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行車道的謬誤
2009/08/09 02:24:55瀏覽658|回應0|推薦9

台北市敦化北路自行車道,自設置以來,各方雜音不斷,販夫走卒怨聲載道,民意代表爭相究責,政府官員左支右絀;媒體批判有之、嘲諷有之、讚揚有之,而此文,僅以一單車代步之小市民身分,略表心聲。

自行車騎乘,隨環保意識,及本土旅遊之興起,近年在台灣形成風潮。電影、電視推波助瀾、政府、官員樂而隨之,休閒車道於是在各縣市鄉鎮,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竄出。對原本即基於習慣、或興趣、或經濟因素而習於單車代步的民眾來說,自行車從原本的小眾、躍升為主流時尚,無疑是好事一樁。

然而,在台北市,即便日益完善的河濱休閒車道,已為市民創造無數親子同樂、情人踏青的美好時光,但如今,市府企圖更進一步,在市區劃設自行車道的決策,卻在事前評估、執行過程、以及事後配套等諸多層面,犯下好幾個嚴重的邏輯謬誤。

首先、規劃的謬誤。

敦北自行車道通車後,使用率低落,除了技術問題之外,官方解釋,是路網未成形,待更多路段開通,將可逐漸發揮效益。然而,政府官員若是因為看到單車產品熱賣、河濱車道假日絡繹,因而天真推斷,此時增設市區單車道,必定大受歡迎,則顯然是錯估了形勢。

這一波本島自行車熱,稍微細心的人都會發現:無論廠商、或消費者,追逐的重點都在所謂的"小摺"或"公路跑車"。在自行車商品當中,這類高價位產品,定位在"運動用品"或是"休閒用品",早已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

對大多數時尚小摺、高檔跑車的車主來說,騎車是為了休閒、瘦身,同時隱藏追逐潮流、炫耀自我的目的。換句話說,若是假設這兩年增加的自行車輛,絕大多數屬於這一類族群,那麼增設市區自行車道,對這些人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

如果萬元小摺的目的,是放在後車廂,載到野外去騎乘﹔如果買鈦合金跑車,是呼朋引伴,假日到山區尬車,那麼市府辛辛苦苦在金融鬧區封路擾民修繕,到底所為何來,到底,是在瞎忙個什麼勁?

第二、執行的謬誤。

從一開始單純的綠色車道,接著加入黃色安全島,再改為部份路段劃歸紅色禁騎區,自行車道不斷的施工變更,讓車輛無所適從、騎士眼花撩亂、廣大市民也看得莫名其妙。過去兩個月的敦北慢車道,就如變形蟲,不斷膨脹縮小,變胖又變瘦,標線修改之頻繁,說順應民意是藉口,根本就暴露了事先規劃之不足。

但對用路人來說,比缺乏規劃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自行車道的設置,幾乎完全沒有宣導、配套,以及相對應的執法公權力。

以市政推行而言,「這改變只在一夜之間」,絕非讚美之詞,而是嚴重的施政瑕疵。任何新措施、新建設,必定會影響原本的使用者,因此事前的宣導告知,不是撒必酥(service),而是施政者必要的義務。

而在自行車道部份通車之後,轎車大剌剌佔用車道,計程車任意停靠載客,完全無視單車騎士權益的情形,更把市府僅存的公權力,摧毀殆盡。車道啟用以來,不見執法人員勸導取締,用路人不知如何適應新車道,也沒有人告知到底那裡可以停,哪裡不能停﹔哪邊走車子、哪邊走單車。以台灣人務實的個性,沒有警察,意思就等於是:隨便你怎麼開。

第三、判斷的謬誤。

市區自行車道的概念,無疑取經自北歐國家。然而,北歐城市街頭,自行車穿梭悠遊的畫面,自有其社會背景、經濟結構,以及人民風氣,作為支撐。

北歐國家歷經民主發展,勞資抗爭,如今政治制度普遍左傾,社會福利完善,人民重視生活品質,遠勝於追求競爭力。對於每週工時僅三十幾個小時的北歐勞工而言,騎自行車上下班,可以是一個悠閒的過程,但對於台灣勞工,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奉行美式資本主義的台灣,從官方至企業,由上至下,追求的是效率和數據。資方強勢的結果,是工作時數超英趕美,勞工權益被壓抑到最低。對一個經常超時工作的疲憊勞工來說,騎單車上班不再是浪漫的事,而是想到就腿軟的苦差事。而這,也是台灣機車數量驚人,上下班尖峰每每塞爆路口蔚為奇觀的主要原因。

在台灣人民工時、生活品質、勞資觀念未達北歐國家程度以前,未經深思即貿然引入自行車道,難免畫虎類犬,政策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個新措施的推行,必有阻力,也必然需要時間,觀察其成效。本文的目的,不在唱衰單車城市的願景,而在檢討當局決策粗糙、草率,所帶給的人民的痛苦,與資源浪費。因此,即使對官員失望,我仍樂觀看待台北人相互尊重、踩踏街頭、從容無阻那一天的到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ristf9&aid=32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