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靠翻譯賺錢的 來日無多了
2009/08/04 20:06:55瀏覽1069|回應2|推薦2
引用文章大陸神秘「字幕組」 追著影集譯

早年搞翻譯,機器翻譯是主要假想敵。但這威脅始終不成氣候,原因是人工智慧翻譯的水準,就像穿了和服的藝妓機器人,一公里外看或許稱頭,靠近了就螺絲彈簧亂蹦,慘不忍睹。竊笑之餘,苟且偷安續以翻譯為生者,敝人在下想必並非唯一。

但機器做不來的,網路加上對岸的低廉勞力,卻像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張口就給囫圇吞了下去,眼看就要把一整個翻譯市場吃乾抹盡,頂多剩根骨頭給你啃。網路對資訊價值(價錢?)的打壓效應,早已碾過報業。國內有自立早報、中時晚報熄燈,國外有知名大報裁員縮編減薪,文字工作者以往爬格子,至少有爬有米吃,但如今數位化敉平各種媒介之間高牆隔閡,低附加價值的資訊處理,也就瀕臨滅絕。

而各種資訊處理產業中,華文翻譯,處境又更加岌岌可危。中國的低價競爭,隨著兩岸交流,早就悄悄佔據一大片電影、專利、文件、新聞、甚至書籍翻譯市場。如今台灣和中國合體成Chiwan,兩邊用語逐漸共通,連最後一道須要校對的障礙,都可望排除,本土翻譯工作者的生計,此時此刻,前景特別不妙。

翻譯原本是隱性作業。做得好的,讓你感覺不到翻譯的存在,做得差的,讀者先罵的就是翻譯。壞的譯者,固然拿不到好酬勞,但好的譯者,以兩岸市場而言,同樣無法取得與品質相應的回報。然而,翻譯的良莠,卻關乎到一個群體接收異地文化的準確度和細膩度。今天台灣當政者喊得紅火的文創產業,正是以視覺和文字感動消費者的產業,而除了華文原創作品之外,所有外地引入的電影、藝術、精品、時尚,皆須透過翻譯詮釋,因此能辨識並且負擔好翻譯的涵養,無形中也成為文化升級的門檻,與必要條件。

台灣市場窄小,過去,人才長期被虹吸到電子代工廠,其餘多數產業皆先天不良,後天受虐。翻譯固然只是整個文創產業一小支,論重要性也只有除非它消失否則多少都能將就著用的程度,但在網路的複製稀釋、對岸的紅海巨浪、以及扭曲的報酬機制、種種不利條件下,有品質翻譯還能維持多久存在的意義(和溫飽),恐怕只有等到翻譯不再成為一種職業的時候,才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評估。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ristf9&aid=3195509

 回應文章

morakat
ㄞ就是發發牢騷
2009/08/10 16:32

台灣就是這樣,什麼都跟著潮流,例如出版,就一堆吸血鬼、推理、謀殺,沒有人只跟你討論村上或宮崎駿或龍貓或百分百女孩,眼下的,都是速食,都是浮光掠影,很虛而不實。

翻譯這一行嘛,其實,也一直吸收外來資訊,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知識絕對優於時下所謂的“喜歡翻譯“的年輕一代,但是不知怎麼,這幾年開始有種閉門造車的感嘆,看到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新書上架,有人就是翻得比自己快,真不知王文興老師怎麼樣能十幾年才寫出一本小說。

RamMan(christf9) 於 2009-08-11 17:46 回覆:

同事才跟我說,最近看到"暮光之城"的中譯本,腸胃氣血都不順。對很多書迷來說,看到自己喜愛的作品被不及格的翻譯蹂躪,真的有被強暴的感覺。這本書並不深奧,台灣絕對有能力翻得信達雅,中譯本差,很顯然,是搶快的結果。

速度與品質是永遠的兩難。我敬佩快速翻譯的程度,就像我敬佩品質翻譯的程度一樣。兩者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足夠的能力。只不過,我同樣深信,品質多一點,速度一定慢一些,這種妥協,是無法避免的。

舉個例子,觀察鄰國日本,原文書出翻譯本的速度,往往比台灣慢很多。日本市場的競爭,不可能低於台灣,日本的出版社,也當然是逐利而活。但日本的書迷,願意多等幾個月,日本的業者,願意多花一些成本、多給一些時間給翻譯,為什麼?為何他們可以,我們不行?

這種業者和消費者之間,超越"惟利是圖"的默契,應該是一種很微妙的公民意識和堅持吧。


morakat
ring my bell
2009/08/09 23:19

做了翻譯二十年,有如原地打轉的莫拉克,一開始下雨大家都歡迎,到現在成了歹戲拖棚。我的身邊,有人做影視翻譯,有人翻書,有人在電視台做編譯,久久大家都會發牢騷,【這一行不知還要多久】,這一行得到的尊重有限,得到的金錢更是微薄。前十五年,帶著熱忱,還有興趣,一個字0.6元也就咬牙做了,這五年來,越來越覺得心力不足,更別說雨後春筍從美國英國或什麼回來的年輕小鬼也投入翻譯市場,翻一些看不懂的作品,要不就是翻過一個節目就在外面招搖自認是字幕翻譯專家的【講師】。大陸人要來就來吧,我累了。

RamMan(christf9) 於 2009-08-10 14:56 回覆:

翻譯和時尚,其實有些類似,都是很難訂價,所以隨人喊價的東西。只不過時尚是顯性的東西,大家都是往上喊價,而翻譯是隱性的東西,只有任人宰割。

整體的文化氛圍其實很有關係。就好像過去台灣還很窮的時候,吊個背心藍白拖上街,不覺得奇怪,但現在到東區逛街,沒特別打扮就好像沒穿衣服一樣,羞於見人。台灣的精緻文化原本有機會向上走的,但現在眼看逐漸被收編到中國經濟圈裡,恐怕短時間內,難免要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