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29 18:20:09瀏覽220|回應0|推薦0 | |
投票日閒來無事,買了雜誌配咖啡,中韓FTA儼然選前最大的政治話題,也直接延續服貿協議的辯論戰線,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此時跳出來發表與黨國相左的論調,一句"政府不要扮鬼嚇人",生動的言語讓他成為熱門的引述來原。 童子賢批政府,從兩個角度。第一個是手段。他說政府在中韓FTA之後的文宣,就像是小時後大人叫小孩去睡覺。父母因為小孩子不可理喻,或懶得理喻,就恐嚇"你不睡會被鬼抓去哦",這種顯然騙肖又威權的方式,來要求小孩服從。這種批判其實正是服貿以來,各方檢討馬政府時,無論再對立都一致的共識:不管你是藍或綠,學者或樁腳,愛中國或恨中國,都必須同意府院在政策說明和宣傳手法上,展現了驚人的弱智。 但撇開執政技術面不談,對議題本身的實質討論,童子賢以資訊業企業主立場,認為從華碩經驗來看,其站上世界第一大主機板龍頭地位的時間點,是1995年,當時沒有所謂ITA(資訊科技協定)存在,也就是說當年華碩是在沒有零關稅優勢下,就擊敗了其他可能享有FTA優勢的外國PC廠。這個論點有效,但也有漏洞。華碩的例子證明了沒有FTA也可以成功,但馬政府可以反駁華碩只是單一特例,而且時空變換,今日國貿情勢早已丕變,來削弱童子賢的論述力道,但無論如何,華碩是個反證,證明了自貿議題不是民粹口號就能簡單洗腦的。 我買的這本週刊替FTA搞了個特別企劃,在童子賢這篇訪談後,緊接著還有一篇雜誌主筆寫的經濟學觀念研討。表面上是社評欄位,內容卻採取專家口吻。立論相當特殊,不只跳脫一般對自貿的優劣分析,而且整個推翻外界對自貿內涵的認知。 社評作者首先否定了亞洲國家追求貿易順差,對出口額重度癡迷的現象。試想你不先買(原料),怎麼賣(商品)?你不賣(商品),怎麼有錢買(所需)?我們每一人每一國,都兼具購買和生產的角色,如果一昧重出口輕進口,使用關稅和貨幣貶值等手段,繞一圈追究還是傷害到自己。接著,文中提出一個相當大膽的假說,那就是台灣(或者說任何國家),其實根本不需要FTA。這個驚人的言論背後,是一個簡單的論點:如果你拋開提振出口的迷思,回到自貿鼓吹者所說的"開放可以增加競爭力",那麼從頭到尾,球就在你的手上,發球權根本就是你的,台灣只要對所有國家,自主調降進口關稅,那麼本土企業就不得不改善效能,增加競爭力。 這個論點完全粉碎了近期一票堅持簽FTA,才能提升本土競爭力的學者立場。作者還舉例19世紀,英國廢除穀物進口關稅,片面施行自由貿易,結果讓英國出口競爭力大增,法國覬覦物美價廉的英國商品,主動與之簽署自貿協定,做為歷史佐證。而若單從這個史上第一個自貿協定的例子,我們似乎可以這麼推論:FTA不是競爭力提高的"原因",而是競爭力提高後的"結果"。 兩篇文章,從完全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去探討自貿的必要性。和碩的老闆從自身企業經營見聞出發,做出FTA不是企業成敗唯一因素的見證;雜誌社評從經濟學理的角度,整個扭轉FTA辯論的方向,把球丟還到政府和企業主的手中。我可以預期兩種論述,都可以找到各自的支持者和唱衰者,但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意見都有清楚的邏輯脈絡,和獨到的論點,可以增加社會對話的品質,協助人民挑選想要的政策。而這,才是公共政策尋求共識的良性助力。 因為經濟與政治從來都不是科學,沒有辦法設定前提,也不可能控制變數,與其堅持自己的理論小圈圈,在自己劃定的範圍內,討論與現實脫節的量化理論,不如抱持開放心胸,多吸納本身經驗範圍或學理專業以外的論述和想法,如此即使各有立場,各自有不得不考慮的既得利益,也至少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也懂得適時妥協,畢竟政治不是封閉實驗,不能一翻兩瞪眼,協商和妥協的軟功夫,才是硬道理。 童子賢談中韓FTA 政府不要扮鬼嚇人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Article.aspx?id=56508 台灣沒FTA出口輸人? 劃錯重點了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Article.aspx?id=56489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