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16 10:39:39瀏覽325|回應0|推薦6 | |
一種導致失敗的習慣為何不能被棄置,反而會變本加厲,而一種導致成功的習慣卻極難得到培養?許多研究行為科學的學者認為不能取得成功者,必須改變習慣才能成功,而成功是從好習慣開始。 由此可以看出,習以為常的習慣,如果不能時時留意,人就會被習慣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如果習慣是會導致失敗的話,那麼人就會不知不覺地失敗,而習慣是會引向成功的話,那麼人的努力就會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最終走向成功。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追溯至孩童時代,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三歲開始,人的經歷認知的訓練足以形成影響一生的習慣。因此,如果在人生的早期能夠在習慣上加以注意和調教,那麼人生會順暢得多。 如果家長和社會在孩童小的時候,就注意改變小孩的習慣,使其有良好的習慣,那麼除了在知識上受到良好教育,也在習慣上受到良好訓練,其一生的道路必然通暢得多。中國人十分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呤”,就是同樣的道理。學者和行為學家一直試圖將他們的研究成果推行到教育領域,但是這種推行面臨有幾個困難﹕ 首先是標準問題。世界上的工作千變萬化,各行各業情況也不同,到底從小訓練什麼習慣,才能適應未來的需要呢?平常我們發現的東西方教育體制其實也屬于一種標準問題,即究竟是應以知識的獲取為主的東方式教育,還是以能力培養為主的西方式教育才更適合。正面反面的例子都有。至今仍然是仁智之見而見,沒有定論。 而回到習慣領域,如果家長和學校真的要從小培養孩童的好習慣,那麼勢必得確定是何種習慣是好的,且應該培養的,但這卻是一個相當難的問題。 第二個困難是訓練的方式。習慣之所以成習慣,乃是習以為常,不知不覺,且是潛移而默化的結果。要訓練好習慣就得讓訓練人和受訓練者長期相處,且不斷加以有目的的訓練。當然訓練人的第一人選就是家長,可是家長未必有合適的方式訓練自己的小孩。原因是應該改變的習慣,小孩是從父母那裏學到的,而要改變小孩的習慣,就必須先改變家長的習慣,如此一來,訓練人成為受訓練人,如同自己提自己離開泥坑一樣的不可能。因此,家長必須有機會先改變習慣。 第三個困難是學校的教育並無包括這方面的內容,現在的學校連知識的傳授等基本的內容都大打折扣,更何況品格訓練,道德教育和習慣訓練了。如果指望學校能有所依賴,則是不可能的。但是習慣訓練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是團體習慣的訓練。因為個人的習慣是存在於個人的心裏和行為中,也反應在個人與整個社會的關係的互助上。 團體的習慣是一個團體在傳統、文化、常規上的特徵,而一個人能否在團體的習慣上生存,則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在未來工作中在一個企業團體中生存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尋找一個兒童的團體,使其能置身於團體之中,從而受訓良好習慣的訓練。 這幾個困難如果不克服,訓練孩童有好的習慣是不太可能的。現在的家庭,父母給小孩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小孩的功課上,而對于小孩的行為習慣的訓練注意不多,但是這卻又是最為緊要的。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