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及洛陽龍門石窟並列中國三大石窟。
雲岡和莫高窟石窟,同樣都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修建,不過雲岡石窟僅僅經歷過北魏短暫的輝煌,不像莫高窟直到宋元時期才慢慢沒落衰退。
雲岡石窟雖然名氣沒有敦煌莫高窟響亮,從規模上來看,其格局與氣勢一點都不比敦煌遜色;也不像敦煌必須排隊等候解說員陪伴,更沒有每個批次參觀洞窟數量的限制。
這裡沒有摩肩擦踵的遊客,只要有時間儘管好整以暇走遍所有的洞窟,細細品味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發展的歷史軌跡及人文藝術之美。
更何況,它的門票也比其他兩個石窟相對要親民的多!
↑↓ 第二十窟露天如來大佛,是雲岡石窟的代表性作品,除了北魏渾厚雄健的風格外,還顯現出漢代雕刻技術與西域技法的融合
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雲岡石窟失去了皇家的支持,雲岡石窟的後期作品變成以小龕為主,自東迄西遍佈崖面,主要分布在二十窟以西小窟,第4、14、15及11窟以西小窟等,都是民間自行開鑿,卻是更加精雕細琢。
↑↓ 小小的千佛洞,一尊尊的小佛龕都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故事
↑ 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
↑ 右邊風化嚴重的佛像面容已不可見
↑ 第39窟是西部諸窟中最大的洞窟之一,窟內中央雕中心塔柱,分五層,每層四面均分為五間,龕內分別雕臥佛、兩佛並坐、倚坐佛、交腳菩薩,是研究中國早期佛塔的重要資料
↑↓ 第8窟,窟內兩側雕刻有印度教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和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形象豐滿粗獷,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七、八窟位於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
↑ 第6窟南壁屋形佛龕,左方為文殊菩薩、中央釋迦牟尼佛、右方為維摩詰居士三像
↑ 第6窟 釋迦牟尼佛像
↑ 第5窟 拱門兩側菩提樹下,雕刻二佛對坐相
↑↓ 第5窟主佛,高17公尺,雄偉莊嚴,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可惜在歲月的摧殘下也不免斑駁
↑ 十六羅漢圖之一
佛教初傳入中國時僅有十六羅漢,分別是佛祖得道前的十六個弟子,直到唐末、五代十國年間才演變成十八羅漢
↑ 十八羅漢圖之一
然而最後兩位羅漢的身分,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第五窟與六窟為一組雙窟,亦位於雲岡石窟中部,是舉辦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
↑ 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年間重建
↑ 第3窟後室中間之阿彌陀佛像,高10公尺,左側觀世音菩薩立像高6.2公尺
第三窟是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傳說為曇曜法師的譯經樓,史稱靈巖寺。窟分前後兩室,後室中間為阿彌陀佛,面貌圓潤,著通肩袈裟, 體態豐滿穩重,衣紋流暢呈倚坐像。
彌陀佛兩側分別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觀音花冠上有化佛,勢至花冠上有寶瓶,皆袒上身,帔帛繞肩,下着長裙。右手持寶珠舉於胸前,面容圓滿慈祥,身軀豐映優美,是雲岡石窟僅存的唐代造像。
↑ 第1窟的塔柱
↑ 路旁展示一塊鑲著古道車輒的化石~年代還真是久遠啊!
解放軍部隊在雲岡石窟附近已植樹10萬株,使其處于綠色環抱之中,但位居塞北,已屹立了15個世紀的雲岡石窟,前景仍然不容樂觀。
石窟目前的污染源還包括周邊居民的生活燃煤、距離石窟500多米的一家礦山和一家儲煤廠。此外,大氣降水對雲岡石窟的影響也很大,雨水通過石窟頂部和後壁滲入洞窟內部,造成石窟嚴重風化。
↑ 珠頸斑鳩
↑ 紅嘴烏鴉?
↑ 老人滿臉風霜,等了一個早上也不見生意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