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05 00:46:18瀏覽2682|回應6|推薦119 | |
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王朝後,遷都平城,即現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北魏時期政治、軍事、文化和宗教中心。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於西元1227年來到大同,並盛讚「大同是一座宏偉而美麗的城市」。 由北京出發,抵達山西大同市大同火車站時,天還沒大亮。 寄存行李處職員好心介紹,車站另一頭就有鐵路局辦的旅社,價格實在,還給了一張名片;走過去詢問,才知不開放給外賓,連台胞也不成。只好又回頭寄存行李,這麼一折騰天色已慢慢放亮。 ↑ 郵政總局大廈 先找地方用了早餐~山西刀削面,再依格友暗香妹妹事先提供的情報,回到郵政總局大廈門口直接搭乘公車前往西郊16公里之外,位於武周山南麓的雲岡石窟。 開車的是位年輕女師傅,這在大陸常常遇到,台灣好像較少見,至少偺不曾遇到過,台灣女性計程車師傅倒是時常遇到。 ↑ 經過「鳳凰國際」的摩天大樓,是否提供煤老闆或晉商等大款人士投資居住? ↑ 越靠近景區,空氣污染越嚴重 民謠中稱“自古大同一陣風,從春刮到冬”,解放後,由於山西煤炭的大幅度開發,大同的風中又有了煤灰。 ↑ 公車以前直接可到雲岡石窟,現在不了,在離景區幾百米外的路口下車,公路兩旁有十數位摩滴騎士等候生意上門 為了想沿途拍照,決定還是安步當車,反正不趕時間。 ↑↓ 馬路邊,就是煤礦場大煙囪以及整片的工人宿舍 雲岡石窟景區所處的十里河下遊地區,為煤礦聚集區,新舊建築一覽無餘。 ↑ 原來是隸屬於山西同煤集團的晉華宮礦,這個長長的路橋,便是礦區對外的出入口 ↑ 路肩衛矛的朔果 ↑ 暗沉沉的天、灰濛濛的建築,圍牆外一片蕭瑟,橋墩下淺灘積雪未退.... 走過礦區,路旁除了建築工地沒見什麼人湮,連個問路的人也難找,正好有摩滴騎士來兜生意,便跨上了車..... ↑ 哪知拐個彎兒,呵呵!赫然就是建設中直奔雲岡石窟的便道! ↑ 雲岡石窟的售票處 ↑ 收票處的牌子上書~雲岡石窟研究院,裡面正舉辦石窟圖片展 ↑↓ 依山壁而建的藏經樓與敦煌極為相似,上圖右方為石佛寺,左方為大佛寺 由此旅遊諮詢中心右側出去為第1~6號窟,左側出去則為第9~20號窟 ↑ 遠望石窟就如佈滿蜂洞的超級蜂巢 雲岡石窟,因建在武周山最高處的雲岡而得名。它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現存洞窟53個,大小窟龕1,100個,造像51,000尊,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公分;代表了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60~524年,歷時約64年)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 開鑿雲岡石窟的目的,一為皇室祈福,造五窟的功德迴向北魏歷來五位皇帝;一為弘揚佛教,佛教是北魏的國教,有安定民心功能。 在2001年底,雲岡石窟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審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經年累月風化的結果,洞窟岩柱的外觀已經變成十分光滑 第9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 ↑ 第10窟,與9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 ↑↓ 第11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 ↑↓ 石窟的中期作品~佛像服飾衣紋呈明顯階梯式,兩袖寬大,胸襟打結,雙帶適垂;菩薩冠身披帔帛,長裙下擺飛揚,衣紋流暢勁健 ↑ 第13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 ↑ 第16窟,主佛立像,高13.5公尺,相容清秀,親切慈祥,着褒衣博帶式佛裝,衣紋平階梯式,屬於太和時期式樣 第16到20窟,是曇曜法師主持開鑿的,俗稱「曇曜五窟」功德迴向北魏歷來五位皇帝,石窟作馬蹄形,每窟內都塑有一尊釋迦摩尼佛像,形體雄偉高大,莊嚴肅穆~是石窟的初期作品 ↑ 第17窟是三世佛,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公尺,雄偉古樸,可惜風化嚴重 ↑ 第18窟,主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牟尼佛立像,高15.5公尺,佛左手持衣角舉於胸前,右手下垂,身姿雄偉莊嚴 ↑ 第18窟東壁的菩薩立像,面相飽滿,神色俊朗,嘴角眉眼間,微露出喜悅的微笑,是雲岡早期傑出之作。 ↑ 第19窟,主尊佛坐像,身高16.8公尺, 佛高肉髻,面相豐圓,着袒右肩式袈裟,形體雄偉,是雲岡石窟第二大佛 ↑ 第19~2窟,佛為倚坐像,高8公尺,左手撫膝,右手施無畏印,着褒衣博帶式袈裟 ↑↓ 露天如來大佛是第20窟的主佛,為釋迦佛端坐像,高13.7米,石質堅硬,保存完好 ↑ 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呈慈悲、莊嚴、歡喜、思維、入定等22相,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資料來源】 新華網 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 石窟之美-雲岡石窟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