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6 00:06:03瀏覽6623|回應15|推薦142 | |
由塔爾寺返回西寧,三天的研討會就此劃下句點,大夥互道珍重再見。 翻開地圖,青海往西行便是遼闊的新疆大地,它彷彿在向我招手、聲聲呼喚。 室友要返回南方工作單位,無法相陪作伴,倒是她的三位領導們,將由敦煌入疆旅遊,看在半個老鄉、又是歸國華僑份上,爽快地答應讓 Reed 同行,運氣還不賴! 由西寧去敦煌,須由蘭州上飛機(2006年3月才開通鐵路),當晚便包輛出租車,直奔甘肅蘭州,在機場附近的旅舍睡一宿,次日天不亮即登機飛往敦煌,黑裡來黑裡去,蘭州是啥樣,只好留待下回有機會再訪。 ↑ 現代化的敦煌機場,讓旅人很難將它與古絲路劃上等號 敦煌隸屬甘肅省酒泉市,位於青藏高原北部邊緣、河西走廊的西端,史稱「三危」、「瓜州」,歷來為絲綢之路進入新疆的三條路線,都以敦煌為出發點,是東西交流的門戶,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 機場的一部出租車將我們帶到市區一家小酒店,辦好入住手續就直奔100多公里外的玉門關而去。 ↑ 一路上只見茫茫戈壁荒漠及大片鹽鹼灘 玉門關、陽關是漢代所築的兩座長城邊陲關隘,是漢唐王朝和西域的分界點及軍事要塞。「春風不度玉門關」,古諺「一出玉門關,兩眼類不乾,前面是戈壁,後面是沙灘。」 詩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及名曲「陽關三疊」等,指的陽關則在敦煌的西南,一出陽關就是西域地界。 昔日令無數文人墨客心馳神往的玉門關,如今僅剩鐵欄杆圍住的四面土墻,荒煙蔓草,居然在路邊設條鐵鍊,攔路收起門票,連個活動衛生設備都厥如。 ↑ 玉門關有兩個門,都和土洞差不多 ↑↓ 出玉門關驅車約10公里,見到近百米尚存的漢代長城遺址,損毀嚴重, ↑↓裸露出一層層黃土夾著蘆葦、羅布麻,情況糟點的和土堆無異 中午,在路邊一家「農家樂」用餐,領導們點菜極其大方,新疆有名的「大盤雞」,食材是前後農地裡趴趴走的走地雞,真的大盤又彈牙,四人加上開車師傅都消滅不了它....配上啤酒及鮮嫩有機野菜,人間美味也! 用過午餐,在屋主前後農地、菜園及葡萄園內逛逛,遠處鳴沙山已然在望,我們繼續上路,往此行重點之一的莫高窟而去。 舉世矚目的莫高窟則位於敦煌城區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上,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開鑿于前秦,在以後的一千多年裡均有續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石窟寺。 石窟以其蘊含的建築、壁畫、彩塑、文物等文化寶藏,薈萃了一千多年、十個朝代中國的藝術精華,被稱為「沙漠中的明珠」「石窟藝術寶庫」。20世紀初曾發現藏經洞,內藏4萬多件經卷等文物,可惜後來大量流失。莫高窟西南的西千佛洞亦相類似,兩者被統稱為「敦煌石窟」。 莫高窟總共保存了735個洞窟,壁畫45000多平方公尺,彩塑2000餘身,猶如一座宏偉壯闊的藝術博物館,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曾說:「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 進莫高窟要排隊,等待講解員帶領,每次限20人左右, ↑ 洞窟鑿岩於鳴沙山的崖面,整修得煥然一新, ↑ 敦煌 藏經祠陳列館 出口大門深鎖 ↑西千佛洞~在莫高窟之西,黨河長年流經此處,在戈壁灘上切出寬闊的河床 自北魏以來,人們陸續在高聳的崖壁上修造石窟,直至元代,今存22個石窟 ↑ 敦煌莫高窟 週邊賣紀念品的小販攤位 ↑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入門口 ↑↓莫高窟所處的鳴沙山~ 鳴沙山沙分五色,當人跌落時,積沙轟鳴作響,因而大名鼎鼎 ↑↓鳴沙山~仰之彌高,爬山的遊客望之小如螻蟻
↑↓ 天下第一泉~月牙泉,因形似一彎新月而芳名遠揚 月牙泉位於甘肅敦煌西南5公里處,水色蔚藍,清澈如鏡。月牙泉四面被鳴沙山環抱,泉水卻不為黃沙掩蓋,「沙飛不填泉、水清不凅竭」成為沙漠奇觀而聞名世界。目前水域面積由1960年的22.3畝降至約7.8畝,但因過度抽取地下水,而導致水位不斷下降,12公尺水深也降至1公尺左右,這顆「沙漠明珠」已珠光漸晦,甚至有消失之虞! ↑ 2007年,敦煌市啟動「月牙泉水位下降應急治理工程」,投資7000多萬,水位出現回昇,旁邊低窪處還滲出泉水,面積約400平方米,形成『二泉相映』奇觀 (圖片取自網路) ↑ 月牙泉~雪景油畫翻拍 ↑ 大漠中之一方天地 ↑↓ 大漠中枯木猶矗立不倒,迎風向沙.... ↑↓ 塔克拉馬干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 騎在駱駝上繞行沙丘,居高臨下拍攝沙漠中極其希珍的水源全景 ↑↓ 鳴沙山腳下之駱駝群,等待遊客掏錢光顧 【延伸閱讀】 科学家20年研究鸣沙 "失声"鸣沙山有望重新鸣响2012年09月06日 14:32 来源:兰州日报 说起敦煌的鸣沙山,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因为它实在太特殊了。鸣沙山不同于普通的沙丘,当沙子沿着沙丘向下滑动时,便会发出低沉的声音,时而如飞机轰鸣,时而如铃响,时而如钟鸣。可是,这一自然奇观却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消失了,让不少慕名而去的游客觉得鸣沙山名不副实。 为此,中科院寒旱所屈建军研究员从 1991年开始历经20余年的研究,终于在2011年发现了鸣沙不鸣的原因。而从今年起,他开始了让鸣沙山“失声”的沙子重新“唱歌”的工作。 我国有四大鸣沙之处,分别是敦煌的鸣沙山、宁夏的沙坡头、巴丹吉林沙漠和内蒙的响沙湾,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鸣沙现象的只有巴丹吉林沙漠。此外,他还发现鸣沙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 屈建军告诉记者,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 伯兰海岸;丹麦有声音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 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 为了解开鸣沙不鸣之谜,屈建军把世界各地的沙子带进实验室,用电子探针进行对比分析,终于在2005年的时候,他发现会“唱歌”的沙子表面有很多小孔,成千上万的鸣沙在流动过程中互相碰撞发出声音,就形成了上述奇观。 在外力作用下,无数表面光滑多孔的球状颗粒,在运动过程中因互相摩擦碰撞产生极微弱的振动声响,经大量的表面空腔共振放大,从而使人耳接收到运动沙粒的发声频谱。 而“哑沙”表面的孔被堵住了,就不能发出声音了。所以,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增加是鸣沙变“哑沙”的主要原因。 “就像掏耳朵一样,把堵在‘哑沙’小孔里的脏东西洗干净,鸣沙就响了。”经过20余年的研究,屈建军通过“洗沙”的方法,让“哑沙”再度“唱”起歌来。 从今年开始,屈建军在鸣沙山做滑沙的实验,他希望可以先在鸣沙山地区建一个小型的滑沙馆,小面积的恢复鸣沙现象,让游人不再认为鸣沙山名不副实。然后再通过其他手段大规模的再现鸣沙山“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的奇观是他的愿望。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