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9 02:03:40瀏覽182|回應0|推薦2 | |
QE退場 新興市場經濟首當其衝 【經濟日報╱社論】 前美國財長桑默斯才宣布退出角逐美國聯準會主席,市場解讀為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量化寬鬆(QE)政策可望延續,預期要到明年中才會全面退出。此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立即以大漲回應,由此顯示,QE的退場與否,以及退場的速度,關係到全世界各國的經濟復甦,以及全球市場波動,並非美國單一國家或區域的問題。 今年第2季全球的新興經濟體幾全出現經濟放緩,金融面動盪不安現象。經濟合作組織(OECD)首席經濟學家艾姆斯科夫(J. Elmeskov)表示,今年G7工業國第2季的工業生產年增率平均為5%,新興經濟體的工業生產年增率卻是0%,後者正面臨巨額貿易赤字、資本外流、貨幣貶值等問題,除了提高利率以防資本持續外流外,別無選擇。一星期前,在聖彼得堡的G20高峰會中,除了美、俄對敘利亞動武的對立之外,公報上特別敦促美國在進行QE退出政策時,應警惕可能產生的溢出擴散效應。 在G20高峰會中,新興經濟國的金磚五國加上印尼、土耳其均指責美國,身為世界最大儲備貨幣發行國應格外注意本身政策對其他國家所產生的擴散效果。同時,為因應新興經濟國可能面對的危機,巴西、中國等參照2009年5月亞洲13國成立的1,200億美元的區域外匯儲備庫,開始籌設一個1,000億美元的新興經濟體外匯儲備基金,以求金融穩定。 事實上,從5月美國聯準會宣布QE計劃退場之後,國際資金先後撤離新興經濟體,南非、巴西、土耳其、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中國等都受到衝擊。其中,經濟結構不全,金融市場淺、薄者,已開始捉襟見肘,如印尼央行動用150億美元(14%外匯存底)捍衛貨幣,但仍貶值15%;印度至今已貶值20%;而南非、巴西、土耳其亦相繼劇貶,與前兩者被市場稱為「脆弱五國」。外匯存底流失、貿易赤字、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加上工業生產成長停滯,一時之間,不少國家風聲鶴唳,危機四伏,馬上讓人聯想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雖然當前的狀況與當時已有極大不同,但是風險卻是不下於當年,範圍更大,可能波及到全球的新興經濟體。 原因是2007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內有金融危機,經濟衰退,聯準會的QE政策目的是穩定金融,促進國內經濟,但因利率降得過低,結果是不斷地將資金推到國際金融市場去。新興經濟體在這些廉價外資與本身金融信貸擴張的助力下,經濟迅速成長,貿易順差的擴大與外匯存底的累積,情勢一片大好。不料QE將退場,利率回升、資金回流,摩根士丹利稱之為大迴轉(The Great Unwind)。 當利率與資本流動逆轉,全球性信用擴張轉為緊縮,新興經濟體將面對退潮後的經濟。短期外資抽出,股市下挫加上貨幣貶值,金融緊縮,外匯存底不足者將陷入困境;長期的外資減少或撤離,依賴外來投資、引入生產技術與先進管理方法的新興經濟體,將因之而停滯不前。更糟糕的是國際收支平衡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常併同出現,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大量壞帳浮出,常造成金融體系危機,而貶值使得外債成本增加,負債企業因之倒閉;發行外債多的國家,外匯存底不足,被迫走向破產,目前許多新興經濟體正處於類似的環境之中。 總而言之,因為有美國的量化寬鬆帶來的全球信貸擴張,新興經濟體才有五年多的超速經濟成長,如以購買力平價(PPP)衡量,2012年時,已經占世界經濟的50%。現在,又因為QE將退場,突然受其拖累,進入另一個可能引起全球經濟危機的新風暴之中。誠如國際貨幣基金(IMF)所說,在各國全力處理本身經濟的內部與外部失衡時,應顧及全局,將焦點置於全球的經濟平衡,畢竟當這些占世界經濟50%的新興經濟體發生問題時,沒有一個國家能全身而退。 【2013/09/17 經濟日報】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