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8日電)花蓮秀林鄉銅門村慕谷慕魚透過部落會議,決定封路,堅持遊客步行,拒絕車輛進入。花蓮縣警局表示,尊重原民傳統生活方式,但阻礙道路等行為,依法究辦。
花蓮縣警察局今天表示,秀林鄉銅門村慕谷慕魚地區目前屬山地經常管制區,依據人民入出台灣地區山地管制區作業規定,受理入山申請許可人數每日600人(上、下午各300人)的規定,均落實執行。
目前申請入山方式有網路(警政署、警察局、分局)、派出所臨櫃及現場預約申請,警方會嚴格管制申請人數。
由於此路段目前尚無禁止小客車進入的規定,警方將視實際車流情況,適當管制車輛進入,遇假日機動規劃警力加強交通疏導。
有關保育山林及環境汙染疑慮,警方表示,將加強勸導並協請權責單位,製作告示牌提醒民眾。
另將於6月下旬邀集相關權責單位召開協調會共同研討適切方案。
花蓮縣警察局指出,尊重原住民傳統祭典及生活方式,但任意在道路鳴槍、阻礙道路及妨礙人車通行等行為,如違反相關法令,將依法究辦。
花蓮秀林鄉銅門村部落數十名太魯閣族人昨天以「封路」方式抗議生態環境遭觀光破壞,並施放狼煙、鳴槍,宣示捍衛傳統領域,拒絕開放慕谷慕魚觀光。
新頭殼newtalk2014.06.07 張永安/綜合報導
花蓮秀林鄉銅門村「慕谷慕魚」透過部落會議,決定封路,堅持遊客步行入山,拒絕巴士遊覽車開入山區,十多名族人今天一大早在「歐菲莉颱風受難紀念碑」前,拉布條抗議,高呼「只有破壞沒有生態、拒成花蓮九寨溝」。聞風而來的警方則和部落族人協調,希望表達訴求後,不要繼續封路。
由於「慕谷慕魚」盛名遠播,每逢假日,大量9人座遊覽巴士湧入山區,衝擊環境及生態,引發族人不滿,今天採取抗議行動,並在紀念碑前放狼煙、獵人鳴槍,宣示捍衛傳統領域。許多欲進入慕谷慕魚的9人座位巴士,被擋在歐菲莉颱風紀念碑前,只好紛紛掉頭。
銅門村部落會議主席鍾德光表示,慕谷慕魚自2006年開放觀光以來,每天湧入100多輛車、3000多人次,人潮、車潮讓部落族人飽受垃圾、塞車之苦,加上空氣汙染、噪音四起,讓自然景觀淪為觀光消費產物。鍾德光說,再過2週就是歐菲莉颱風24週年,不能讓這些死去的先人感到被遺棄,「我們要捍衛我們的傳統領域」!
部落青年領袖拉高迪迪現場帶領族人呼口號,表示不再將祖靈棲地任由外人踐踏。他說,他們歡迎遊客進來觀光,但希望不用開車改用步行,珍惜自然環境,並盼公部門暫停發放入山許可證。他也說,既然警政署的入山管制相關辦法,入山的名義是「登山健行」,就應該禁止開車。
拉高迪迪更直指觀光業者解說時曲解太魯閣族文化,將部落的清水溪宣傳成「花蓮九寨溝」,用中國的名稱來消費台灣的山林;此外,溯溪業者更在他們傳統領域的山壁石頭打釘、拉線,都未經部落同意,生態已蕩然不存。
一位部落青年Taku Isak在「反慕谷慕魚人文景觀區」臉書社團描述了今天下午的情況:「在剛不久我跟家人剛下山!就在警察哨那邊大塞車~一次來來個十幾多台,裡面塞滿著人,裡面的導遊下車給通行證,我爸對他們說,『你們也太多台車了吧,阻礙交通』。導遊卻回答:「沒辦法阿,沒關係,就讓遊客開心一下吧』。我爸爸:『這樣我要怎麼開車出去,很不方便』。導遊:『不關你的事』。然後導遊就載著客人走人........」
Taku Isak說,他想說的是,第一,遊客的開心換來的是什麼,換來的是族人的自尊心被踐踏,被無理的觀光政策貶低。而業者則是從中得利,反正這裡的風景就是好就應該來給它消費。族人擺哪裡?第二,什麼叫做不關我的事,這位導遊有什麼資格對生長在這裡的居民說「不關你的事」?他說,這句話感覺就像是客人來到家裡不先敲門,而主人說你是誰,來這邊幹什麼,而客人卻說不關你的事。「這是多麼不好受的感覺」
由於留下來抗爭的都是些老年人和壯年人,也讓他們無奈的感嘆,青年都到哪去了,「想想看這些老人走了之後誰來守護這片祖先留下來給我們美麗的土地?」
事實上,早在2012年8月12日部落會議就已經達成共識,決定拒絕草率將當地劃定為『慕谷慕魚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並提出三大訴求聲明,包括:(1)拒絕草率劃定『慕谷慕魚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2)還給部落土地經營的自主管理權(3)尊重原保地所有權。
吉安警分局副分局長溫俊明說,目前銅門管制哨一天管制600人入山,早上、下午各300人;其中警政署網站及通訊申請為上、下午各250個名額,只開放50 個名額在現場(銅門派出所)申請,並沒有讓業者超量進入;至於目前法令並無限制車輛進入山地管制區,必須透過中央修法。
〔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花蓮秀林鄉銅門村「慕谷慕魚」,每逢假日九人座遊覽巴士湧入山區,衝擊環境及生態,銅門村太魯閣族村民昨拉布條抗議高喊︰「只有破壞沒有生態、拒成花蓮九寨溝!」並放狼煙、獵人鳴槍,宣示捍衛傳統領域。
銅門村是全台灣第一個發生土石流災變的地方,民國七十九年歐菲莉颱風的土石流滅村,村莊二鄰三十九人被活埋;十年前縣府以傳統地名「慕谷慕魚」宣傳觀光,每逢假日引來大批九人座巴士擠進窄小的山區道路。
放狼煙擋巴士 只開放步行
數十位銅門村民昨在進入部落必經的歐菲莉颱風受難紀念碑前拉起抗議白布條,將預備進入部落的九人座巴士車隊擋住,高呼「車輛後退、捍衛原基法、護土地、求生存」、「觀光霸凌、業者受惠」等口號!
銅門部落會議主席鍾德光說,部落十年來慘遭觀光客「霸凌」,假日一天就有超過一百部九人座小巴上山,空氣污染不說,族人想上山耕作都被堵住路,遠超過總量管制「一天六百人」,部落在上月廿五日召開部落會議,決議禁止巴士進入銅門村,只開放遊客步行進入。
族人拉高迪迪也痛批,觀光業者解說時曲解太魯閣族文化,部落的清水溪被業者宣傳成「花蓮九寨溝」,用中國的名稱來消費台灣的山林;此外,溯溪業者在山壁石頭打釘、拉線,生態已蕩然無存,「我們要捍衛我們的傳統領域」!
現場被堵住的九人座觀光巴士不耐等候,紛紛掉頭離開,但也有包計程車入山的中國觀光客表示:「願意配合走路。」順利通過封鎖線。
但走路進慕谷慕魚玩,恐怕要有「健行」的心理準備。如改步行遊覽,從銅門管制哨沿著保線路往上、一直到龍澗發電廠,路程長約十公里,走路至少三個小時,如從揚清橋進入清水發電廠,也就是業者稱的「彎月峽谷」,則約三公里路程,走路也要一小時,還不包括溯溪、玩水的時間。
業者無奈 盼相關單位協調
花蓮一位經營包車的業者說,銅門村民堅持封路,業者也很頭疼,因為路程很遠,不太可能讓遊客用走的,希望相關單位出面和部落協調,創造雙贏。
吉安警分局副分局長溫俊明說,目前銅門管制哨一天管制六百人入山,早上、下午各三百人,沒有讓業者超量進入。
{放狼煙 鳴獵槍 銅門部落阻車入山}
中國時報【阮迺閎╱花蓮報導】
花蓮秀林鄉銅門村太魯閣族人不滿「慕谷慕魚」開放觀光後,大量人車湧入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甚至影響村民生活起居及安全,50多名族人7日在歐菲莉颱風受難族人紀念碑前舉白布條抗議,阻擋車輛進入,並放狼煙、鳴獵槍,宣示捍衛傳統領域、拒絕「觀光霸凌」!
要求遊客步行進入
民國79年歐菲莉颱風襲擊花蓮,土石流淹沒銅門村,有36人遭活埋遇難;8年前慕谷慕魚開放觀光,在花蓮縣府觀光宣傳下,已成為遊花熱門景點。但每逢假日,大量車流擠入狹窄村路,讓部落族人困擾不已,擔心若發生類似風災,恐會避難不及,因此選在紀念碑前抗議,有特殊意義。
數十名族人7日上午在部落入口、風災紀念碑前拉起白布條,阻擋準備進入部落車輛,並高呼「觀光霸凌、業者受惠」、「只有破壞沒有生態、只有觀光沒有尊重」等口號,要求入山遊客遵守部落公約,以步行方式進入慕谷慕魚。
促警停發入山許可
銅門部落青年領袖兼發言人拉高迪迪怒斥,旅遊業者解說時曲解太魯閣族文化,將慕谷慕魚宣傳成「花蓮九寨溝」,用外地名稱消費他們的傳統領域;且溯溪業者任意在山壁敲敲打打,都未經部落同意,破壞生態環境,更是不尊重部落族人。
拉高迪迪說,23日就是歐菲莉風災24周年,尤其即將進入暑假,慕谷慕魚勢必湧入大量人潮,他們不能忘記歷史教訓,為捍衛傳統領域、守護慕谷慕魚,訴求警方停止發放「入山許可證」,讓山林休養生息1年;另遊客進入慕谷慕魚,要以「步行」方式進入,避免侵擾生態環境,且須遵守部落公約。
族人遊客爆發口角
因族人抗議,導致上百遊客入山受阻,雙方一度爆發口角。警方協調時,更因試圖取下路邊布條引起族人不滿。族人遂在紀念碑前燃放狼煙稟報祖靈,同時鳴放獵槍,宣示捍衛部落主權。
受阻的遊客抱怨連連,直說步行進入慕谷慕魚要花將近1小時,實在太遠,不少人不耐等待調頭離開,但也有陸客認為「抗議有理」,贊同步行上山的理念。在吉安警分局員警勸說下,族人封路1小時後始開放車輛進入,但仍在入口處勸遊客步行入山。
銅門部落會議主席鍾德光說,部落長期受旅遊業者「霸凌」,每逢假日數以百計的車輛進入村莊,帶來空氣、噪音、垃圾汙染,族人想上山耕作都被堵住去路,10多分鐘的車程要開近40分鐘,且車來車往危害族人安全,因此上月25日召開部落會議,決議禁止9人座巴士進入銅門村,只開放步行進入,會議結論已行文秀林鄉公所轉發。
(以上文章節錄自網路)
~個人想法~
最近這個新聞吸引了我的目光,其實原因無他,但就在於"環境生態"與"觀光產業"兩者之間的問題,乍看此"雙贏"的題目底下,往往因處理不當而造成讓人遺憾的後果。
我們先用輕鬆一點的心態來看待此問題。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純屬天然造景,利用閒暇之餘體驗風光景色,原則上是沒錯的;但如果換另一個角度來看,事情似乎就沒那麼簡單。
當一個原始景觀有了人類出沒、外加媒體大肆宣傳報導後,後續的問題就會慢慢浮現了。誠如上述文章所述,當地居民反映每到假日人潮湧進時,所帶來的不只是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隨之而來的就是滿地垃圾、踐踏草木、和破壞原始風貌等...在在讓人有"孰可忍、又孰不可忍"之感覺。
「人類是嚮往大自然的,希望藉由其開放的環境能求得身、心、靈三方面的疏通、與解放,但往往達到目的後,其態度就開始隨便起來了。」以我個人的旅遊經驗來說,對於觀光景點的開放,到最後觸目所及的只能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慘不忍睹」。除了上述的作為(滿地垃圾、踐踏草木、和破壞原始風貌)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於「心態」問題。
如「這又不是我家,幹嘛凡事那麼注意呢?」、又如「這地方一輩子可能只來這一次,我也只是來玩的,隨便啦!」基於如此不負責任的心態,個人認為才是生態浩劫的最大主因。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不開放,對於"發展觀光"又是一大阻礙,在兩者之間要如何取得一個平衡點呢?
其實在個人的認知裡,只要一個地區一旦要發展,不論如何的小心,對於生態的破壞絕對是避免不了,但只能求如何把傷害降到最低。那要如何降低傷害呢?個人認為"流量管制"與"休生養息"為其重點。
人數的流量管制可說是目前最廣泛運用的方式。舉例帛琉的例子來說,因為該國是以"海洋觀光"舉世聞名,所以對於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可說是來者不拒,但此來者不拒的背後,可是有著一項"但書"。在此說明,此"但書"為只要旅客要前往海上景點時,每個人必須要購買"許可證",而且此許可證的金額還不便宜,藉用此方法來掌控入海的人數,還可以運用這些錢作為保護當地資源之用。
個人觀察到目前在世界各國中,對於"休生養息"這一環節是鮮少推廣的。在此的"休生養息",顧名思義就是讓大自然能夠有休息的機會,不要讓有不屬於自然的人、事、物進入,讓其生態自然發展,以達到最原始的狀態。但很不幸的,人一旦嚐到甜頭,很多事情就回不去了。舉例,人潮來了,就代表錢潮也來了;人潮來了,就代表基礎建設也來了;人潮來了,就代表現代化科技也來了。在此試問各位一個問題,正當可以直接開車到停車場去,誰還會願意把車停在外面,花幾十分鐘走路進去呢?
很多事是一刀兩刃,至於要如何拿捏其分寸,往往是難以取捨。但我最後只能用我的想法說出一句話,那就是「對於人類越便利的方式,對環境一定有相當程度的傷害;反之,對於環境傷害程度越小的,對於人類一定是越不便利。」至於對不對呢?請大家自己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