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府書友會 陳有為主講 「從基辛格新著
2011/12/05 07:28:32瀏覽542|回應0|推薦30

華府書友會 陳有為主講
「從基辛格新著"論中國"看大國外交與世界格局」
興會者發言踴躍 反應熱烈

《華府書友會新聞稿12/4/2011》

華府書友會11月19日借洛城圖書館會議廳舉行演講會,邀請華盛頓中國論壇社社長陳有為先生就基辛格新著“論中國(On China)”一書,講解與分析中美關係、大國外交與世界格局。

作為資深國際評論員與“基辛格評傳”一書作者,陳君分幾個方面做了評述。他首先指出:基辛格在書中透露了一個迄今鮮為人知的秘密,蘇聯在1969年3月的珍寶島衝突中遭受重大打擊之後,決心對中國發動核戰爭。因而派駐美大使多勃雷寧求見尼克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透露蘇方戰略意圖,希望得到美國支持,至少希望美國對此保持中立。但尼克松與基辛格認為,美國的頭號敵人是蘇聯而非中國,蘇中戰爭的後果對美不利,因而明確表示,如果蘇聯對中國發動核武進攻,美國就認為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美國核導彈就要襲擊蘇聯目標。由此,而使莫斯科不敢輕舉妄動。

陳認為,多年來人們只強調鄧小平對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卻從未涉及改革開放的國際條件。如果蘇聯對中國發動核武進攻,中國內外條件就要完全改觀,中蘇之間就要進行一場核大戰。中蘇雙方至少將投入百萬以上兵力,戰爭將拖延五至十年,中國將成為核戰場,付出死傷百萬的慘重代價,根本談不上推行改革開放計劃。儘管尼克松的決策是從美國本身利益出發來考慮的,但它在客觀上對中國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從此,中美蘇三角關係的格局從中國同時反對兩個超級大國,轉為中美聯手對抗蘇聯威脅,而蘇聯在戰略上處於東、西两面與腹背受敵的不利態勢,從此開始走上了衰退的道路。與過去一些中國學者的論斷相反,陳認為“蘇聯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制度只是徒有虛名。莫斯科第一沒有錢,第二沒有貨”。蘇聯解體並非由於背叛馬列主義和復闢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體質僵化、經濟比例失衡、軍備負擔沉重、對外擴張過度。

談到中美關係,陳認為力量消長改變了中美關係。一方面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迅速崛起,另一方面是美國走向經濟疲困與國力衰退(是衰退而非衰落)。美國的衰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實力不斷削弱失去原有威勢,二是無力維持現有的帝國格局,由於各種困難與矛盾而被迫使美國內外收縮,從而削弱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想當年北京千方百計努力獲取美元外匯,而今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真是天壤之別。

陳有為例舉事實說明,二十世紀以來,大國關係大致每隔二十年一變,而大國實力的盛衰起落則要經歷一兩代的時間。究其原因,除了“硬力量”和資源因素之外,掌握大國命運的領導人更需要具備“軟力量”,及如何判斷形勢、把握時機、運籌帷幄、扭轉局勢,運用天時地利任何條件來崛起向上、克敵制勝。

接著,演講人對毛澤東的決策與思維特點做了分析,他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毛澤東作出了兩個重大的外交決策。那就是六十年代與蘇聯從結盟到分裂的大轉變,和七十年代與美國從敵對到友好的大轉變。當時中國還是一個貧弱的大國,但是毛澤東客觀地看到了一種他可以利用來調遣推拿各種力量,使之為中國所用的可能性,就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巧妙地從一個極端渡到另一個極端,攪得整個世界地動山搖,出現了力量重新改組的大變化。

正因如此,基辛格另眼相看,例舉“空城計”與圍棋的故事,從中國文化角度來觀察中國外交。基辛格所謂的文化,並非一般的文化藝術,而是把中國歷史、地理、人文、民族特點、物質與精神融為一體的思想與外交謀略。

在兩小時半的集會中,陳君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分析,博得了來自華府各界近40位聽眾的歡迎與掌聲。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8673&aid=589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