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7 09:39:24瀏覽2232|回應16|推薦33 | |
大煙囱眷村情(四)—綉學號的姚家
新竹老家眷村的同伴在Facebook設有【大煙囪】社群,以供大夥互通消息[註一]。5/6小源發出通告,要點是:「文化部要出一本忠貞新村的專刊,負責本專案的中原大學趙教授與專刊規劃劉先生昨天(5/5)與我們大煙囪的六位代表,遴選出下列78張珍貴照片,希望所有的大煙囪會員們能夠踴躍地就照片的歷史背景說說故事!每張照片皆有編號,"看照片寫歷史",若經採用將有稿費,一則照片故事500元,‧‧‧另外必須說明,並非78張照片都會刊登,最終出線者可能是有故事的照片!專案規劃人希望最後選出45張,期限一個月,截稿日期是6/6。」 小源身負重任,以身作則外,還要負責聯絡、招攬眾人、指派照片認寫人,好不辛苦!她也個別送來請求:「慶松,我想請你貢獻一些文章好嗎?請認寫5~10張照片說說故事,拜託拜託!另外,你家有一張照片是妳爸媽及小孩在大煙囪廣場照的,有入選,但翻拍時很不清楚,可能需要重拍或Scan,可以嗎?出書需要解析度好一點的。」 大俠我這兩週就專心"看照片寫歷史"吧! 1.拍攝時間:約民國62年年初 2.拍攝地點:廣場前 3.影中人物:姚芝芳(約11歲)、姚菊芳姐妹(姚家綉學號前)、兩位媽媽(吳媽媽、劉媽媽)、另一個女孩(不易識別) 4.事件與場景:新年期間廣場前 5.影中物件:新年放鞭炮、看鞭炮 6.事由:新年期間的新年一景 7.何以:此張相片是新年期間的隨興之照,相片中的五位"主角"都是在不知情之下被攝入歷史的記憶。眷村新年一景,有兩位媽媽閒話家常,姚家姐妹閒觀爆竹,一派優哉游哉、自然生動。 8.故事: 這張黑白相片,我一眼就看到那塊白底紅字的「綉學號」招牌,記憶中的姚媽媽就是專門改衣服、綉學號的,為學生制服綉學號、補條槓、縫布條(小學模範生的紅布條)等等,姚家「客廳即裁縫廠,主婦即裁縫師」,貼補家用又造福鄰里,這塊小小的「綉學號」肯定為姚家的經濟撑起了半邊天!相片中在姚家門口的是姚芝芳、姚紀芳姐妹,新年期間穿新衣、看放鞭炮。姚芝芳與我同年,又同村同鄰同校(國小國中)僅僅不同班不同性別,她與我卻未曾說過一句話,倆人熟識卻有又陌生!姚家的前院頂上的豆子爬藤,肯定是姚伯伯種的。曾經,建功河挖阻塞的淤泥,淤泥就直接堆在河旁原有的雜草土堆上,據說,河底汚泥最肥沃,最適合種菜,引來村內大人小孩一窩蜂的種菜熱,在上坡河旁墾荒架柵、圍地植圃,種有小白菜、花菜、雪豆(苗)、四季豆、玉蜀黍、蕃茄等,我也曾在那墾荒種菜呢(我自己種了什麼?反正是三分鐘熱度,也都忘了!)姚伯伯墾荒最勤、圍欄最廣、費時最多、用力最勞、收成最豐,常常放學時經過上坡,就見姚伯伯一人夕陽下仍在澆水、除草,"姚伯伯河邊種菜"也算是我們眷村的一景吧! 姚家隔壁是梁家,梁家院子的牆壁仍是紅磚外露,尚未演進到相片中姚家、吳家、劉家院子牆壁的外型,眷村牆壁的演進,我就在其它相片中再說吧! 《2014年5月26日於華府》 [註一] :二戰遺跡大煙囪,眷村的記 位於新竹市建美路的大煙囪與廠房遺跡,不僅是地標,是周遭居民共同的記憶,更是台灣少數僅存軍事工業遺跡。大煙囪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的排煙管,於1943年興建,1944年完成,燃料廠主要製造航空用燃料異辛烷,廠房還是座汽電共生廠,是一座同時結合戰爭、科技與眷村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築。這是全台唯一僅存的2戰時期大型軍事燃料廠,煙囪主體為日據時期少見的獨立式巨型鋼筋混泥土構造,其眷村結構有少見的「屋中屋」特色。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竹地區的落彈量排行全台灣第1名,高達60公尺的大煙囪本體上猶見彈痕累累,是見證二次世界大戰的遺跡。日軍戰敗撤出後,成為空軍忠貞新村眷村迄今,是戰後原始、特殊類型眷村,當地居民克難居住1甲子的歷史全都寫在這個空間內,有許多珍貴的回憶,並具歷史文化價值、地方眷村特色,值得保存。 這座廠房代表的不只是眷村文化,更包含戰爭的記憶,對新竹市民眾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涵,也是一種有形與無形的資產,因此急需規劃保留,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到大煙囪在歷史上的意義。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