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2 00:23:54瀏覽460|回應3|推薦58 | |
好的電影和電視連續劇可以反應人生,引導觀眾悟出真理。我一向鮮少有多餘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完一部片子,必需抽空,而且經常要分好幾個階段才能完成,少數時候一旦被情節扣住心弦時那肯定完了,會將正事擱在一邊甚至於耽誤,所以我心理很矛盾,不喜歡看到爛片,但更忌諱碰到好的片子。 我多是從網路上隨選然後竟日開著機子下載,估計一陣子下來累積達幾百部影片和連續劇集,都燒成碟片儲存下來,但已然看過的好像不到三分之一,正煩著不知啥時候能把它全部消化完畢。 如此自尋煩腦其實大可不必,沒看就沒看唄,不是當消遣性質的娛樂嗎?噯!總的說大慨是性子使然,把下載這事兒當是正事,既然獲致成果其累積的未結案牘,豈不又形成累贅?是咋的老犯得那麼不能省心?連我自己都感覺莫名其妙。 「咋的」、「省心」…呵呵!有北腔的味道哦,您老什麼時候被同化了?嗟!看官不是儍瓜,應該懂得這兩口語的意義,兩岸交流不是正夯嗎?將來慢慢會適應彼此隔閡所帶來文化上的差異,也許不會很久,類似「小姐」等這兒通用而那邊頗覺尷尬的用語竟也被普遍的採用稱呼,誰曰不可能? 人與人之間相處是互為影響持續在潛移默化的,也就是所謂的同化,誰被誰同化有時很難介定,大凡是:少數民族被大環境處優勢的族群所同化,區域分散的文化被凝聚且具悠久傳統歷史的文化所吞噬或取代,包括語言也是,這是人類必然的演化過程,毋寧說是一種無奈,因為趨勢會隨著歷史演變,我等大可以平常心看待莫用費心去猜忌,誰會將誰吞了。 以口語為例,基本上我很好奇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地方語言,雖然大陸施行普通話和我們推行國語政策本質上沒什麽差異,但是無法否定各地方語言習慣所使用的俚語及順口溜,反而還更應該極力保留才對,因為畢竟那是一種珍貴的文化傳承,是因應需要而生,類似中國自古傳襲千年以上的成語用詞等,典故尚且可查,意義長遠非凡。 所以我有時也會樂於使用,在行文或口語上總要饒它一下,自覺得既好玩又頗能溶入那種情境況味當中,常有朋友驚異於我不居住在北京怎能嚼得出一口京片子,其實都是從電視劇上融會貫通學來的。 最近才看完「劉老根」劇集,一為十八集、一為二十二集,其兩部是有串接性的,一般都在風評及收視不錯的情況下才有接續的同質產品出現。果然,該部劇集的口碑形成後又接著拍了「馬大帥」三部,目前仍在下載進行式當中。「劉老根」劇情描述的是一位從村幹退下來的老人如何藉鄉的資源崛起的故事,由趙本山主演。吸引我的真正不在於它的劇情,而是刻劃村鄉民那種純樸個性的細膩展現,一路觀賞下來給我的感觸頗深,不惟演員演技精湛無懈可擊,而且笑料不斷毫不誇張,班底大多是「二人轉」演員,能唱會跳兼能演,怪不在東北乃至全國闖出了不小名號。 我們且藉這題來談所謂的鄉土純情好了,在台灣除非從影劇的表現上可以重拾舊時那種情境以外,基本上已經找不到城鄉的差距,縱有亦不明顯,但在大陸由於幅員廣闊,再加上貧富差距十萬八千里,那種不同特別明顯,是以劇情如實的很輕易能有所發揮,只要演員懂得拿揑出其中精髓即可。以夫妻吵架為例,我因此思忖:城市的進步是拳頭杯盤古董齊飛,而村鄉則仍沿襲「舊制」,口頭上打情駡俏外再輔以哭為溝通橋樑,從頭到尾都是軟性的訴求,尚且無堅不摧,不虞存在後遺症。 反觀強硬手段的都市派鬧意見夫妻群,不但終極兩敗俱傷而且離婚率忒高,其曰被逼不得已也,結局是想當然耳。 由此讓人又聯想到返璞歸真的意涵,人們擁有越多,表面上富足其實內質越發空泛,孔子說禮求諸野,我的想法是富亦可以求諸鄉野,而那才是另一個必需真正擁有的層面:單純、樸實、快樂。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