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29 20:51:00瀏覽408|回應1|推薦0 | |
無名的第一台電腦,是在1993年買的,組裝的4×86,要價近四萬元;第一台數位相機,柯達130萬畫素,13,900元;第一台JVC的DV,近六萬元,現在回頭來看,當初的主流產品,現在都是 … 。這就是科技的進步。 現在的年輕人,手機至少都有3、500萬畫素,還有諸多的附加功能;電腦已經有了四核心,配備更是不用講,但價格呢?價格卻隨著學習曲線的快速變動及競爭者的蜂擁進入而直直滑落!不論是資訊廠抑或通訊廠商,幾乎都淪落為毛三到四的光景,其所能依靠的就是轉向勞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地方,或是政府獎勵高科技產業的出口退稅。講白了,這又是一項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這些科技新貴的事實。 歐美終端的科技大廠,享有品牌、技術或通路的優勢,也知道台灣代工廠商的利潤為何?就利用各廠商間的削價競爭,壓低訂單價格,以提高本身的經濟利益,台灣廠商連沒利潤的訂單也不得不接,這就是代工廠商的宿命,也是台灣的宿命。老百姓納稅,政府補貼廠商,廠商變相補貼科技大廠,也就是變相拿咱們老百姓的血汗錢去補貼那些國際大廠囉! 您認為那些科技大老或科技新貴的豪宅、股票是哪裡來的?沒錯,就是政府拿納稅人的錢補貼他們而來的。這些新貴當然也瞭解到代工沒有永遠的利潤,所以就創造出員工分紅的制度,將咱們老百姓補貼他們所得到的利益,直接先放進自己的口袋裡! 或許有某些次產業,能掌握到短時間的利基,而有多年的好光景,那恐怕也只是曇花一現罷了!除非廠商能擁有自己的品牌、通路及技術,否則一切免談。 所以科技大廠開始分割,將資源集中在其他轉投資的子公司身上,所以賣電腦的不見了,多了個做電腦晶片設計的股王,做晶片的股王風光不在時,就出現了個生產手機的新股王,而能從這中間得到利益的,除了大股東外,還有誰呢?散戶永遠得在市場上追高搶進,大老闆卻可以好整以暇、以逸待勞,讓散戶去分散風險,讓自己去風光收割。 報載台灣IT產業競爭力亞洲第一、全球僅次美國。無名看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台灣的研發與技術能力,仍受普世的肯定;憂的是經濟強國剝削小國的時代何時才能改變! 近期,美國深受經濟風暴所苦,終端消費國的消費能力減退之後,那以生產與外銷為主的台灣該何去何從呢?美國經濟受衝擊後,那依賴美國成長的新興市場還有多少空間呢?無名仍在思索當中。 9/20無名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