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於藍營人士批馬的一點商榷
2009/09/12 16:53:06瀏覽455|回應3|推薦3

八八水災之後,媒體輿論與網路上充斥著批馬的聲浪。對於許多的批評,我即使作為一位馬政府的支持者,也難有強力的反駁意見。換言之,我同樣也覺得馬政府是應該被批評。但是,我終究還有些不同的意見,譬如,在對於馬政府的諸多批評意見中,有一種聲音是認為:馬聲稱要做全民總統,卻對外省老兵不能體恤。

 

某位網友說:當一群外省人,一群老兵,被遺忘了20年,殷殷期盼馬英九當選後能撫平他們的落寞,馬勝選後卻對他們說:我又不只是你們的總統,我是全民的總統。 話的本質沒有錯,可技術出了問題,所以,他討好不了對立的,又喪失了死忠的。

 

對此,我一方面表示部分同意,認為他確實指出了一個重要的兩難情境。在這種兩難情境中,很難處理得面面俱到,總是順了姑情失嫂意,而馬總統很可能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以致失去支持。

但是,我仍然認為,馬總統選擇做全民總統的大方向是對的。以下我試著申述我對馬總統的一些看法。

說到老兵的悲情,我以為,其實大家都有悲情,而總統不宜只顧片面的悲情。老兵的悲情我能理解。雖然我不是老兵,但是我周遭有許多的老兵。他們的感受如何,我非常清楚。我之所以是藍營的支持者,是個統派,當然也與我自己的出身有關。不過,同時我也做了調整。多少年來,我與身邊的許多人以及網路上的論友們討論、爭執。在這個過程中,我其實也努力在自我調整。正是通過這樣的調整,所以此刻我會堅持全民總統的必要性。

當然,也許馬可以在言行上講究些,盡量不傷老兵們的心。但是,這實在很難。以2004327泛藍在凱道上的抗議集會來說,那就是一場考驗。考驗馬的立場選擇。而當紅衫軍集會的時刻,又何其不然?馬不能不做動作,做了就等於是在表態。這時候,馬如果決定不依法行政。我們今天可能有個謝總統,而不是馬總統,當然也不是由藍營執政。如果是那樣,老兵們會更覺得滿意嗎?

藍營內有個聲音,是拿連戰、宋楚瑜兩位先生與馬做比較,並且認為連、宋較馬為優。為什麼卻是馬做總統?

對此,我試從兩個面向稍做討論。首先是要認清現實。是人民大眾選擇了馬,也是人民大眾放棄了連、宋。先說先生。2000年,他以執政黨候選人的身分競選,結果只得到三人中最少的票數。這就是人民意志的表達。這樣的人民意志是否公平、理性?我認為不盡公平。但這卻是非常清楚的民意。2004年,他雖然得票不低,但是,撇開兩顆子彈的事不說,集連、宋兩人之力,卻還不能大贏,這也還是民意的表現。也許,我們可以說這種民意不夠理性。但它卻是個冷酷的事實。

先生的民意基礎顯然高於連先生。宋可能也真是個好人才。但是,他終究也還是落選了。興票案對他可能不公平。但是,在那個時刻,人們就是願意因為興票案而放棄宋。這也還是一種民意。當然,我相信興票案是個政治陰謀,它的源頭不是純粹民意。但是,民意本來就是這麼回事,它受各種奇怪的因素所影響。它不能揭開迷霧,直見本質。而且,連、宋第二次的敗績,或許可視為一場不幸的因緣,先前兩人互打,之後兩人結盟。但是結盟的力量可能被先前互打的陰霾削減了力道。

總之,重點在於,打倒連、宋的不是馬,而是廣大民意。連、宋不能當領導人,不能歸咎於馬。而且還幸虧馬能選上,藍營才能稍稍紓解心中的悶氣。如果2008年馬又選敗了,謝長廷當選了,那些老兵將作何感想?

上述事實部分,我希望藍營人士應該要想清楚,不宜竟去怪罪馬,好像倒是馬擋了連、宋的執政之路。如果藍營人士連這個基本的事實都不能認清,這種夾纏的思維,恐怕給自己帶來連串的困阨。

馬作為領導者,是不是真的不如連、宋呢?從我的觀點,我說是春蘭秋菊,各有精彩處。容我說說我眼中的連、宋、馬三位。

宋的行動力強,能夠展現行政績效,也擅長籠絡人心。但是,我覺得他比較缺少大方向,缺少遠程理想。

連比較有理想性格,也有大方向。在連與宋之間,如果可能,其實我對連比較有期待。他的缺點是比較不擅長籠絡人心,行動力也不如宋,不易看到他的執政績效,以致難以在競選中出線。

馬也有理想性格。他的全民總統,甚至第二線總統,都與他的理想性格有關。問題在於,政治場域不是理想性格能玩得開的地方,尤其是在一個民主素養還不深的國度。他所遇到的困頓,我認為許多與此有關。

馬對大方向的堅持應該是他比較深思熟慮的部分,也是我最支持他的一面。不論是兩岸,還是藍綠關係,我認為他的原則拿捏都是對的。可能實際操作上未必圓熟,但問題恐怕主要是回到現實面。就像老萊子所說,結果他可能幾面都不討好。這種結果,不完全是他操作的問題,這是本來就存在著基本的矛盾,他的努力,還不足以化除矛盾。

相對於馬,先生的中國情懷,雖然我很能同情,但是理智告訴我,這裡面確實有危險。很久以前,我寫過一篇「內斂的民族主義」,最後與一些大陸網友還是難以得到共識。在討論中,我曾提到,統一的過程,有可能再度發生類似二二八的悲劇。大陸網友殊難同意,最後並認為我也還是獨台分子。其實,我只是不願見到悲劇的再發生,而我卻認為悲劇實際上很可能再發生。除非人們(特別是大陸人,不過其實也包括台灣人在內)改變許多行為與思維模式,否則統一過程中發生悲劇的可能性,我認為是很大的。

從而,連的兩岸政策,我並不完全贊同。而我比較同意馬的折中路線。(不過,連作為在野人士,他在兩岸事務上的努力,卻功不可沒。只是,這可能不適合作為政府的整體政策。)

藍綠之間的調和,需要努力,也需要時間。馬在這方面也做了努力,也有了成績。當然,從深藍陣營來看,可能覺得不爽,覺得他太偏坦綠營。他有沒有太偏坦綠營,隨著評者自己的立場與所劃定的界線而有不同。當深藍覺得馬太偏坦綠營的時候,綠營的感覺是馬還是偏坦藍營。這種感覺都是很「主觀」的。我們要努力去除這種「主觀」,要能超越自我。人如果不能超越自我,就常會陷在悲劇的輪迴中。

我曾試用一種比喻。我們打桌球,當對方開出側旋球時,我們接球要將球拍角度調整,這時候我們的球拍角度好像是偏斜的。但正是要這樣,回球才不致於跑到界外去。而初學者通常不敢於將球拍角度做較大的調整,結果回球仍然難免出界。練球的人就必須在嘗試中慢慢調整最適合的球拍角度。總之,我們的感覺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什麼是過度,什麼是不足。但是慣性的感覺卻可能誤導我們。我們必須與互動對方摸索、尋找恰合的角度,而不能光靠自己的感覺。馬這麼嘗試了。而且,我認為是有成績的。至少,部分的二二八遺族已經被馬的誠意所感動。這是非常難得的事。讓冰雪融化,需要很大的努力。他讓這種事有了可能性。深藍的人對此不以為意,甚至不以為然,這是一種我執,自我中心的心態。如果社會要想能進步,人與人要能有真正的和解,自我中心的心態就必須改變。大陸人看台灣,其實也需要做同樣的努力--拋開自我中心,嘗試理解「他者」,否則,就難免會有悲劇。

和解的重要,化解衝突的重要,因為被輕忽了,所以,人們也就低估了馬的重要優點。

當然,此刻人們對馬的抱怨主要是在於行政效率太差。這可能是他的弱項。但是,就如我之前所說,我的長官曾勝讚馬,說他認真、負責、細心、耐心,對下溫和等。這些都是行政能力所需要的特質。當然,這並不包括能力概念的全部。換言之,馬仍然可能有他在能力上的弱點。這裡,可能有兩個因素不利於他表現能幹。一則,他可能對人太溫和,因此未能構成足夠的壓力,使官員積極。

馬的另外一個問題,可能是他的社交圈與他的識人能力,使他口袋裡不易找到合適的幹部人選。這點,想來大家比較有共識。我只不過是同意大家這一點看法而已。從而,他所任命的內閣,未必是個最佳的團隊,特別是未必有好的工作效率。

但是,有些人一再說,他為什麼不用宋、連或吳伯雄先生。對於這個問題,坦白說,我並不知其所以然。不過,我也並不同意大家直接猜測馬的內心動機,說他容不下人才。

我還是要強調,我們無法直接觀察人的動機,我們只能推論。推論可能對,但也可能錯。

從我的觀點來說,我認為馬是不宜直接用連、宋、吳等人的。簡單說,團隊要有共識、有默契,要有統一的風格,否則團隊很難做事。所謂夢幻隊伍,如果是所有的最優秀的人選的集合,這樣的隊伍未必成績會最好。而且,如果馬用這些人,卻得對他們保持高度的尊崇,其實會很尷尬。如果是我找幹部,也要找那方便由我使喚的人,而未必是最優秀的人選。再者,也還要考慮世代交替的問題,總要培訓一些年輕世代啊!

說這些話,對我來說,其實太過瑣碎,大家也不耐煩細讀。而且,我知道自己的話並不能改變什麼,所以我只能說大家記住各自的說法、立場,以待未來或可學得今日歷史的教訓。因為,有些事不到時候不可能見真章。就好比不到此刻一般人不能感覺連戰可能是個好的領導人。當然綠營人士的看法另當別論。這種矛盾恆常存在。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3311092

 回應文章

筍子
幫民調只有20%的人辯護,是非常辛苦的。
2009/09/24 09:21
幫民調只有20%的人辯護,是非常辛苦的。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09-09-25 23:10 回覆:

的確是如此。

不過,我最覺得遺憾的是,其實我的關注重心並不在為馬辯護,而在台灣整體的發展。

台灣要發展得好,它必須是個有高度智慧的「機體」。它如果是個貪心地撿貝殼的人,它可能會撿不到真正喜歡的貝殼,因為每個貝殼都會被嫌棄。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分享
2009/09/21 10:35

我在自己的回應欄曾寫下的分享,也許稚嫩,很感慨的,也就此分享:

  馬總統年青就服膺羅家倫先生強而不暴的道理,所以往火坑裡跳,接手失政多年兼國庫有難人材不易搜的國事爛攤。每次緊要關頭才接選元首,緊要關頭才接黨首,不得已的抉擇,這樣潛沉忍辱負重的真勇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真氣慨(劉院長該也是這樣受感動而出,夫人曾勸阻啊) 

馬總統温文克制的特質正好浮動時局之需,才有今日的寧中求進補破網。日久見能耐,不必着急一年就判斷。”(8.19)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09-09-25 23:10 回覆:
非常同意您的意見。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感
2009/09/21 10:30

我有點覺得馬總統有時在羣眾亂哄哄圍繞的場面時,會悄悄內心激動說出自己很自明羣眾卻不能立時理解卻會誤解的話。很可惜!

像您舉例對老兵眷顧事的話。又那兩次對災民的話,出於關住的:我不是來了嗎?在場有聽成正面的表達:我已來了。有聽成負面的:我已在這,你們還豉譟。 另一句出於緩和大家情緒並想以幽默擋住喧噪的:待我說完再救你。在場許多看到馬總统的誠意,也有非常誤解以為欠同理心的。馬總統說心裡話的時候,直接或稍帶迂迴,似乎都是重新訓練自己的"說詁藝術"啊!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09-09-25 23:31 回覆:

馬英九先生的說話有時候確實顯得不盡得體,難盡符人意。是需要改進。

不過,同時,我卻也覺得,媒體在從中攪和。其實我們每個人時時都在說一些不怎麼得體的話。只是,我們的話不會被人用放大鏡檢視,甚至被人用哈哈鏡來顯影。因此我們甚至以為自己比馬更會講話。事實真相恐怕因為是我們還未被考驗,沒有發現我們言行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當然,大家可能會說:誰叫他要做總統,要做總統就應該懂得謹言慎行。

但是,總統日理萬機,恐怕很難時時注意到自己的每一個小動作。偏偏他的每個動作都可能被放大檢視,從中找出錯誤、不妥。

有人強調說中共的領導人都很行,言行都很得體。

這也許是真的,但是也可能是媒體效果的結果。他們的媒體效果與台灣的媒體效果可能相反。他們的媒體可能偏向要美化領導人,而我們的媒體則恨不能時時抓到領導人的糗事,甚至錯事,以便能使媒體自身獲得更好的銷路業績。

總之,我們不易確定兩方領導人給大眾的不同媒體印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太快下結論,並不公平。

我知道,有一派人的理論認為,批判領導人,必然會造福社會整體。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影響的人往往有這種認知。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樣做一定會有利於社會整體。新加坡顯然不是這樣的國度,但是,他們的社會發展至少現在看來,比台灣的情況要好得多。他們可能有些潛在的問題。但是,我們並不能確定,他們的潛在問題必定會爆發,並帶來嚴重問題。我們也不能確定,台灣自身的問題就一定能適時改善(因著這種媒體的批評力量)。媒體過度偏好批判民主政府的領導人,其實本身就有明顯失實、過當之處。這本身就已經是問題。這種問題,並不能因上述的一般性命題而自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