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危難之際的評論觀點
2009/09/12 16:30:15瀏覽501|回應1|推薦3

大唐天寶年間,安祿山起事,兵鋒指向洛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臨危集兵守洛陽,然倉促事敗,退至潼關。右羽林大將軍高仙芝以副帥身分守潼關,封常清協同,抵住安軍攻勢。監軍邊令誠卻請得皇命,分別以退卻及貪瀆之名將高、封兩人斬首。從此,安軍勢盛,玄宗退位,唐帝國陷入十幾年的亂局之中。

明末袁崇煥守遼東,連敗清軍。清軍誣指袁為清之反間,引起崇禎帝之疑。適清軍從大同越長城入關,朝廷震駭。帝執袁崇煥,將袁凌遲處死。當時北京城有民眾爭食袁之肉,以洩對袁叛明之恨。清朝入主以後,才由清廷公布真相,人們始知袁之冤。

1949
4-5月間,湯恩伯奉令守上海,不久全線潰散。國府震動。時人皆罵湯誤國。但是,在同年10月底,湯協助胡璉守金門,打出古寧頭一役,守住了金門,也守住了台、澎。今天的台灣人,不能不記住這一段。

在危難發生之際,人心惶恐,群情激動,要冷靜、理性地做出正確判斷,確實不易。許多的判斷,特別是關於歸責的判斷,在此時特別容易出差錯,最後釀成更大的悲劇。人們尤其對於失敗者、或災難發生時的主事者通常是不寬容的。這些人常承擔了過多的罪責。

以上的三例,只是從歷史中隨手拈來的幾樁,類似的悲劇,想必所在多有。而且平常的理性化訓練愈是不足的社會,悲劇就更易發生。悲劇其實是雙重的。譬如對於袁崇煥這個人來說,他本該被視為民族英雄,當時卻被當成大漢奸,人們竟要食其肉以洩恨。所幸,最後真相還能大白。要是冤屈永世不得平反呢?

另一重悲劇不是對個人而言,而是對這個社會、這個集體而言。如果集體冤屈了英雄,集體自身的下場會是什麼樣呢?大明因為自毀長城而亡了國。這是明國之人所要的嗎?想必不是。

當今的馬政府,受盡唾罵。我也無力再多做什麼辯護。但還是希望大家能謹記今天各自的說法,以便他日或可從今天的歷史中學得有意義的教訓。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3311049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尤其這一段
2009/09/21 09:57

" 在危難發生之際,人心惶恐,群情激動,要冷靜、理性地做出正確判斷,確實不易。許多的判斷,特別是關於歸責的判斷,在此時特別容易出差錯,最後釀成更大的悲劇。人們尤其對於失敗者、或災難發生時的主事者通常是不寬容的。這些人常承擔了過多的罪責。"

寫得好傳神啊!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09-09-22 22:21 回覆:
很謝謝你的理解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