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因性猝死 可預防嗎?
2008/09/30 21:36:29瀏覽901|回應0|推薦4


前內政部準部長廖風德於登山步道上猝逝;更早之前,知名歌手馬兆駿在購物商場中,突然昏迷,急救後仍告不治。這些不幸,至今仍讓人感到惋惜及不捨,「猝死」不僅對個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承受的痛。

「心因性猝死」是指在沒有其他明顯原因下,因心臟血管系統問題所致,突然意識喪失並在一小時內非預期性的死亡。

這類患者約八成因冠狀動脈疾病引起,心肌梗塞為大宗,另有10至15%是由各種心肌病變引發,包括肥厚性、擴張性及侷限性心肌病變,其他少數有可能的原因還包括原發性心律不整,先天性心臟病及主動脈疾病等。

根據美國統計,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二,台灣因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率較美國低,以此推估每年約有1至2萬人次猝死,這類悲劇多發生在45歲至70歲壯年期,對家庭及社會更是一大傷害。

這類病人事先是否會有些病狀來提醒自己?根據一些回溯性研究顯示:大約只有二至三成的病人,於發作前數周曾感到胸悶、心悸、氣喘加重或全身倦怠。

雖然猝死可能是一連串病理機轉之連鎖反應,但對臨床醫師而言,仍存有一大謎團待解。儘管如此,我們仍希望能找出一些對策來減少猝死的發生。

針對特定族群,尤其是心肌梗塞後的病人,一定要定期接受醫師診療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以了解左心室收縮功能。若左心室功能不好,適當的藥物治療、甚至在少數病人植入心內去顫器,能有效預防心因性猝死。

另外,家族成員中有猝死或不明原因昏倒病史者,也應更積極定期檢查。曾碰到一個家庭,父親在29歲時猝死,女兒就讀國中時於體育課中發生猝死危險,但經當場心肺復甦術及時送到醫院急救,幸運地救回一命。

之後檢查發現她有肥厚性心肌病變,為預防再次猝死,我們為她安排心內去顫器植入。她的哥哥來院檢查,也被發覺有同樣的心肌病變,經溝通後也安排植入心內去顫器,並在植入三個月之後,成功地經由電擊,挽救了他的生命。這說明了家族病史及基因在猝死預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控制危險因子、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猝死的第一步。冠心症是心因性猝死的主因,因此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並避免抽菸,可有效減少心肌梗塞之發生。心衰竭的嚴重度也與猝死發生息息相關。在生活習慣上,抽菸及肥胖都會增加猝死的機率,情緒上的壓力也與猝死發生有所關連。

目前基礎及臨床醫學進步,我們可瞭解心因性猝死的部分原因及機轉,但仍有些關鍵是我們不了解或無能為力的。但加強心肺復甦術的全民教育,配合各種藥物及先進科技的輔助,我們仍有機會能有效預防猝死並改善病人預後。 歡迎參觀我的賣場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wenchi&aid=222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