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論》台股急凍 還有比課稅更嚴重原因
2016/12/12 11:42:47瀏覽103|回應0|推薦0

2016/12/11 下午 08:32:51 主筆室

社論》台股急凍 還有比課稅更嚴重原因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成交量能日益萎縮的負面衝擊,已逐漸顯現,如不能對症下藥,整體經濟將受影響。(圖/中時資料照,陳怡誠攝)

台股進入冷凍庫,日成交均量從今年3月的815億元,一路下滑至10月的603億元,創下自2009年2月以來新低。超過200檔股票日成交量不到10張,形同殭屍,低迷的景況,只在受到金融海嘯衝擊的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堪可比擬。回顧台股鼎盛年代,日成交量動輒2000億,如今只及1/4,令人浩嘆。

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將矛頭指向證所稅,認為馬政府執意復徵證所稅,造成台股成交量大減。他以台股與香港、南韓、日本等國股市比較,台股成交量能萎縮特別離譜,今年前10月成交量僅有2007年的6成,但其他國家都還有接近甚至超過9成的水準,據此推論台股是受到證所稅拖累,導致量能急凍。

施俊吉董事長依據兩起事件先後發生,就推論兩者存在因果關係,可能過於簡單化。宏觀來看,台股量能低迷有可能是長期結構性的問題,譬如總體經濟表現乏善可陳、投資人結構轉變、境內外商品投資選擇多元化、鄰近市場磁吸效應,證所稅不過是其中一個可能影響的因子,而非唯一。專欄作家謝金河就打臉,關鍵不是證所稅,而是張盛和的健全財政補充方案,尤其提高所得稅率上限,並對股利課稅,是股市資金外流的主要原因。

找錯病因,就不能對症下藥。包括施俊吉提出的3帖藥方:股利所得納入利息免稅額、檢討證券投資相關稅制及降低當沖交易證交稅,藉由稅負減免來刺激散戶投資誘因,及金管會提出的盤中零股交易與延長交易時間兩項措施,看似琳瑯滿目,但都是技術性解法,療慰性質居多。

回頭看看去年金管會提出的股市揚升計畫,做法類似,項目更多。共有8大策略、15項措施,內容涵蓋發行、交易、商品及服務等四大面向,結果呢?今年前10月台股日均量僅有702億元,還比去年922億元少掉220億元。量能不只沒有增加,還反向縮減。顯然問題根本不在這些技術層次的枝微末節,而在更基礎、更根本的制度結構與環境因素。問題是,政府看不到,或寧可視而不見。

但這不是一個可以視而不見的問題,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成交量能日益萎縮的負面衝擊,已逐漸顯現,如不能對症下藥,整體經濟將受影響。譬如,願意在台掛牌上市的企業愈來愈少,甚至已掛牌企業想下市去尋找更高本益比的市場。外部資金不想進來,內部資金卻想往外走。兩個惡性循環影響下,台股最終將喪失最基本的企業直接籌資功能,企業及社會創業者籌資難度將會提高,不利經濟創新。

解鈴還需繫鈴人。政府若真有心改變台股現狀,還是要從經濟環境與制度結構下手。唯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甚至必須把整體戰略層次拉高。施俊吉董事長提出的稅制改革方向雖好,但真要讓稅制改革起到作用,一定得大破大立,例如調降或是廢除證交稅。目前全球超過8成的資本市場都沒有開徵證交稅,就是不讓額外交易稅目阻礙資本市場發展,同時透過資本市場活絡帶動國內投資,進而增加稅收。台灣卻基於稅收考量,一直堅持千分之3的稅率,不肯調降,實本末倒置。

股市與經濟表現息息相關,經濟表現不好,資本市場要好也難。回頭檢視台股2000多億日均量年代,經濟成長率幾乎都在5%以上,現在淪為保1總隊,台股量能自然也隨之不振。這也意味著要挽救台股量能危機,根本上還是要解決當前經濟低迷問題。

台股結構性問題真正關鍵還是在於資金持續出走,進行海外投資。金融帳連續25季淨流出,規模累計超過9兆台幣,清楚點出此一事實,要活絡台股,還是得思考如何引資回流。這有兩大方向可思考,一是結合大陸及香港證券市場,利用三地掛牌企業的互補特性,聯合做大證券市場大餅。實際做法如開通台、滬、深、港通,或是全面開放陸資投資台股。但這涉及兩岸關係,實務上沒有可能。另一是仿效泰國及德國近日提出的新創企業專屬股市交易所概念,創設獨具台灣特色的交易市場,只要有足夠的市場誘因,有賺錢的機會,就有機會吸引資金流入,進而與主板市場形成互補與共伴效應。以台灣年輕人創新的潛力,值得政府思考。

長期結構性問題,沒有短期特效藥可解。台股量能低迷問題就是如此。奉勸主事者還是少浪費時間在無濟於事的短期政策上,多花點心思考如何調整及改變長期結構。否則做再多的事,也都只是白做工而已。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04088&aid=8486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