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被誤讀的畢卡索:究竟是大師還是色鬼
2009/09/29 07:45:51瀏覽1618|回應0|推薦2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Pabol Picasso)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創作作品近37000件。對於他的作品以及他對藝術形式的探索,人們一致認同,堪稱是世界級的藝術大師。然而,人們並不清楚,在畢卡索那光怪陸離,色彩紛呈的畫作背後,卻都是毀滅了他的女人們帶來的成果。畢卡索的天才繪畫其實是與他的妻子、情人、女友們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是那些女人帶給畢卡索的創作靈感,促成了他各個時期畫風的轉變。有人甚至說,是女人們締造了大師畢卡索;而那些在畢卡索生命中匆匆而過的女人卻遭受了各式悲慘的命運,自殺,病死的層出不窮。因而,有人評價說,畢卡索其實是一個毀滅女人的吸血鬼。

  畢卡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馬拉加,伴隨這個人一生的就是大量的財富,無盡的榮耀,和數不清的風流韻事。

  在很小的時候,畢卡索就表現出來對色彩和女人的異常興趣。他的父親是位美術教師,曾做過美術館長。他七歲時就經常溜到父親的畫室裡,安靜地站在一邊,長時間地觀察父親繪畫,對畫布上的五顏六色十分沉迷。在學校裡,他常常躲開老師的目光,溜到校長的屋裡去糾纏漂亮的校長夫人。後來,畢卡索回憶道:「她的裙子色彩絢爛,身上有種說不出的香味,我像小狗一樣在她屁股後面轉來轉去。」在他13歲那年愛上一名少女,性的體驗為他的作品帶來初顯的靈感,那年他畫了展現動物交媾的作品《小驢和小馬》。從此,開始了畢卡索在女人與藝術之間穿梭的歷程。

  畢卡索一生有過兩個妻子和五個主要的情人,一直在一群女人的呵護中成長。從13歲開始,一直到近80歲時與他的第二任妻子雅克琳·洛克結婚,畢卡索一生的創作無不是在異性給予的靈感中進行。似乎一旦得到了女性的溺愛,畢卡索就能把自己的潛能奇妙地通過繪畫發揮出來。

  女人是畢卡索創作的繆斯,她們給了他不同的創作靈感。畢卡索一生「閱」女人無數,每個女人都給他帶來了一次畫風的改變。而每每更換一個女人,他的整個生活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住所、傢具、擺設,甚至寵物也不例外。情深意濃時,畢卡索能讓身邊的女人在畫中魅力四射;關係惡化時,他又會讓她們醜陋無比,甚至可以在畫中把她們變成形象可怕的怪物。女人造就了畢卡索的藝術。

  但畢卡索又是怎樣對待那些深愛的他的女人們的呢?他在生活中拋棄她們,毀滅她們,在畫布上損毀她們。他從女人的痛苦中得到樂趣。他是一個怪獸,一個吸血鬼,他一個接一個地奪走了女人們的生命。 與他相戀過的女人,無一不是年輕貌美,才華出眾,但都得忍受他生活上的放蕩。他這樣冷酷無情地評價女人:「女人就是承載痛苦的機器。」正如這句話所說的,他給在他生命中先後出現的女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生性浪漫不羈的畢卡索,能夠非常輕易地為一個女人著迷、瘋狂,也能在與其共處不長時間後就棄她而去。但畫家的瘋狂和無常並沒有使女人對他望而卻步,她們反而對他趨之若鶩。畢卡索可以將自己的感情經歷訴諸筆端,用畫布和畫筆來表達他的種種情緒,而他身邊那些受傷的女人們卻只能暗自舔舐他給她們留下的永不癒合的傷口。

  畢卡索的女人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擺脫不了他所「預言」的痛苦。他的妻子並未因為他是大師而得到怎麼美好的生活。畢卡索的第一任妻子、芭蕾舞女演員俄國上校的女兒奧爾加。無論畢卡索是因為這個芭蕾舞演員的魅力,還是因為自身想改變生活方式而娶她,最終,畢卡索還是對她厭倦了。這個為了畢卡索而離開祖國的女人最後還是和畢卡索離婚了。可以肯定的是,畢卡索當時不再是一個窮畫家,他能夠支援奧爾加昂貴的生活方式,並同時養活多名女人。但是畢卡索有錢了,也似乎更願意找新的女人了。

  傑奎琳是畢卡索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其實,在成為畢卡索妻子之前,兩人就早有戀情。她為畢卡索製造了一個安靜的晚年生活,但同時也將畢卡索的所有朋友、親人拒之門外。畢卡索死後的13年,傑奎琳帶著那份愛與恨,飲彈自盡,只因「失去了畢卡索,我的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他的情人和女友們也被他始亂終棄或者病困崩潰,悲慘收場。1905年的夏天,畢卡索遇上了青春活潑的模特兒費爾南德。1911年,費爾南代覺得畢卡索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愛她了,就離開了畢卡索。

  1912年,在巴黎克利希大街附近的艾爾米塔什啤酒店前,畢卡索看到了迷人的金髮美女伊娃。當時的伊娃已經是有夫之婦,但與畢卡索情投意合,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畢卡索為伊娃做了許多畫,並在畫上簽上「我愛伊娃」等字樣。1915年,伊娃病逝。

  1927年,畢卡索還沒有離婚之前,就愛上了只有15歲的瑪麗·德瑞絲。當時,畢卡索已經是46歲的中年人,但瑪麗最終還是願意沒有任何名分地秘密地跟畢卡索在一起,並且為他生下一個女兒。在畢卡索離開後,到畢卡索去世之前,瑪麗還是繼續給他寫信。她替畢卡索所剪過的指甲和頭髮也被她保存下來。在1977年畢卡索死後四年,等了畢卡索40年的她也自殺了。

  1933年,畢卡索在拉丁區的咖啡館看上了朵拉·馬爾多。1936年,55歲的畢卡索離開24歲的瑪麗,31歲的朵拉正式成為他的情婦。然而,朵拉並不幸福,受盡感情磨難的她過起了隱居的生活,1997年窮困潦倒地在巴黎寓所去世。而畢卡索遇到弗朗索瓦斯時,她是一名年輕有抱負的畫家,而畢卡索已經62歲了。弗朗索瓦斯為畢卡索生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被畢卡索拋棄後一度精神崩潰,最終選擇皈依宗教得以解脫。

  畢卡索的人格中有著十分坦露的「惡」的因素,他喜歡把女人當作他的實驗對象。不過,這種實驗更多的並不是性反應的,而是精神性的反應。女性的肉體秘密畢竟有限,她們的精神活動卻複雜豐富。在畢卡索看來,這才是極為有趣的。為了這種慾壑難填的好奇心,他經常有意把他生活周圍的女人置於同一場景中,並努力挑起她們之間的爭寵戰鬥。然後,他饒有興趣地一旁觀察,並把它記下來,甚至作到畫上去。

  所以我們可以說,畢卡索的畫作裡面充滿了女人的哀怨、痛苦和壓抑。那些青春旺盛的美人,備受他利用、剝奪,人生的精華都被奪走了,精神都給魘住了,壓碎了。

  畢卡索是所有性格的綜合體,他厭惡女人卻又離不開女人;他行為怪異而滑稽,但同時又是一個讓人沉醉、不可抗拒、魅力十足的藝術家。用一句話來概括他,他是個追求無極限體驗的人,他不僅在畫中這樣追求,作為一個人也是這樣,這一點在他對待女人的方式上表露無遺。他可以非常浪漫,可以深陷愛情,但他永遠不會止步於一個女人。他的熱情可以很快地從一個女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女人身上,他永遠能從女人的懷抱中獲得重生。

  畢卡索一生畫法多樣、風格迭變。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歸到現實主義。在長達70年的創作生涯中,畢卡索從不受羈於任何束縛,滿懷熱情,不停變換。鑒於女人們在畢卡索成就中的影響和作用,眾多藝術評論家把畢卡索的7個女人借代為他作品的七個時期。畢卡索不同創作時期的特徵,正是他與不同異性的故事:費爾南德·奧利維葉與粉紅色的玫瑰時期;奧爾佳·伊娃與新古典主義時期;瑪麗·德瑞絲與超現實主義時期;朵拉·馬爾多與曠世名作《格爾尼卡》;弗朗索瓦斯與如花的外形及綠與藍冷色的和諧。

  畢卡索認為,世界上最接近宇宙奧秘的便是極度危險的異性。他曾在一幅畫裡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希臘神話裡人獸兼半的怪物,正在吞噬一個純真的少女。如此種種,畢卡索都讓我們覺得他甚至於把創造力的緣由偏執化,這和老莊的陰陽歸一不謀而合。我們不能得知畢卡索是否能夠如此深刻地理解東方精神,但他必定是在藝術創造的層面上認同和力行了這個理論。的確,異性給予畢卡索天地間最直接的靈感,而對於西方文化來說完全是異質的東方哲學也給予他同樣性質的感召。就這樣,雜糅和奇妙組合成就了今天仍然傳奇的畢卡索。

  在畢卡索那裡,陰陽的理論得到了最具體化,也是最感性的實踐。他的第六個女人弗朗索瓦斯表達過這樣一個概念:「畢卡索需要一個繆斯,一個能啟發他靈感的女人,一個在他的生活裡走來走去的生命。正是這個人的存在,使他找到了色彩的和諧、光與影的對比以及線條和符號等等一切自然的魔力,並以此來展現身體和靈魂的聯繫。也正是這些聯繫,促使畢卡索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創新。」

  畢卡索自已這樣說過:「無論我在失意或是高興的當兒,我總按照自己的愛好來安排一切。一位畫家愛好金髮女郎,由於他們和一盤水果不相協調,硬不把她們畫進他的圖畫,那該多彆扭啊!我只把我所愛的東西畫進我的圖畫。以往,繪畫是按累進的方式逐步來完成的,每天產生一些新的東西。因之,一幅畫是一個加法的總和。至於我,一幅作品如同個減法的得數。我完成一幅畫,接著就把它毀壞掉。但是歸根到底,什麼也沒有損失,猶如我抹掉的一部分紅色,它將在另一個部位重新出現。但願人們從來不瞭解我的作品是怎樣畫出來的,因為我要求我的作品,只是表現激情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畢卡索性格中的那種渴望去毀滅,恣意放縱的不安分因素。在畢卡索逝世後,人們花了5年的時間對他的作品進行了整理。據統計,他的作品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通過他的這些畫,人們可以深入他的內心和精神世界,探視他一生毫不隱藏的性激情和癖好,以及他對情愛的不捨追求。

  畢卡索是天才畫家,也是美術殺手。他首先把一切都敲得支離破碎,再把它們重新整合,給它們所謂新的生命。20世紀再沒有誰能夠像這頭大怪物那樣,得到這樣徹底的創作自由;畢卡索也是一個女人殺手,他把她們的青春、美貌、精神搗得粉碎,然後在畫布上隨意地、錯亂地將她們重新整合。畢卡索創造了藝術,也破壞了藝術。他摧毀現實生活中的女人,創造了畫布上的,依然是七零八落的女人。唯一成就了的,只是畢卡索和他自己藝術。(BY 一丁一下)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336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