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出身世家,年少有才名。除夕飲宴,玉杯落地,因悟一切無常,產生厭離,作七筆勾 詞,傳誦一時。三十二歲出家,後住持杭州雲棲寺,提倡淨業,嚴持戒行,說法四十餘年,著述甚多,皈依弟子數千人,受教化的不計其數。大師於萬曆四十三年 (公元1615年)六月初進杭州城與朋友告別,七月初—晚,告訴大眾說:「我明天往生了!」第二天晚間,有小病,在方丈室閉目而坐,城內弟子們均趕來,大 師開眼說:「大眾:要老實念佛,不要捏怪,不要破壞我的規矩!」說後,面向西方念佛而逝,僧臘五十,世壽八十一。殞後,王春宇將遺著編輯成《雲棲法匯》, 共三十四卷行世。大師與憨山、紫柏、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被尊為淨宗第八代祖師。
1、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解]?丘:土山,比喻父母恩重如山。?鼎是三足兩耳的盛器,亦作烹飪用,五鼎三牲,指用豐富的飲食孝敬父母。酬:報答。?塵垢即煩惱,意謂使父母得離 生死煩惱,則為子之道方算圓滿完成。?音叉、或差,感嘆詞,多用於曲調中。?超塵出世的大事因緣,也就是報答罔極親恩的無上福德因緣。?凡夫的淺知陋識怎 能剖析這真實義諦。?有心孝順父母的賢孝子孫。應該好好研究博大精深的佛教,悟一真法界,證真空妙理,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子得道,九祖超升,佛祖得果 後,超拔父母,具有經典記載。?求得富貴,顯親揚名,榮宗耀祖,都是眼前幻景。畢竟沒有一法可得,因此一筆勾銷。
[釋]哀哀父母,生 我劬勞,十月懷胎,三年乳哺,推幹就濕,咽苦吐甘。恩比山高,德如海深,不是能用五只鼎器烹牛豬羊三牲之血祀,能報答於萬一的。若想報答父母之恩,惟有皈 依三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則不僅一生父母,得蒙拔濟,生生父母,盡得超升。這樣孝子之道,就圓滿了。唉!想報父母恩,須向出世法之大事因緣中求。但凡 夫之情見,怎樣理解得了呢?孝子賢孫們,只有明白世間法都是無常的,如幻如化,從而向無為真空的解脫境界中去參究,才能放得下。不要追求什麼「金榜題名、 光宗耀祖」 。所以把五色封章從思想上勾銷。
2、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倆綢繆?,披枷帶扭?,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解]:?鳳和鸞同類,神話中神鳥。儔;伴侶。比喻如鸞鳳一樣親密無間的伴侶。?難分難舍的恩愛牽纏著,什麼時候才能甘休??像活鬼一樣喬裝假相,互相 欺騙,迷戀不悟。?因緣盡時,各自分離。就如旅行時遇到的朋友。雖然互相仰慕,但畢竟要分離。人生在世,也如客人住旅店,夫妻如旅店中遇到的朋友,旅店不 是長久之家,路上所遇到的朋友也是要分離的。?綢繆:纏綿的意思。恩愛難舍,互相牽掛。?枷、扭;古代刑具,披枷帶鎖,比喻被恩愛牽纏,不得解脫。?覷: 音區。覷破,看破。今日夫妻,往往是前世冤家。古德雲;「夫妻好似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何況每日同居,勾心鬥角。同床異夢,互相疑忌者,計較爭論 者,紛紛擾擾,各懷異己之心,何待緣盡。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釋]:恩愛夫妻,同心異形,朝夕相處,都想白頭到老,但往往不能如 願,雖然相互牽纏掛礙,無休無止。但世事無常,轉瞬即逝,因緣盡時,還得分手。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金錢萬貫,不能帶走分文;子孫滿堂,誰也 不能代死。只有生前的所作所為善惡之業,如影隨形的決定著自己的去向。善者升,惡者墮,因此便有天堂地獄。欲念輕的升天堂,欲念重的生人道:欲念無休止 的,墮畜生道;欲念全無的,出離三界,成阿羅漢;兼行大慈大悲的,菩薩法界;萬德圓滿,佛法界;嗔恨心重的,成阿修羅;邪見深重,是地獄種子。吾人平時心 念,即十法界受生因緣,不可不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不向出世法中求解脫,萬劫沉淪無已時。唉,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值得深省!要知恩愛乃 生死之根本,恩與怨同根,互相轉化。恩是怨的開始,怨是恩的結局。今日恩愛,安知不是昔日冤家?眼前對頭,焉知不是過去夫妻。俗眼誰知,只見情愛綢繆,以 慧眼觀之,實在可憫可憐!披枷帶扭,所為何事!明智之士,應具慧眼,盡早看破,跳出情網。快刀斬亂麻,永不受纏縛。人從淫欲而生,故淫根難斷,生死難了。 為佛弟子,應時加警策,克制防範,如臨大敵,如臨深淵,其對治之法,離不開教中經典所說,其要有三:(一)悟佛知見。即明瞭即心即佛,人人本具,個個現 成。但伏見思惑,任運無為,才能明白佛性,所謂「無念境界,唯證方應。」綿綿密密,心無間雜,自然斷惑證真,破無明顯實相。(二)知自心是佛,雖末見性, 但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也不管善念惡念,盡皆放舍,隨它去。如古德雲:「休歇即是菩提。」如寒灰死火,古井不波。如禪宗參話頭,淨土宗都攝六根、淨念相 繼。妄心的對治方法,水清月現,心淨佛現。(三)修不淨觀、九想觀、白骨觀等,皆是對治欲念的方法。不淨觀,即觀此身,皮肉筋骨,五藏六腑,各盛汙濁之 物,猶如皮囊,內裝腥臭。白骨觀,觀頭是骷髏,胸骨及四肢骨,逐一觀之,觀心純熟,淫念自輕,若平日不修對治,遇境逢緣,即為境所轉。以上三法時時覺照, 綿綿用功,常使正智現前,妄情脫落,習氣淨時,自然本地風光,盡大地無非如來法身,揚眉瞬目,皆是法事,豈不快哉!
3、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存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桂子蘭孫一筆勾?。
[解]:?瘡:瘡毒。疣:贅瘤。說我們這個幻身,如瘡毒贅瘤,使自己受苦,即「身是罪藪」 、「身是苦本」之意。?不要為兒孫作馬牛。?從前燕山人(今河北省)竇禹鈞費盡心機,教成五子,名揚天下,今日什麼也不存在!如水中泡沫,虛幻影子,?那 即滅。?世間萬事萬物,皆是無常,須臾變化,沒有可戀。早期自度,休得自誤。?要覺悟甜,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卻是永恆常存,永不生滅,何不求證此真 常淨妙本地風光,而常妄情於後代賢達之癡情乎??把希望子孫成龍成風的癡妄情想一筆勾。
[釋]: 人的身體是四大和合的假相,看外表相貌堂皇,察其內膿血腥穢,生老病死苦,人人難免。遍身瘡疣浸襲,有如浮囊度海,朝不保夕,哪能把這個寶貴的時光花在為 子孫顯貴的浮名上呢?就拿竇燕山來說,雖然教成五子,名播海內。現在看起來,還不是舞臺上的一場假戲,戲散後,空無所有。生死路險。無常迅速,世間一切皆 不常久的。生命有限,得甘休時且甘休。再如,你雖為兒孫著想,但後輩能體諒你的艱辛創業,繼承你的志願嗎?所以說積財似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 孫,子孫未必能讀;惟有積陰德於冥冥之中,而子孫自食其報。孔子贊周易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果之理不可不知。
4、獨佔鼇頭,漫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解]:?獨佔鼇魚頭,比喻中狀元,這是男兒最得意的時候了吧。?佩掛金印如鬥,可以?赫一時,但轉瞬即逝,可憐不常不久。?唉!多少人白白花了許多功 夫,昔日童顏,轉眼白了少年頭。真是枉馳求,空悲切!?到頭來,黃粱夢醒,俱是過眼煙雲;眼光落地,一雙空手見閻羅。?奉勸君,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 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何不早回頭,把富貴功名一筆勾,做個清涼漢,撒手往西方,位居不退,快樂無疆。
[釋]:寒窗十年,磨穿鐵 硯,一旦得中了狀元,好不榮耀,但時光如駛,片刻也不能停留,雖擁有鬥大的金印,這聲名威勢是不能長久的。世上有多少人,枉自向外奔馳,求名求利,今日童 顏,轉瞬間就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真如一場黃粱大夢,相傳呂洞賓學成趕考,路過邯鄲,住宿旅店,遇漢鐘離授他一枕頭,忽然倦臥入夢。夢見少年登第,出將 入相,貴顯無比。後來打了敗仗,貶官殺頭,一夢驚醒,鍋裏的黃粱飯尚未煮熟。由此息了功名心,而去學仙。功名富貴,過眼煙雲,切不要迷惑在這幻夢中。要知 道享福必然造罪;招致後苦,稱為三世怨,生生相報,無有了期。
5、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解]:?家宅田產,富比王侯,雖然是歡喜事,僧家看來卻是無盡憂愁。?有了錢,雖然是享受自在,可是又怕盜搶,又怕火燒,連自己妻子兒女也不相信,日 夜憂愁著害怕損失,所以佛說,錢是毒蛇,飽暖思淫欲,它能驅使人廣造惡業。?唉,粗茶淡飯,只要能吃飽肚皮,心中無求,快樂自在,勝過那美味珍饈。?百衲 寶衣,只要遮蔽身體,抵禦寒冷,胸懷淡泊,安貧守道,比那身穿錦鏽莽袍的帝王還要自在。所以康熙皇帝說:「惟有袈裟披最難」。?隨所住處恒安樂,盡天地 間,無非我安居茅廬,而且不須要勞心營造。因此把勞勞碌碌廣置田宅的思想—筆勾。
[釋]:錢多了,是很喜歡的吧,但我看財多並非是 福,卻因此而憂愁,多塵煩惱,無有片刻安寧。有錢人千方百計想賺錢,絞盡腦汁又怕營業失利,思前慮後,憂心忡忡,坐臥不安。財多累已,變成金錢的奴隸。那 能比受用自在、無憂無慮的道人生活呢?前人有詩說:「青菜豆腐著鹽炒,粗茶淡飯一腹飽,日餐三頓能足腹,安樂自在無煩惱,身穿百衲無價寶,莽袍錦鏽多煩 惱,天地即我結茅處,何必營謀家園好。若信山僧閑言語,管取快樂直到老」。
6、學海長流,文陣光茫射鬥牛?。 百藝叢中走,鬥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字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解]:?學識淵博深如海,文章光芒萬丈,?多才多藝,鬥酒千篇,?縱使滿腹文章,但又有什麼值得誇口的呢?生死到來,一點也不能相救。是修心了生死好?還是文章蓋世好?憑君選擇吧!
[釋];才學淵博,筆思敏捷,倚馬成文,傾瀉如流,琴棋書畫,件件皆精,才華蓋世,因此放浪無羈,縱酒貪花,目中無人,不可一世。慧眼冷觀,有什麼值得 誇耀?要知道生死面前,人人平等,不因為你文章寫得好,可以留在世上。所以生死到來,毫無用處,只能說你白白虛度年華,錦心繡口,能救卿卿性命否?佛法無 邊,苦海慈航,廣則舉手低頭,童子遊戲,聚沙成塔,皆種菩提種子,究竟佛果;深則悟佛密因,與佛祖一鼻孔出氣,一言一行,皆秉佛旨,了義正印,普利有情, 彌陀願深,四眾同登慈航;觀音悲切,三途悉獲解脫,知而不信,諸佛奈何?信而不行,等於未信,行而不切,自怠磋跎!普勸大眾,生死路險,無常迅速,時已末 法,休再貽誤!努力今生須了卻,莫教累世受余殃!
7、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羅)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解]:?夏觀賞,春旅遊。歌舞場中游興正濃。稠:(音愁)。濃密的意思。?倚翠偎紅,尋花問柳,迷戀多少浪蕩子,酒席會上書畫琴棋,親朋歡聚,逍遙終 歲。?可誰知風流一時,痛苦百世,苦歸身後。白白浪費了寶貴光陰,可知欠下多少風流帳;老來懺悔,惜己晚矣!因此應即早回頭,收拾蕩心,洗心滌慮,莫再風 月情懷逞風流。?(?+羅):梵語,(音麼啦)。羞愧之意。
[釋]:世人多有以放蕩享樂為受用和自得者,因此縱情任性,放浪形骸,奔走歌樓,調情月下,炫富恃才,自逞風流。殊不知折損福報,深積罪愆,種禍招殃,苦歸身後,殃及妻女,終得償報。
—————————————————————————
蓮池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蓮池大師(公元1523一1615年),諱祩宏,字佛慧,號蓮池。杭州仁和人,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裏。鄰家有一老 嫗,日日念佛名,大師問其所以,老嫗回答:先夫持佛名,臨終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聞語感動,遂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於案頭以自警策。 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師決志出家修行,與妻子湯氏決別:"恩愛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湯氏灑淚說:"君先走一步,我自會 打算。"大師作七筆勾詞棄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發,其妻隨後也削髮為尼。
大師受具足戒後,策仗游方,遍參知識。參學遍融禪師,老禪師教喻:"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大師拳拳服膺。後參笑岩寶祖,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聞樵樓之鼓聲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雲棲山,見山水幽絕,遂結茅蔔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時常傷害村民,大師慈悲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 年,村民懇請大師祈雨,大師手擊木魚,循田埂念佛,一時,雨下如注。村民及信眾們自發地為大師建造禪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遂成一大叢 林。
大師明因慎果,重真修實幹,以戒律為基本,以淨業為指歸。整飭清規,精嚴律制,令眾僧半月誦《梵網戒經》及《比丘諸戒品》,並親自著述,闡發戒律精義。極力戒殺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設有放生所,救贖潛遊蜎飛諸生物。大師《戒殺放生文》盛傳於世。
大師樸實簡淡,虛懷應物,貌相溫和,聲若洪鐘,胸無崖岸。自奉儉樸,自有道場以來,未曾妄用一錢,凡有香俸盈餘,便施散給其他寺廟的和尚。施衣藥,救貧病,常行不倦。大師生平惜福,年老還是自己洗衣,淨溺器,不勞煩侍者。終身一襲布衣,一頂麻布蚊帳用了幾十年。
文殊菩薩曾化為童子來參大師。大師見到童子便問:"兩腳有泥,必是遠來客。"童子說:"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大師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說:"兩手攀虛空,一腳踏到底。"大師道行境界於斯可見一斑。
大師一生精修廣弘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往生的時間,到城中告別諸弟子及故舊朋友,只說:"我將到其他地方去。"回寺用茶湯供養眾僧,告訴大家明日將行。 七月朔晚,大師示微疾,瞑目無語,城中諸弟子趕到,哀請留囑,大師睜眼開示:"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說完,向西稱佛名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入塔 於五雲山麓。
大師著述甚豐,主要代表作有《阿彌陀經疏鈔》、《雲棲法匯》、《竹窗隨筆》、《往生集》、《淨土疑釋》等流行於世。
2.思想
蓮池大師生於法道式微的明代末年,以自己的真修實學,重振蓮風,其淨土思想,別成一格,二百餘年,流韻猶在,茲概述有三。
(1)單提淨土,融匯各宗。
大師是從永明延壽以來,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主唱禪淨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大師痛念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淨土,有若狂象;教下講師,依文 解義,說食不飽。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於是單提淨土,著《彌陀疏鈔》十余萬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蓮池大師詮釋" 一心不亂"雲: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亂,有事有理。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如前體究, 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無,離於四句,觀力成就,獲自本心,名理一心,屬慧門攝,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 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禪,即是轉識成智。故知念佛總攝一切佛法。
有人詰難大師:智人宜直悟禪宗,而今只管贊說淨土,將無執著事 相,不明理性?大師回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禪宗淨土,殊途同歸。……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論,記得幾則公 案,即便能之,何足為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淨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作住止否?還肯就犬塚牛馬同槽而飲啖否?還肯洗摩飼哺伽摩羅疾,膿血屎尿諸惡疾 人,積年累月否?於此數者,歡喜安穩,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為忍勉,內起疑嫌,則是淨穢之境仍分,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 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 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淨土 疑辯》)
蓮池大師以正法眼藏與淨業功行,破斥邪見,開導迷茫,發人深省,於淨宗的弘揚,厥功甚偉。
(2)念佛含攝一切功德。
大師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由是,大師不主張閱藏,應一心念佛。《示 閱藏要語》雲:"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 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 (《雲棲法匯》)大師對機而施教,亦不可死執。
大師道隆德盛,當時,李太后遣內侍齎紫袈裟白金問法要,大師書偈答曰:"……修福不修 慧,終非解脫因,福慧二俱修,出世世第一。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念極心清淨,心淨土亦淨;蓮台最上品,於中而受生。見佛悟無 生,究竟成佛道;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3)注重戒律,普勸念佛。
大師深悲末法眾生,業深垢重,教綱衰 滅,戒律鬆弛,此時修行,應以戒律為根本。因而,大師整飭清規,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大師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大師為證明。已受戒者,半 月誦《梵網經戒》及《比丘諸戒品》。其住持的道場,規條甚嚴,出《僧約十條》、《修身十事》等示眾。各堂執事職責詳明,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 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絲毫無錯。大師策厲清規,嚴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習。由此遂成大師淨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師深感淨宗念佛法門乃至簡至易,普攝諸根,仰賴佛力,圓證菩提的無上大法,故殷殷普勸念佛往生淨土。茲錄一段法語為例:
蓋 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 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 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 佛;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 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 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以上法語字裏行間,洋溢著大師的悲心與智慧,精闢地點示各色人 等諸種境遇,均是念佛求生的契機。大師的言傳身教,證悟境界,不愧一代祖師的風範。憨山大師曾盛讚蓮池大師說:"惟蓮池大師的才具,足以經邦濟世;悟性, 足以傳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機;戒律,足以護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勵世人;規約,足以療救時弊;若不是法身大士來開朗末世重重昏暗,誰又能做到這些 呢?"蕅益大師亦贊曰:"此是雲棲老漢,肚裏最多思算,諦觀末世法門,百怪千奇沒幹。繞他梵語華言,不出威言那畔。所以旋轉萬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圖腳底 著實,何必門庭好看,八十餘年暗室燈,聞風猶使頑夫憚。"這些恰其如分的評語表明蓮池大師的德學風範,堪稱淨宗八祖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