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哈佛問學錄》共識見證大師辈出的年代 李岩作品 引用于搜狐讀書
2016/06/06 21:37:48瀏覽1022|回應4|推薦35


                                             





                  读《哈佛问学录》共识见证大师辈出的年代 

                                                                                                 李岩

                                                                      引用于搜狐读书 2016 329

 

在北美华文文坛里,张凤女士被誉为“书写哈佛第一人”,与哈佛结下不解之缘。她在哈佛乃

于在北美华裔知识分子圈里,可谓是大名鼎鼎。在张凤近作《哈佛问学录--与哈佛大学教授对话30年》

中,她以一支生花妙笔,描绘出她自己和哈佛学人的问学心路,刻画其学术因缘,书写长卷忆哈佛学人

之风华。上至民国大家,下至当代新锐,从“一怀孤月映清流”的汉学名师杨联陞到王德威等人,无不

囊括其中。打开此书就像打开一幅画卷,美不勝收。



我曾在夏日的一个午后于哈佛燕京学社访谈著名作家张凤女士。张凤女士祖籍浙江,家学渊源,从小

博览群书因其对文学和历史的喜爱,她毕业于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又赴美留学,获密西根州立

大学硕士。她是这样说的:“有谁还记得托尔斯泰时期的帝王或者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商贾,……没有深层

内涵的文学作品大多流于肤浅,而我因为对人有着浓厚的兴趣,选报历史专业是希望加深自己看人待物

的历史感……文史哲的人物更加永恒。”

 

张凤女士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目组任职25年。她多年身处世界名校康乃尔而哈佛,视野开阔,交游丰富,

与众多大家亦师亦友,见证了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更是他人所万万不能求的机缘巧合。据她讲,自己

是学历史的,对于历史有天然的敏感。同时作品必有真情实感。她的作品,历史的端凝厚重与文字的

华彩交织在一起,堪称历史与文学的美妙结合。最喜读她与文化名人亲切交往的种种轶事。如参加杜维明

教授与黄万盛等位组织的“儒学研究会”,学者人人讲演如手捧一本本经典诵读,每个人都有收获;参加由

赵元任之女赵如兰和陆惠风教授组织张凤联络的“剑桥新语”,这是一个非正式的文史哲研讨会,后来多数

在赵如兰教授家中举行。每次主人殷勤待客,为客人精心烹制红粥白粥,人手一碗。每次由一两位学者

提出主题,再互相研讨。来宾人才济济,集合了哈佛耶鲁等校的精英,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是多么风流的雅事,又有民国风范,堪比古人“曲水流觞”。想来真是令人悠然神往。

 

 

叶嘉莹以荷为友,读其作如观荷花美人交响辉映,令人心旌摇曳。《迦陵论词丛稿》见解独到,浑厚老成,

浑然一体,自开一派。其诗词灵秀清丽又宛如出自闺阁。成年后遭逢悲伤和颠沛流离,诗作始有悲音。

近年又至浑化。她论《人间词话》之境界说,见解精微深妙。她引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赏析中国古典诗词,

其词论中西合璧,毫不牵强,又极契合。她用女性主义文论解析中国最早的文人词集《花间集》;结合

接受美学视角来分析《人间词话》,引“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引发之美人迟暮之感,阐述

文本为读者提供的“可能的潜在力”。她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在美国加拿大开讲中国古典诗词,在

异域传播中华文化。她的为文属诗品中典雅一品,其人其文皆是古典。

 

王德威先后任教哈佛而哥伦比亚大学然后再受邀请任教哈佛,引领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与诸位提出

的华语语系文学颇受海内外学者注目,被认为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界第三代领军人物”。他“勤于写作,又

兴味古雅,喜欢中国戏曲和绘画。”王德威首开哈佛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之课程。我有幸曾亲聆大师授课,

三生有幸。真是惊艳。他的课上经常妙语如珠,出口成章,旁征博引,皆具妙义,才学纵横,兴会淋漓。

给人以异彩纷呈,目不暇接之感,令人大呼过瘾!

 

王德威的文评含蓄温和中又有执着,体现出智慧的理性的光芒。他的写作文笔瑰丽华美,时而点到即止又

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丰盈的审美观照。文学评论可以写到引入入胜仿佛读小说一般,可以想见其文采斐然

。无怪乎张凤书中写:成为在哈佛等名校课堂的教本研讨,是评论典范。借用他所研究的大家鲁迅评

《古诗十九首》,“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者也”来评他吧。

 

 

《哈佛问学录》从赵元任赵如兰父女,到张光直、叶嘉莹、張愛玲、夏志清、杜维明、李歐梵、孙康宜、

王德威、何毓琦等人,展现他们的奋斗人生,他们致力于积极传播汉学文化的历程,写就哈佛传奇。

“当年我是有感于哈佛华裔师友之情,感念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将师友的思想刻画下来,想留住

哈佛的雪泥鸿爪...”她是这样说的。

 

在《哈佛问学录》中,作者采取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法,在介绍杰出人物的同时,也不忘介绍其所处

的大时代背景,结合其学术因缘,更加生动。书中人物受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在异国身处于多元文化的

交汇和碰撞之中。他们既有国际化视野,又根植于传统文化,因此他们的治学中文化身份认同占据了

重要位置。他们大多从事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他们笔下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故土的怀念,一种对于

传统文化的坚持。哈佛杜维明教授提出“文化中国”的概念。而王德威教授,又结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他们笔下流露出一种对于“文化中国”的渴求与向往。

 

张凤作品既是传记,又是思想史,同时也是美文。文章中深厚的史学研究功底与文学素养交响呼应,

文采斐然,相映成趣,构成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特色,耐人寻味。她的文笔或灵秀,或典雅蕴籍,

更是常人不可求。

 

张凤著有繁简版《哈佛心影录》《哈佛缘》《域外著名华文女作家散文自选集~哈佛采微》《哈佛哈佛》

《一头栽进哈佛》等。于哈佛主持上百会议,任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及紐英倫分会创会会长,

海外华人女作家协会审核委员。持续应邀往北大、台大、清华、北师大、复旦、浙大、南大、社科院等

著名机构演讲,受央视等广电采访网络刊载。入《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获两届文学类部落客

百杰奖。同时两岸三地有多家媒体报道她的作品,称之“北美第一部华人‘学术因缘’,为文化中国招魂。

“作品成功之处在于给人以历史感、文化感、民族性。”正是张凤等人在海外积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架起了一道桥梁,为中华文化能够在美国得以传承发扬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张凤在美多年仍坚持用汉语进行写作,也是一种坚守中华文化的努力。字里行间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对

中华文化的执著,使其与传统文化之间一脉相承。她的作品给我们呈现了百年来大时代下哈佛华裔

学者的治学与人生历程,如长卷展现出哈佛华裔学者的风华。她的作品“揭开世界顶尖学府华裔人文

思想史”,盛赞杰出学者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积极贡献,她自己亦如是。

 

 

 

***   ***

《哈佛问学录~与哈佛大学教授对话30年》书评汉学群星闪耀哈佛引用林颐~南方教育时报

双语网记者李心茗报道知名作家出版《哈佛问学录~与哈佛大学教授对话30年》好评如潮


文汇读书周报走近哈佛学人徐志啸教授  

http://www.whb.cn/zhuzhan/dushu/20151116/43145.html


***


張鳳 所著《哈佛問學錄~与哈佛大學教授對話30年》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除在新華書店等...還可以在經常購書的各大網站購買,點開即是本書的購買頁面

  亞馬遜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16BH9ILM?ie=UTF8&isInIframe=0&n=&ref_=dp_proddesc_0&s=books&showDetailProductDesc=1#product-description_feature_div
京東網

http://item.jd.com/11782222.html

                                                                                     當當網的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90126.html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ngphong&aid=60488340

 回應文章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11 09:10
鳳姊好,感謝分享讀書樂,華人圈中您的貢獻可見一斑!!!:-):-)

洪明傑〔洪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08 04:43

"書寫哈佛第一人"  實至名歸

祝  鳳姊  "哈佛問學錄" 熱賣喔  得意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07 10:36

跨越國界
延續歷史

在時空中薪傳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