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譯[巨流河]~齊邦媛教授出版意義非凡~附王德威評~續 張 鳳
2011/08/02 00:18:43瀏覽2528|回應35|推薦162

 齊邦媛教授日譯[巨流河]出版意義非凡~附王德威導讀~下  
                                                                               張 鳳 
登上美國世界日報部落格首頁
http://blog.worldjournal.com/pages/home
精采圖文和名家部落格

    自從
20年前﹐ 王德威和柯慶明﹑ 張淑香等位教授好友幫我
引介
齊教授﹐ 後多年細讀﹐也於書中幾次寫論 ﹐更為探尋
她的知識人生足跡 ﹐
 在2009年 和 2010年﹐ 特地痴心地乘應邀
去演講訪天津南開中學(大學 )、還在長江隧道穿梭到湖北省

武漢
市武昌珞珈山武漢大學...

附﹕ 王德威<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 *** ***

  由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齊邦媛廁身學校一甲子,或讀書
求學,或為人師表,在在見證知識和知識以外因素的複雜互動
。她嘗謂一生彷彿「一直在一本一本的書疊起的石梯上,一字
一句的往上攀登。」但到頭來她發現這石梯其實是個天梯,而
且在她「初登階段,天梯就撤掉了。」這知識的天梯之所以過
早撤掉不僅和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動蕩有關,尤其凸現了性別
身份的局限。

  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東北青年流亡關內。齊世英有感於他
們的失學,多方奔走,在一九三四年成立國立中山中學,首批
學生即達兩千人。這是齊邦媛第一次目睹教育和國家命運的密
切關連。中山中學的學生泰半無家可歸,學校是他們唯一的托
命所在,師生之間自然有了如親人般的關係。「楚雖三戶,亡
秦必楚」成為他們共勉的目標。抗戰爆發,這群半大的孩子由
老師率領從南京到武漢、經湖南、廣西、再到四川。一路砲火
威脅不斷,死傷隨時發生,但中山的學生猶能絃歌不輟,堪稱
抗戰教育史的一頁傳奇。

  中山中學因為戰爭而建立,齊邦媛所就讀的南開中學、
武漢大學則因戰爭而遷移。南開由張伯苓先生創立於一九○四
年創立,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校友包括周恩來、溫家寶兩
位國家總理,錢思亮、吳大猷兩位中央研究院院長,和無數文
化名人如曹禺、穆旦、端木蕻良等(張鳳 按 <<未>>的
鹿 橋... 也 是 )。武漢大學是華中學術重鎮,前身是張之洞創辦
的自強學堂,一九二八年成為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抗戰爆發
,南開遷到重慶沙坪壩,武大遷到樂山。

  邦媛先生何其有幸,在戰時仍然能夠按部就班接受教育。
即使在最不利的條件下,南開依然保持了一貫對教學品質的
堅持。南開六年賦予齊邦媛深切的自我期許,一如其校歌所謂,
智勇純真、文質彬彬。到了樂山武漢大學階段,她更在名師指
導下專心文學。戰爭中的物質生活是艱苦的,但不論是南開
「激情孟夫子」孟志蓀的中文課還是武大朱光潛的英美文學、
吳宓(1894-1978)的文學與人生、袁昌英(1894-1973)的莎士
比亞,都讓學生如沐春風,一生受用不盡。在千百萬人流離失
所,中國文化基礎傷痕累累的年月裏,齊邦媛以親身經驗見證
知識之重要,教育之重要。

  然而戰時的教育畢竟不能與歷史和政治因素脫鉤。齊邦媛
記得在樂山如何興沖沖的參加「讀書會」,首次接觸進步文學
歌曲;她也曾目睹抗戰勝利後的學潮,以及聞一多、張莘夫被
暗殺後的大規模抗議活動。武漢大學復校之後,校園政治愈演
愈烈;在「反內戰、反飢餓」的口號中,國民黨終於軍隊開進
校園,逮捕左派師生,釀成「六一慘案」。

  半個世紀後回顧當日校園紅潮,齊邦媛毋寧是抱著哀矜勿
喜的心情。她曾經因為不夠積極而被當眾羞辱,但她明白理想
和激進、天真和狂熱的距離每每只有一線之隔,歷史的後見之
明難以作判斷。她更感慨的是,許多進步同學五十年代即成為
被整肅的對象,他們為革命理想所作的奉獻和他們日後所付出
的代價,往往成為反比。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知識分子和國家
機器之間艱難的抗爭了。

***

反諷的是,類似的教育與意識形態的拉鋸也曾出現在台灣,而
邦媛先生竟然身與其役。時間到了一九七○年代,反攻復國大
業已是強弩之末,但保守的國家棟樑們仍然夙夜匪懈。彼時齊
先生任職國立編譯館,有心重新修訂中學國文教科書,未料引
來排山倒海的攻擊。齊所堅持的是編訂六冊不以政治掛帥,而
能引起閱讀興趣、增進語文知識的教科書,但她的提議卻被扣
上「動搖國本」的大帽子。齊如何與反對者周旋可想而知,要
緊的是她克服重重難關,完成了理想。

  我們今天對照新舊兩版教科書的內容,不能不驚訝當時驚
天動地的爭議焦點早已成為明日黃花。「政治正確」和「政治
不正確」原來不過如此這般。倒是齊先生能夠全身而退,還是
說明當時台灣政治社會環境與大陸的巨大差距。日後台灣中學
師生使用一本文學性和親和力均強的國文教材時,可曾想像幕
後的推手之所以如此熱情,或許正因為自己的南開經驗:一位
好老師,一本好教材,即使在最晦暗的時刻也能啟迪一顆顆敏
感的心靈。

  齊先生記錄她求學或教學經驗的底線是她作為女性的自覺。
一九三 ○、四○年代女性接受教育已經相當普遍,但畢業之後
追求事業仍然談何容易。拿到武漢大學外文系學位後的齊邦媛
就曾著實徬徨過。她曾經考慮繼續深造,但國共內戰的威脅將
她送到了台灣,以後為人妻,為人母,從此開始另外一種生涯。

  但齊先生從來沒有放棄她追求學問的夢想。她回憶初到台
大外文系擔任助教,如何一進門就為辦公室堆得老高的書籍所
吸引;或在台中一中教書時,如何從「菜場、煤爐、奶瓶、尿
布中偷得……幾個小時,重談自己珍愛的知識」的那種「幸福」
的感覺。直到大學畢業二十年後,她才有了重拾書本的機會,
其時她已近四十五歲。

  一九六八年,齊邦媛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所,把握每
一分鐘「偷來的」時間苦讀,自認一生是「最勞累也最充實的
一年」。然而就在碩士學位唾手可得之際,她必須為了家庭因
素放棄一切,而勸她如此決定的包括她的父親。

  這,對於邦媛先生而言,是她生命中渡不過的「巨流河」
吧?齊先生是惆悵的,因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渡到河
的那一岸,卻如何可望也不可及。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果在
齊世英先生那裏巨流河有著史詩般的波濤洶湧,邦媛先生的
「巨流河」可全不是那回事。她的「河」裏淨是賢妻良母的守
則,是日復一日的家庭責任。但這樣「家常」的生命考驗,如
此瑣碎,如此漫長,艱難處未必亞於一次戰役,一場政爭。在
知識的殿堂裏,齊先生那一輩女性有太多事倍功半的無奈。直
到多年以後,她才能坦坦然面對。

***


  《巨流河》回顧現代中國史洪流和浮沉其中的人與事,感
慨不在話下;以最近流行的話語來說,這似乎也是本向「失敗
者」致敬的書。邦媛先生對此也許有不同看法。齊世英、張
大飛、朱光潛、錢穆等人所受到的傷害和困蹇只是世紀中期
千萬中國人中的抽樣;如果向他們致敬的理由出自他們是「
失敗者」,似乎忽略了命運交錯下個人意志升華的力量,和發
自其中的「潛德之幽光」。《聖經》〈提摩太後書〉的箴言值
得思考: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而邦媛先生本人是在文學裏找到了回應歷史暴虐和無常的
方法。一般回憶錄裏我們很難看到像《巨流河》的許多篇章那
樣,將歷史和文學作出如此綿密誠懇的交匯。齊邦媛以書寫自
己的生命來見證文學無所不在的力量。她的文學啟蒙始自南開;
孟志蓀老師的中國詩詞課讓她「如醉如癡地背誦,欣賞所有作
品,至今仍清晰地留在心中。」(131)武漢大學朱光潛教授
的英詩課則讓她進入浪漫主義以來那撼動英美文化的偉大詩魂。
華玆華斯清幽的「露西」組詩,雪萊《雲雀之歌》輕快不羈的
意象,還有濟慈《夜鶯頌》對生死神秘遞換的抒情,在在讓一
個二十歲不到的中國女學生不能自已。

環顧戰爭中的混亂和死亡,詩以鏗鏘有致的聲音召喚齊邦媛維
持生命的秩序和尊嚴。少年「多識」愁滋味,雪萊的《哀歌》
“I die! I faint! I fail!”引起她無限共鳴。但「我所惦念的不僅
是一個人的生死,而是感覺他的生死與世界、人生、日夜運轉
的時間都息息相關。我們這麼年輕,卻被捲入這麼廣大且似乎沒
有止境的戰爭裏。」(192) 在張大飛殉國的噩耗傳來時刻、在戰
後晦暗的政局裏,惠特曼的《啊, 船長!我的船長!》沉澱她的
痛苦和困惑。“O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Where on the deck my Capita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那強而有力的詩句,隔
著太平洋呼應對所有人的悲悼](216)悲傷由此提升為悲憫。

  多年以後,齊先生出版中文文學評論集《千年之淚》1990)
。書名源自《杜詩鏡銓》引王嗣奭評杜甫〈無家別〉:「目擊
成詩,遂下千年之淚。」生命、死亡、思念,愛、親情交織成
人生共同的主題,唯有詩人能以他們的素心慧眼,「目擊」、
銘刻這些經驗,並使之成?回蕩千百年的聲音。齊先生有淚,
不只是呼應千年以前杜甫的淚,也是從杜甫那裏理解了她的孟
志蓀、朱光潛老師的淚,還有她父親的淚。文學的魅力不在於
大江大海般的情緒宣洩而已,更在於所蘊積的豐富思辨想像能
量,永遠伺機噴薄而出,令不同時空的讀者也盪氣迴腸;而文
學批評者恰恰是最專志敏銳的讀者,觸動作品字裏行間的玄機
,開拓出無限解讀詮釋的可能。

  杜甫、辛棄疾的詩歌誠然帶給齊邦媛深刻的感懷,西方文
學希臘、羅馬史詩到浪漫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甚至艾略特等
現代派同樣讓她心有戚戚焉。齊先生曾提到西方遠古文學裏,
她獨鍾羅馬史詩《伊尼亞德》(The Aeneid)。《伊尼亞德》
描述特洛伊戰後,伊尼亞斯(Aeneas)帶著一群「遺民」渡海
尋找新天地的始末。他們歷盡考驗,終在意大利建立了羅馬帝
國。但是伊尼亞斯自己並無緣看到他的努力帶來任何結果;他
將英年早逝,留下未竟的事業。這樣的史詩由齊先生道來顯然
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由是我們對她的心事又有了更多體會。
成功不必在我,歷史勝敗的定義如何能夠局限在某一時地的
定點?

一九九五年,抗戰勝利五十年,齊邦媛赴山東威海參加會議。
站在渤海灣畔北望應是遼東半島,再往北就通往她的故鄉?嶺。
然而齊是以臺灣學者身份參加會議,不久就要?臺。她不禁感慨
:「五十年在臺灣,仍是個『外省人』,像那永遠回不了家的船(“The Flying Dutchman”)」——「悵惘千秋一灑淚」,杜
甫的淚化作齊邦媛的淚。與此同時,她又想到福斯特(Foster)的
《印度之旅》的結尾:「全忘記創傷,『還不是此時,還不是
此地。』(“not now, not here.”)」(490) 這裏中西文學的重
重交涉,足以讓我們理解當歷史的發展來到眼前無路的時刻,
是文學陡然開拓了另一種境界,從而興發出生命又一層次的感
喟。

  也正是懷抱這樣的文學眼界,齊邦媛先生在過去四十年致力
臺灣文學的推動。臺灣很小,但歷史的機緣使這座小島成和大陸
有了分庭抗禮的機會。甲午戰後,臺灣是在被割裂的創傷下被擲
入現代性體驗;一九四九年大陸變色,將近兩百萬軍民湧入島上
,更加深臺灣文學的憂患色彩。齊邦媛閱讀臺灣文學時,她看到
大陸來臺作家如司馬中原、姜貴筆下那「震撼山野的哀痛」,
也指出本土作家吳濁流、鄭清文、李喬的文字一樣能激起千年
之淚。

  海峽兩岸劍拔弩張的情況如今已經不復見,再過多少年,
一八九五、一九四七、一九四九這些年分都可能成為微不足道的
歷史泡沫。但或許只有臺灣的文學還能夠倖存,見證一個世紀
海峽兩岸的創傷?齊先生是抱持這樣的悲願的。她也應該相信
,如果雪萊和濟慈能夠感動一個抗戰期間的中國女學生,那?
吳濁流、司馬中原也未必不能感動另一個時空和語境裏的西方
讀者。她花了四十年推動臺灣文學翻譯,與其說是為了臺灣
文學在國際文壇找身份,不如說是更誠懇的相信文學可以有
戰勝歷史混沌和國家霸權的潛力。

  《巨流河》最終是一位文學人對歷史的見證。隨著往事
追憶,齊邦媛先生在她的書中一頁一頁的成長,終而有了風
霜。但她娓娓敘 述卻又讓我們覺得時間流淌,人事升沉,卻有
一個聲音不曾老去。那是一個「潔淨」的聲音,一個跨越歷史
、從千年之淚裏淬煉出來的清明而有情的聲音。

  是在這個聲音的引導下,我們乃能與齊先生一起回顧她的
似水年華:那英挺有大志的父親,牧草中哭泣的母親,公而忘
私的先生;那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子弟,初識文學
滋味的南開少女,含淚朗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那盛開鐵石
芍藥的故鄉,那波濤滾滾的巨流河,那深邃無盡的啞口海,那
暮色山風裏、隘口邊回頭探望的少年張大飛……。如此悲傷,
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上 圖 ﹕

日譯版《巨流河》出版左﹕柯慶明﹑齊邦媛`池上貞子﹑李瑞騰教授

左 起 ﹕ 張鳳 齊邦媛 何凡 林海音 琦君 夏祖麗 張至璋
             1992在台北開會


 下 圖     ﹕    
                      北 京 版 《巨流河》

                      台 北 版 《巨流河》

                 

延 伸 閱 讀 ﹕   歐宗智   台灣文學的知音與推手     
                   
 
                           王德威 張鳳著 <<哈 佛 心 影 錄>>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ngphong&aid=5464474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山下阿哥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十分感傷
2012/03/14 20:33
照片正中間的3位文壇大師      都已作古................

山下阿哥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齊老師
2012/03/14 20:29

2011年8月,本有美國行,其中一站是印第安納 主顧修會所在的 《聖瑪莉森林》中的

大學(手邊無巨流河書,故忘校名),學校美得不得了 !

齊老師曾在此執教。可惜因事忙,竟未成行。

主顧修會在台設立了靜宜大學。我因 因緣殊勝,常借宿修會。

阿哥@嘉興



daffodils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齊 先 生翻 譯 多 ﹐ 自 己 的巨 著 第 4本 就 是 [巨流河]﹗
2011/08/17 18:48
 

戴金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大時代生活過的才寫得出大時代的文章
2011/08/15 11:29
前半部是流著眼淚讀 那都是我們父母輩的經歷 是國殤
又豈止松花江 那黃河 長江 都是多少人回不去的地方
後半部是嘆著氣讀 那無奈的淺灣 無情的政治 消磨多少少年輕狂

68歲長子(張守謙中醫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寫的真因為是大雪者呗
2011/08/12 00:40
百年來的中國
多難之秋
我逢凶化吉__過它百分之八十
由妳豐富知能  才能敘述往事眼前

糊塗更生竟然兩篇沒注意到__該打手心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去年夏天巨河流陪我度過炎炎的太'陽
2011/08/08 11:51
http://blog.udn.com/wmy0522/4338026

痴人如青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真的是磅礡巨著
2011/08/07 18:18
真實的筆觸才能述說第一現場的震撼
看了好幾天也重複好幾段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08-07 21:41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 ! 齊教授的 才情 努 力﹐真 是 太有吸引力了.不但兩年前就讀完
還年年再讀好幾次...

PeterNJ(職場霸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政治
2011/08/07 05:57
修訂教科書,

沒有政治原素,
也不容易的!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08-07 11:18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 ! 任何不涉政治元素的立場﹐也是一種政治立場。

歐宗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文學的知音
2011/08/06 17:30

綜觀之,

齊邦媛鼓勵作家不遺餘力,

更努力將台灣文學推上國際,

譽為台灣文學的知音、重要的推手,

誠當之無愧也。※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08-06 20:36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 ! 說的一點都不錯﹐文學同道﹐對她的欽敬和親近﹐都無疑莊嚴﹗

不能正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若當時修訂了教科書
2011/08/06 07:28
減少政治原素,專注在人文培養及知識的傳遞,現在台灣人的視野應也不會只盯著政治打轉吧.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08-06 20:39 回覆:
感謝回應鼓勵 ! 是耶﹗教育相關者教材方法等都影響長遠﹐事年樹木﹐百年樹人嘛﹗
頁/共 4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