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1/25 23:52:29瀏覽698|回應27|推薦111 | |
推薦林文月教授 《青山青史—連雅堂傳》 https://variety.com/2023/film/news/joy-ride-trailer-stephanie-hsu-ashley-park-1235557226/ 《青山青史—連雅堂傳》由有鹿文化 也已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有關 《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的傳記。 的人物傳記。也是林文月教授和她表弟連戰教授的家史。 美文風靡台灣大學而後影響廣被。 謂同學一陣鼓譟中擠到窗前,「勉強探出頭去, 只見到一個娉婷的背影,長長的褶裙,白底點著蘭花」。 教育是日文,無法接觸中文教育。光復回臺﹐高小 最後一年才開始學中文。 翻譯﹐研究古典全鏈起來...。優雅的作品與她的人一樣﹐
不歇。 社長杜維明教授2002年十月三日請她來哈佛午餐會演講﹐ 我也數日伴同參與協助﹐日後幸還能得旅居SF灣區的 林教授指教聯係。 1985秋﹐她曾短暫來訪哈佛 ﹐聽說她在好友張淑香教授哈佛小小住處的書桌上 便翻譯工作起來...卻只在圖書館匆匆見過一回她從容捧書 而返的身姿。 ,從曹氏父子、陶謝、山水、官体、田園、游仙等 詩歌類型專題,發表了一些論述,研究六朝文學給她 影響很大。1957年,她与畫家郭豫倫結婚,同年 研究所畢業并繼續留任母校,
她首學之語言﹐因而有了翻譯古典《源氏物語》的 先機。 等日本古典,她一九九三年曾受邀赴愛知大學接受 「東亞同文書院記念賞」,並於愛知大學演講﹐前此 也獲國家文藝會翻譯成就獎﹐二度得中國時報文學獎 散文類...等許多榮譽。她1970年客座京都﹐而寫得 名著《京都一年》。寫人生則有《交談》《遙遠》 《擬古》《生活可以如此美好》...等部。 誕生1000周年活動,感悟頗深。 可能很多國人都不知道,這部日本最偉大的名著是 受到白居易的《長恨歌》的影響的,故事的開始 就是与《長恨歌》相互呼應,也許沒有《長恨歌》 就沒有日本偉大的《源氏物語》...。 西安,一直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12歲的 時候,因戰事,連戰及其舅家才遷居到上海,那時 連戰9歲﹐一直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林教授很喜歡 聰明而帥氣的連戰,是血脈親戚。 的獨子,連戰是連氏二度單傳。外祖父過世的時候她 才三歲。曾有專為祖父撰寫的《連雅堂先生傳》, 在《林文月散文精選集》中有不少文字談及連家特別 是曾外祖父得政公和外祖父連雅堂的氣節。她与弟妹 先後有四人入台大,包括政治學的連戰,只有她是 中文系,師從台靜農等前輩。她父親是商人,在 銀行做事,舅舅連震東學的是經濟,得知她 考入台大中文系,豎起大拇指,稱“外祖父的文學遺志 有此女承繼了”。 「其實,家庭与我的寫作影響不是很大。」
年五月也與拙著《哈佛緣》同在大陸得金獎的廣西 師大出版社出版。 讀到雅堂先生為夫父祖子鮮活的面目﹕ 寄寓於西湖北岸山上的瑪腦山莊著作詩文。其人生的 使命凡事圍著《臺灣通史》百年歷史來轉。生男名 震東﹔生女夏甸~林教授的母親﹐春臺﹐秋漢﹔為孫 取名[連戰」﹐寓義自明。
談起,其跨越兩岸的一生﹐正是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串起台灣的歷史洪流。 台大榮譽教授、作家齊邦媛在臺大圖書館對談演講﹕ 齊教授說:我的書寫一條河,她的書寫一座山...。」把個 容納200聽眾的廳擠進300多人﹐許多人坐在走道台階上 ...
啟蒙教育為日語文,1945年返歸故鄉臺灣,開始 接受中國語文教育,自然精通中、日兩國語文。 身兼文學創作者、學者、翻譯者三身份。 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而於1993年退休。 翌年,獲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曾任美國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 及捷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 《中古文學論叢》等五種,翻譯類有《源氏物語》、 《枕草子》等六種,散文類有《京都一年》、 《人物速寫》等十二種。 推薦獎等。翻譯類曾獲得國家文藝獎成就獎, 1987年獲為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員。 猶有一些寒意,而桃花綻放,柳枝吐新芽,我們四 姐妹和表弟夫婦來此追念先祖。
,寫下一封家書寄與外祖母,並附繫一首七言絕句: 三十五歲。 渡海來台。 民國雖建立,清廷已滅亡,但臺灣卻淪陷為日本 殖民地。外祖父十八歲之年親身經歷異族統治之痛, 遂發願撰著《臺灣通史》 他心中抱定必要完成的這個志願。三月西湖,桃花 撲船,春夢如煙。 三十五歲青年時期的外祖父遊歷此地,必然陶醉 折服於眼前的良辰美景,但他心中另有一種與眾人 不同的抱負。那堅定的抱負,他視為責任使命。十年 慘淡經營,孜孜矻矻,凡有關臺灣的史事、制度 、人物、山川,乃至於草木蟲介,靡不詳密細究 為之記述。 年,他四十九歲之時。當時《臺灣通史》上、中、 下三冊已經次第撰成並刊行。他和外祖母沈筱雲 女士再遊西湖,寄住於西湖北岸山坡上的瑪腦山莊 。時值暑假期間,在日本慶應大學專攻經濟科的 獨子震東先生,也從東京抵杭省親。他們三人優游 於六橋、三竺之間,既賞美景,且享天倫之樂。 即使在優游期間,外祖父仍閱讀、作詩 便是在瑪腦山莊編纂成集,寫出自序的。夏天過去, 舅舅回日本繼續學業;而外祖父和外祖母則因為 軍閥事起,大陸不安,不久也返歸臺灣。 「移家湖上住」之願望幾乎達成,卻沒有實現。 解放,須先建設祖國」,所以又一次忍親子別離之情 ,修成一函令他帶去會見故交張溥泉先生。那信裡 字字珠璣,句句感人。其中有句: 「弟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異域,長為化外之人, 是以託諸左右。」大義凜然,愛國情操躍然紙上。 臺灣語文的保存與整理工作。臺灣的歷史,已經完成 著述;臺灣文化與文獻的維護,也是他自視為責無 旁貸的任務。 的姊姊夏甸女士(我的母親)。二姊春臺女士夭折。 下有少六歲的妹妹秋漢女士。民國二十二年,母親 已經遠嫁於上海;舅舅也在國內服務,而姨母則畢業 於淡水高等女子學校,外祖父便決心內渡,遂其終老 於祖國之志。當時舅舅在西安工作,路途遙遠;而我 父親在上海擁有不少房產,母親挽留之下,二老便在 上海江灣路公園坊八號住下來。 洋場,但閘北虹口一帶,算是比較安靜的。他和 外祖母住在鬧中取靜的「公園坊」一幢兩層樓的 小洋房裡,安享比在臺灣時更清靜的老後生活。我們 的家在江灣路五四○號,與公園坊隔著一片草坪, 便利互相往來。而在我出生之後,含飴弄孫,大概 也就成為他們另一種安慰的吧。「別看你外公寫起 文章來筆力犀利如劍,可是小心翼翼、抖抖顫顫的啊。 母親曾告訴我。我太小,無法記憶外祖父抱著我的手。 但我彷彿記得稍大時,外祖父帶著我去對面的虹口 公園散步,總是頑皮地跑在前面,瘦高的老人 不得不辛苦彎腰來牽我的手。
的親人。
六月,外祖父五十九歲,我三歲。越兩月,舅母趙蘭坤 女士在西安生下一個男嬰,尊外祖父遺囑,取名為 「戰」。外祖父彌留之際對舅舅說:「日本侵華野心 明顯,中、日終必一戰。光復臺灣,就在此一戰。 蘭坤生的孩子若是男嬰,就命名為『連戰』,
足跡。山腰坡道上的瑪腦寺,是當年連雅堂先生夫婦 和連震東先生曾經住宿過的瑪腦寺山莊故址。對於 我們四姊妹而言,這是第一次探訪;對於連戰夫婦 而言,則已經是多次來臨了。事實上,二○○五年 「破冰之旅」後,大陸方面得悉瑪腦寺曾為連戰的
先生紀念館」。連戰表示,經過兩岸復交來往合作, 瑪腦寺應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所以如今瑪腦寺 內除了復建的寺院、亭台、泉池外,更有「連雅堂先生 紀念館」展現著外祖父的許多著作、事蹟記載,及生前 攝影等物。而這個紀念館也定期舉行臺灣文化的
文化廳、原住民廳、自然環境廳、現代工業廳,展出 臺灣獨特的風土文化。 達成,但確實青山青史各千年,他應感到安慰了。 出版社邀約,將已經絕版多年的《連雅堂傳》整修 重新出版。 參與了「先賢先烈傳記叢刊」,負責寫外祖父的 傳記。當時這一套叢刊的讀者對象,是以高中學生 及社會青年為主,並且在字數上也有所限制,所以行文 及篇幅都不得不受到某種程度上的約束。利用此次 重新出版,我重讀了往年舊文,幾乎每一頁都有些 修正增補,也有若干改動的痕跡。希望這些文字, 能夠傳達連雅堂先生真實的形象情思給讀者。 連戰教授~時任副總統與黃石城會長﹐張鳳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