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環保清修區紀復先生的《鹽寮淨土》精神 張鳳
2011/02/15 00:06:00瀏覽3983|回應33|推薦121

          環保清修區紀復先生的《鹽寮淨土》精神     張鳳

   就在深秋﹐1995年因陳若曦姐的邀請﹐區紀復先生的《鹽寮淨土》
也才出版半年﹐我與幾位女作家﹐就到過花蓮的海邊他親造恭耕﹐
撿柴生火,起灶烹煮清湯糙米飯的家園﹐可惜主人不在﹐正逢雲遊
推動環保去了。


    區紀復先生﹐出生於戰亂中的澳門,畢業於台大化工系,1972
年留學瑞士專攻高分子化學,被王永慶延攬回國任南亞化工塑膠
研究部主任;在面對台灣污染問題之中,雖正逢他的人生事業高峰
期﹐事業原可扶搖直上﹐急流勇退﹐他捨離一片繁華,甘心依皈
平淡簡樸中。


   1988年十月開始成為花蓮鹽寮海邊的「環保教室」的主人,名利
追逐之風氣方熾﹐1989年這做環保教室,正式稱名為[鹽寮
淨土]。他將[鹽寮淨土]提供為體驗簡樸靈修的生活場所,提倡
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簡樸、自然、靈修的生活。已著
《鹽寮淨土》、《簡樸的海岸》、《體驗貧窮》、《新靈修團體》
  、《走向阿瑪遜》等書。
   「鹽寮淨土」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鹽寮村福德二號,由花蓮火車
站乘花蓮客運,往豐濱、靜浦、成功方向,至鹽寮(福德坑)站,
車程約四十分鐘。是他長期駐守力挽狂瀾的基點。

  雖已經儘量環保修身﹐每每讀他這些著作﹐邊讀邊為大眾

日常生活的文明無度﹐和自省環保不夠而汗顏愧



   鹽寮淨土位於台灣東部花蓮縣鹽寮小村的海邊,東面太平洋,
西靠花東海岸山脈,「鹽寮」是這裡的村名,正巧適合他們設置
這個地方的精神:
  「鹽」有防腐和調味的作用,
  「寮」是一些簡單的房舍,
      「淨土」是淨化環境與心靈的地方。
他寫著﹕
[我們希望在這個簡單樸實的地方,發揮一點點對社會上腐化
的防止與價值觀的調整作用。這裡的生活是簡樸、自然、靈修的。

「簡樸生活」── 我們過的是海邊純樸的生活,放棄都市文明
的舒適方便,節制名利與飲食的慾望。簡衣便服,沒有電視、
音響、冷氣、洗衣機等現代化設備,不使用一次就丟的包裝及
容器。一切事情自己動手,每日勞動工作,自己建屋,撿石鋪路,
拾柴燒飯,鋤草種菜,採野菜,素食,不吃罐頭汽水等垃圾食物;
節約用水、惜物惜福,禁止菸、酒、檳榔等有害健康的東西。

  「自然生活」──與自然大地為伍,與天地萬物共融,愛護環境,
不破壞水土,不製造垃圾,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不使用化學
清潔劑、殺蟲劑、農藥、化肥;不歡迎會污染環境的塑膠瓶(袋)、
發泡體、鋁箔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汲泉而飲,採野而食。
登山遠眺太平洋,溯溪尋覓水源頭。

「靈修生活」──修練身心靈平衡,集合東西方靈修,淨心淨念,
反省默想,讀經詠唱,瑜伽靜坐,晚上分享,合一祈禱;在大
自然中體驗造物主的偉大,在萬物中經驗宇宙的和諧,在共同
生活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共融,達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這裡歡迎任何善意前來體驗的人,不分宗教信仰、男女老少、
國籍種族,也歡迎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心靈受創、徬徨無依的
年輕人。請預先聯絡,約定時間。

   鹽寮淨土設立的目的,是為人們能有機會體驗不同於今日以
物質、消費、功利取向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反省現代文明生活
的價值,進而改變生活態度、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改善人與
人、人與大自然、人與上天的關係,以達到淨化人心、社會、
環境,進而走向一個自由、喜樂、和平的大同世界。 ]

   去過淨土的人皆知: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需要的少。
 試練吃苦,但至少回到家後,一定會懂得感謝...

   當初﹐他專攻化工八年、高薪職場十四年﹐過著自視對社會
很有助益的生活,偶在暇時參加環保活動﹐才猛省:原來自己
的成果﹐才是最大的污染。在竭力圖謀改善不果,調頭捨棄了
人皆稱羨的金飯碗,到花蓮岸邊創一個兼修小小樂土。就此
真實踐履體現了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灑脫場景。

   在他的著作《愈少愈自由》揭櫫﹕生活慾望儘量少﹐就自由
 …想到錢少,有人就會恐懼,但只要動腦筋,凡事自己做…
就不成問題; [慾望少﹐對物質毫無吸引力,送給我也不要。]
自1983年~42歲起他不再賺錢﹐快卅年,而他的心愈來愈豐富。

   在淨土生活二十余年,蓄撮白鬚清瘦的歐先生,戴近視眼鏡
,和跟隨他修行四年而成為妻子的黃秀娟﹐始終如一長期
過著勤簡生活,不僅親自打造舍院,茹素的他,除了自己種菜
,摘野菜﹐也承認[矯往過正]地到菜市場彎腰撿菜、如拾荒者下蹲,
在髒亂的垃圾堆中﹐檢選還有價值的食物,放下面子身段,
承受別人奇異的目光,「首先要說服自己:『這樣做是為了惜物
惜福,不要讓好東西變成垃圾而浪費』他們夫婦不願被物所馭
﹐兩人身體力行一月花不到一千元。

   文明的產物他們幾乎摒除,露天溪水洗澡,野外與融和自然
﹐將洗過澡的水存下來﹐作洗地板、沖廁所之用,也將洗過菜
的水,儲下來當作澆菜、清洗一般家庭器皿之用。刻苦自奉簡
薄﹐欣然接受同修柴薪奉獻食米粟物白菜地瓜﹐自由大灶輪煮。

    現代人一旦無法滿足欲望與貪念~儘管口袋空空,卻想買
五百元的東西,就會感到煩惱痛苦﹐欲望沒有盡頭,人隨著它跑
…,當然焦慮,只有不再追逐,焦慮才能止息。這也是推廣之主因。

   那年﹐踏進木造的靈修主堂地板﹕淨心堂。一片都是窗﹐遠眺
是天容海色照眼而來﹔閉上眼眸﹐深心被前仆後繼的濤聲風聲
天籟充塞,週遭環保的小院...一波推一波,生生不息。岸邊聽濤
的印象深刻心頭。

  
   相較於亨利‧大衛‧梭羅呢﹖梭羅拒繳稅捐,不參與正規
職場,他一年只工作六個星期﹐就獲得生活所需,其他時間
可以拿來閱讀、曬太陽。梭羅的言行懶散,很值得爭議﹖

  然而,幾乎文藝理工百業
欣羨推崇者眾﹐隨他踐履實現者,
屈指可數,多隨波逐流的生命。



   區紀復和黃秀娟到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編目組﹐尋到了我
﹐是在2003年8月13日午後﹐總算與這對內心富足的現代
隱然
清修典範﹐儉樸桃花源中人相見。晚間又在摯友尹遠程和鄭
兆沅夫婦人家言談率真地再敘﹐尹遠程醫生是他澳門的學長。
翌日﹐他倆轉赴紐約﹐剛好趕上奇遇的加拿大紐約大停電﹐和
我們都也略寫在捎來的書中。

    區先生夫婦雖居自造的儉樸桃花源﹐但他們為內心富足的現代
隱然清修典範﹗

   2008年十月25日,是「鹽寮淨土」成立二十週年紀念日,區
紀復曾歡迎舊雨新知在兩天內共襄盛舉同渡…時光飛快﹐20
年彈指而過﹗追尋而去修行者眾,已逾萬人﹐世界報導也多﹗

   每年春秋二季,他都會從簡在兩岸四地遊走一趟﹐或遍歷
世界參與推動環保,實驗思考[人該怎麼活最環保」?不久﹐
才去了成都…﹐也為推廣鹽寮精神主辦了幾次簡樸生活
體驗營﹐繞回港澳家中看看母親弟妹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開放[外戶而不閉] 的雛形大同淨土,歡迎大家參與修行,尤其
鼓勵都市年輕人能「不帶一分錢」實際體驗,回歸簡樸生活。

   這曾稱做[台灣驕傲] 的環保典範﹐聽說﹐也在年前終於暫歇﹖
是因對親長的責任﹖變化原本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這個時代
一切都在變 ﹐ 但是他帶領的精神風氣 ﹐ 終將永遠留芳﹗

   十分欽佩懷念區紀復先生那份不可多得理想﹕
經過深刻的省思和實行,認為人類要自救,免於走向滅亡的
道路,只有回歸自然,重新過簡樸的生活。當然首先要有愛心
的動機,正向的想法,心甘情願的態度,並有創意的思維與
技巧,而且要徹底檢討科技的角色,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和
重點。最主要的,人類的進步應該看所有生命體的生存品質
有沒有提昇,社會裡是否更和諧快樂,彼此關懷照顧,就是
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流裡是否有愛,愛是人類進步最後
的標準。]

母病嚴重﹐日夜照料...敬祝大家元宵團圓健康如意﹗
感謝來訪﹐不周萬請見諒﹗


延伸閱讀﹕

環保與天災

愛護山林土地 大家一齊來﹗[從我做起]

響應百萬綠行動-愛地球

引用李家同校長(季非先生)﹕救災,我們能不能做得更好

僑胞展真情~加入情繫台灣 波城僑界 88 賑災聯合會

一個美國副總統[愛的故事]與婚姻~哈佛人物高爾
 
顏士凱  
八八風災一週年,深層崩壞

隨寫人  
 記憶傷痕─八八水災週年~大家快去投他票﹗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ngphong&aid=4884556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辛苦
2011/02/15 08:14

這些日子﹐您辛苦了。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02-15 20:32 回覆:
感謝回應關懷﹗感恩將心比心!情人節元宵團圓!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曾想‧‧‧
2011/02/15 01:22

曾想‧‧‧

由自然與文明的關係開始‧‧‧自然界的事物都屬自然‧‧‧

人作為自然之一份子,它的思考與行為,應該也屬自然的一部分吧

是何時產生疏離現象的‧‧‧應研究如何應付疏離‧‧‧

還是應該永遠避免疏離‧‧‧

人哪,應該是一種過渡或者靜止

來自石灰岩的水泥哩,有多少自然,有多少文明‧‧‧

人生哪,無盡的考驗

泥土有感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changphong) 於 2011-02-15 12:14 回覆:
感謝回應關懷﹗天人合一﹖確是無盡的考驗!  情人節元宵團圓!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