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11 13:16:17瀏覽719|回應1|推薦16 | |
孫康宜教授受邀請到哈佛費正清中心演講,左光臨聽講的 韓南 P Hanan 及張鳳 張鳳主持 孫康宜教授 MIT鄭洪院士 耶魯鄭愁予詩人演講會與康州 三一書院 張鳳邀請 孫康宜教授同右起復旦陳引馳 武漢吳根友 北大趙白生 哈佛大學演講後餐會 張鳳邀請孫康宜教授擔任北美華文作家協會主講嘉賓 其右夏志清教授,劉毓玲等位 孫康宜教授與張鳳攝於哈佛 耶魯新書發表會2000 3 18。問鼎名山的 耶魯Malcolm G .Chace56講座教授孙康宜,是耶鲁史上率先任東亞系主任的華裔女性,亦 常春藤盟校百年來劃時代的第一步。擅於古典比較詩學、和文化性別研究等,著作編著皆關重大
孫康宜教授 張鳳 蒲若茜教授 鍾秀玲 于淳攝於南紐英倫科技人文交流會2007 孫康宜教授 的畫像被高懸在耶魯大學 Davenport 學院壁上 *** *** 熱烈慶祝耶魯大學 著名漢學家 孫康宜教授最新大作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 暢銷紙貴 問世長紅 作者:耶魯大學孫康宜 著名教授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13 ISBN/ISSN:9789570873382 1968年,24歲的孫康宜毅然赴美。曾目睹二二八事件現場、經歷 白色恐怖的她,從備受心靈創傷的失語症患者,到獲選為學術 殿堂的中研院院士,生命中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縱然總有 遭逢困厄的時候,孫康宜仍勇敢前行,「即使當前看不見將來 的前景,但因為所到之處皆可取,讓我們更加相信我們心中的 願望也還是可以企及的」。歷經各種劫難與貴人,加上自我的 積極振奮,終由深淵走向光明,自普林斯頓大學到耶魯大學, 化育春風,桃李天下。
歷程,除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奮發前進,也留下學術研究、人際 社交、家世考掘、日常生活等完整面向,以及與諸多學界、文壇 的人物交往,諸如費正清、高友工、傅漢思、余英時、施蟄存、 葉嘉瑩、張充和、白先勇、蘇珊.桑塔格、露伊絲.葛綠珂…… 等,皆為雪泥一痕時代鴻爪。雖題為「半個多世紀」,然而書中 所聯繫的上下時間可達五代以上,允為一窺近現代的中西環境、 政治演進、歴史脈絡的重要史料,並為中西學術及文化的交流, 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作者簡介: 孫康宜 家人遷往台灣。1968年移居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 東方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 文學榮休講座教授,曾獲美國人文學科多種榮譽獎金。2015年4月 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and Sciences)院士。2016年7月被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 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包括《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 詞人風格》(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 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 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 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 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用中文出版了多部 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 前言
我一生命運的分水嶺。這本回憶錄,寫的就是我在美國半個多 世紀以來,如何生存下來的故事。 三歲時目睹二二八事件現場,六歲不到(一九五○年一月) 父親蒙冤坐牢十年。在那段艱難的白色恐怖期間,我和父母 以及兩個弟弟經歷了難以形容的心靈創傷。童年的我甚至 得了母語「失語症」,屢受折磨,於是在成長的多年歲月中, 自己盡量保持沉默。後來經過東海大學和臺大研究所的英文 教育之薰陶,略有雨過天晴的療傷之感。但就如拙作 《走出白色恐怖》一書所述,真正讓我從白色恐怖「走出去」 的關鍵,乃是我的美國經驗。 過去時間的「片段」都一一出現在眼前,而且每個片段都 紛紛排隊而來。時間本來就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頗像 一條無始無終的河流。於是腦海中突然聯想到詩人T.S. Eliot (艾略特)的著名詩句: 記事的細節,還加上圈圈點點。而且幾乎每年的日曆我都 當作檔案來收藏,所以朋友們都說我有「時間癖」。這本回憶錄 的書寫也再一次喚起了我對時間的重視,希望我能從時光的 流逝中得到自我反省的機會。 世紀之久,前後我一共見證了十一位美國總統的起起落落,也 目睹了數十年來在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自己在 這段漫長的光陰裡,也一直不斷地成長變化。但始終不變的 卻是我的感恩之心。作為一個倖存者,我經常提醒自己,凡事 必須飲水思源。我尤其對許多師長、學生和親朋好友(不論老少) 的幫助心存感恩。哪怕只是一個衷心的勸戒,或是一句鼓勵的話 ,都會讓我感愧交集。最近我的青年朋友李保陽曾來信寫道:
前衝,和生活甚至和命運搏鬥,而不讓命運來擺布您。我 覺得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命狀態……您一路從北京 到臺灣,從臺灣到美國,在尋尋覓覓中抵達了您的「彼岸」。 一直在與命運和時間競賽。目前我已高齡八十,每次回憶 那段過去的生命旅程,自然感慨萬千。 首先為我開啟了這個半個多世紀的人生之旅,也是與我 同舟共濟的人。 *** *** 作品《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 》新書發表購書可由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1721?sloc=main
作品《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 (電子書)》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222287?sloc=main 引用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