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14 21:35:13瀏覽373|回應0|推薦16 | |
藝文小集與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 張鳳 三十多年前,我還算個無憂無慮的少婦,父母雙全,有兒有女,寫作也是輕鬆消遣,只求解悶, 點到為止,工作之餘專心忙的就是一個家,渾然而充滿喜樂。 1982年,從開始寫作的康奈爾 大學,因哈佛大學力邀先生移帳上任: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兼掌貴重儀器中心……遂由紐約 綺色佳康奈爾東遷哈佛,兒女就上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屬下的勒星頓中文學校,巧遇 韓崇仁老師師母、魏家清、胥蓓蓓、李邁、劉璧嘉、張立文、王志略、蔡敦平、王申培、 姚省三、蘇先熙、姚亦文、牛正基、陳磨智、陳超群、李欣、旭迪元、郭譽玫、薛正和、彭綺、 熊海寧、李泓嘉、劉沙林、林在榮、謝立言、馮文鸞、邵婉如諸家同學,又與張偉寧、王尚勤、 李小孟、文錦歸、趙小怡、鄭宏銘、鄭嘉韞、蔡潤媚、李小孟、余國豪、周一男、陳菊梅、 馮慶琛、陳翠伶、李台、王敏嫻、許聰玲、尹遠程、伍法岳、張青芝、王子仁、嵇國強、 程琪、魏文同、李寧慧、王豫靈、伍衡、熊晶、吳榮蘭、李修仁、蘇錫民、魏大生、 韓美琳、胡燕燕、顏勝義,李雲凌、蔡禎三、羅蘭、曾清英、吳家川、劉鳳遠、林建中、 楊令儀、蕭台戈、樂靜波、單紹斌、凱珊、朱家榮、黃淑英、李希青、張義民、楊麗瑄、 楊世賢、沈立威、李政峰、楊源各家好友結識。 後來牛頓及華心中文學校缺少學生教師,我們一家及三個兒女,都試著轉學支援,幾位校長如 程中林、周中平、髙小松、王志略、吳紹中、饒人慶、袁尚賢、王志雲、吳垣璋、 王志雲、李家祺、陳式儀等不是朋友就是同學,全是為這個擁有幾千會員的文協整體著想。 初來乍到,父母就歡喜參加文協每月兩次的長青會玩麻將,不料由寒而暑,父親心臟病勢沉沉, 終由我親侍送老,身心脫落、空寂,鬱悶之中奉母常往。我家也好夏日郊遊,對熱心腸的白璧、 鄭兆沅、易受錦、趙鍾英、薛正旋、吳渝、樂近波、黃雲影、周曉峰等位義務姐姐很是仰仗。 後來加入朱健皎、王光蓉、盧蕙芝、王馥明、季兆苓等位就稱「十二金釵」把關。特別最愛看 每月電影,所以盧邦偉、陳瑞虹拉我們正式入會,並與主持通訊的沈邦全、韓拱辰及後來主持 電影的佟元祥、鐘秀玲夫婦成為熟朋友,再與丁長生、李秀玲、程中林、陳宜珊、張立人、 張其真伉儷,多年同座歡敘過年聚餐舞聚會,又都有共同老友。對文協有份歸屬感及不可言傳 的情愫。 記得當紅作家蘇偉貞,一部部的小說:《陪他一段》《陌路》、《流離失所》、《有緣千里》等在各 大報及《世界日報》連載,極有社會性,對生命中抉擇的無奈、悲涼表現得恰到好處。她在 我們1986年回台開會之時,親來我母校師大會面,相見客氣溫暖地說下一年趁到舊金山書展 演說時,也到哈佛大學來看我們。 現在的哈佛,來去的學者文友是頗頻繁的,熱鬧的集會不少,當時哈佛百年來第一位中國現代 文學教授王德威--後任哥倫比亞大學兼東亞系系主任及講座,再反聘回哈佛任講座教授。當時 在哈佛開現代中國文學課才開始一年,我們在哈佛、耶魯-知交孫康宜系主任和哥大以及 作協和文協的聯手互動合作還未開始,更沒有暢銷作家來過,蘇偉貞後有兩岸三地名家均來, 不勝枚舉。 那些年文協在韋斯頓第一個租賃的活動中心,管理已形成規模,早由湯耀武、胡小非、忻尚駿、 劉渝,交到談善明-其千金談繼欣(Greer Tan)曾出任選上牛頓市議員及文協會長,及熊楚屏、 盧蕙芝等位經營。後任的吳國志、黃雲影、郝又萍、張燕風、周映秋、閻公駿等位安排成人教育, 每個週五晚,上小學的女兒正向陳玉律、韓美琳等老師學舞,我們也隨即旋入活動。 所以在1987年夏蘇偉貞說要來,我就與當時的會長干事會洽商,可否為文協辦一個文藝座談, 邀請蘇偉貞來演講,與朋友們分享騷人墨客寫作的理趣,所幸7月10號晚間主持的演講,在溽暑 的夏夜呈空前盛況,把活動中心擠得熱鬧非凡。 於是石家孝會長和下屆的胡世沛會長都很受激勵,立刻聯絡我,乘8月9號長青會的郊外野餐時, 又與我研究成立一個文藝沙龍的可能性,10月3號晚也邀請我倆參與志工的歡宴──記得曾與 劉小君、白先聲等位同座。尤其是胡世沛,多番電話敦促,約定他與我多方邀約創辦。大致 上是他邀活躍於文協的會員,我邀其他的寫作朋友,也難免雙重交錯,終於在深秋幾回邀請 ,定下相見的夜晚。 1987年11月16日,回憶中是個相當冷的星期一晚上,我與胡世沛、吳渝、劉渝-筆名重慶、 鄭兆沅、史家元、郝又萍、韓崇仁、朱健皎、姜渝生、王小娥、袁尚賢、譚嘉陵及謙稱車夫 的唐健輝、尹遠程、黃紹光等位先生,齊集中心,未能出席者還有黃崑山夫婦等許多家。 我們仿效所景仰的白馬社、天風社、文會的形式,創立了文協成立三十年以來,第一個正式 文藝社團-藝文小集,而再推前兩天,我們夫婦正忙於接待簡宛和張曉風,還有童元方陪著 陳之藩在波城中華專業人員協會的演講,可見牽動盤纏的端倪。 過去文協初創的有關文化文藝的演講活動,大都在歷屆組成分門別類的委員會和分區階段, 就辦過一些,有醫藥、倫理、健康等,如與李瑞駿夫婦同為文協初創者之一的阮郇標醫生 Dr.Rober Tyuan談背痛等問題,偏文學的演講較少,更無多維的計劃,經常是一開頭很 起勁,辦了幾次就漸漸冷卻。 藝文小集甫成,我依習慣對各位冠以先生、女士,大家不以為然-故如今書寫暫且省略, 笑鬧之餘,戲稱「史伯伯」的史家元,每每悲觀地說:不久就解散了!他是創立通訊的 老會長,也是四集《中國人》的主編,他說這話全基於經驗。 服務社區常是吃力又不討好的。誰先做「炮灰」呢?於是我就被推選為首任召集人。 藝文小集不但沒有消散,算運氣不錯,30年來,兼及文學、藝術、文化,興旺的活動 可圈可點,次年,我們再邀進多家好友,尊重文協多年來的民主開放作風,仔細研讀立 案章程,顧及小集或任何文協社團,默默支持文會長與幹事會,配合需要,推出節目。我 特別為外子黃紹光將於1989年繼任文協會長而避嫌,一年後1988年10月16日就改選出 建築藝術專家黃崑山,擔起下任召集。在全體的堅持下,我依然得多服務三個月,到來年初 文協年會,與幹事會同進退。我們曾為文協辦過許多大型座談會,主講有聞名的趙淑俠、 戴厚英、趙如蘭、張光直、杜維明、王德威、廖輝英、張系國、尉天聰、陳忠實、鄭培凱、 劉安諾、朱天文、重慶、張燕風、陳永秀、簡宛等,也請了李遠哲等師友同事,兼及文友。 姜渝生、王小娥教授少年時曾隨筆匯文季組成《同仁雜誌》,1990年回成功大學任教之前, 因與我倆回台開會結識,吟詩鑄陶多才多藝的他倆為藝文小集寫過橫幅,出過手製的藝文 小集仿古線裝書,也介紹了懂金石印刻的黃崑山、沈薇夫婦。藝文小集的橫幅墨寶,我每次 都高懸,傳下去到黃崑山、袁尚賢、胡世沛、尹遠程、唐健輝、史家元、蔣宗廷、伍法岳、 丁子錦、湯耀武、楊哲修、單紹斌、鄭嘉韶、韓拱辰、吳紹中、劉渝、趙鐘英、王子仁、 高小松、趙小怡、張石芝、齊雅明、牛江河、沈安平、姜琴、到陳逍陽共30年,年年有聲有色。 舞文弄墨的創作原本是極私密的嗜好,但是我們每位寫作者都曾反思探討自己或他人的創作, 出版了《重慶文集》的劉渝談《一塊玉》等文和鄭兆沅-沅之得獎之作《八年歲月》、《橙柚留芳》 及她有關面對老人癡呆症的書《落日餘暉》,史家元出版的影評《茶與同情》散文《昨夜光華》 ;伍法岳論棋;侯秉儀談西遊三國古典文學;陸惠風談宗教與民主的歷史淵源,袁尚賢談 燈謎星相外也談過他的科普文章;不期而遇的少年故知楊哲修談他食物的研究;惜已香消玉隕 的作家謝嘉珍赴歐洲欣賞歌劇;等等,我也受邀談過我的小品小說和《哈佛問學30年》《哈佛哈佛》 《哈佛緣》《一頭栽進哈佛》《哈佛問學錄》等書寫的心路歷程,也以女權的角度解析震驚台美之 總統和官員緋聞等,以及《人間四月天》林徽音等,大家言談真誠,說來都是動人心弦的自剖。 我們或聚集城中觀賞博物館特展、攝影展,聽歌劇,研究波士頓的都會性格與建築。愛文藝者 總有夢想,有時撇開滔滔俗世,往探歌塢聽演奏,各家或提供自家為雅敘的場所,也曾到尹、 史、伍家均有別墅的白山去登高賞楓,尤其難忘多次往尹遠程、鄭兆沅兩位的望松樓,雅人 深致,秉燭達旦遊於山水之間……忽忽30年不算短,值得一慶。 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是1956年在麻州道且斯特聖馬利聖公會教堂創立(St.Mary, Sepiscopal Church in Dorchesterma),1963年在馬薩諸塞州正式立案,1980年更進而 申請為一個非營利,非政治宗教性的文化組織。早期參與者有電腦鉅子王安,哈佛大學 楊聯陞、余英時、王浩、趙如蘭教授、哈佛燕京圖書館裘開明館長、麻省理工科學院朱蘭成、 卞學鐄教授等一百多家。 1959年,牛頓中文學校創立,約有60位學生,1971年創立勒星頓中文學校,1972年成立 校委會,1975年會長史家元創通訊、刊錄活動等,1981年開始向威斯頓費優德小學 (Field School in Weston),租了第一個活動中心。 1982年成立全是福中文學校,1983年又因中文學校和文協活動中心的地點無著而組成 長期發展委員會,有幾任會長:程中林、湯耀武、蔣軍、單紹斌、盧邦偉、萬業炳、俞福順— 全是福中文學校首位校長,俞潤身等位輪替……1987年文協徐世熏等與中文學校聯合成立 華人中心籌備委員會;後來1989年,更因場地租金持續暴漲燃於眉睫,許多位熱心朋友即 由龍麗俐組織,決意積極專為尋求一個專門屬於華人的社區活動中心,經過幾年勘察、捐款 、籌募,大家同心協力,在難以置信的效率之中,於1993年正月9號購得位於牛頓鎮 櫻桃街(Newton,Cherry)的活動中心,大興土木,裝修一新,9月正式開始啟用。 我倆亦興奮支持,盡量出錢出力與李嚴、白璧夫婦同為衛斯理鎮家庭捐款聚會主持者,合辦 為哈佛大學、MIT同仁捐款的餐會,也充分運用各社團組織的交疊,如台大校友會等,為 募款委員會創造互動機會。 1993年秋天後,我們每個月的聚會都在這棟大家擁有的紅磚屋宇的鏡廳中舉行,在那裡演講 、主持,練國標舞,太極拳教學,雲鶴社歡聚……有著與時俱進的愛護。圖書館收歸文化協會 後,我除自己捐書外,更遊說哈佛的李歐梵、張光直等師友同事捐贈好書。 因30多年鑽研常春藤盟校漢學、文學、史學累積的心得,寫創作文章定要專注焦點,如盡量 寫哈佛華裔漢學,風格要確定。 1998年與趙淑俠、聶華莧、孫康宜、張秀亞等位入選 《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後獲海外華文著述獎,文藝創作散文類第一名;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海外文藝獎散文創作類;被推為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和海外 華文女作家協16任會長;曾蒙哈佛英文報刊訪談刊登,並在兩岸如國家圖書館的漢學研究 通訊、文史哲名作欣賞、傳記文學、明報月刊等刊物上刊發學術論文,論及哈佛燕京學社 的漢學貢獻,北美華文文學的原鄉書寫與定位等,被連邀往北大、台大等兩岸數十大學演講。 一向最推崇各社團人人寫史,以史料收集為己任,一如國家民族的歷史同受重視,不但可匯成 大歷史的洪流,也當了解分別角度切入的難處,爭取獨特的發言權,彌補歷史可能的空白, 並且要乘當事人記憶及史料都可釐清之時,彼此校正,易能得窺全豹。在我兩人呼籲下, 吳國志、許千美、熊晶、葛幼梅、宋利偉、湯耀武、程中林、丁長生、周一男、譚先哲、 黃淑英、冼鳳明、周映秋、楊哲修等位會長,與前輩林衍秀學姊重視,又有陳豐佑黃淑美, 柯乃南等位支援文協,首先掌握文協通訊在中心和在哈佛的存藏,以免流失,星移斗換, 物是人非,期能繼續開來啟後,留下史實。 何毓琦、胡小非、趙昌織、林衍秀夫婦、談繼欣等位對文協和亞裔參政的貢獻有目共睹, 何毓琦同吳仙標教授等為80-20創辦人之一,胡小非並致力於活動中心及合唱團等, 趙昌熾當選首位勒星頓華裔鎮民代表;他們也是對我們很支持的哈佛前輩同事。林衍秀 擔當文協傳承委員會和中文學校校長、合唱團團長等,也曾協助Echo Of China一書的 撰寫,是我師大歷史系教授輩的學姐,擔任多年哈佛大學魯貝爾亞洲藝術研究圖書館 館長,成就非凡。她雖與先生趙昌熾及孫鵬程、盧邦偉、劉小君、姚省三、謝嘉珍、李邁、 宋利偉、田愛倫、李瑞駿、蘇懷仁、李秀玲、王靜芳、詹偉山、樓宇陽、李瑞騰幾位文協 好友已倏爾逝去,但是人生在於發光散熱,深度重於長度,得失空餘方寸之間… 我們都願意無私回饋,有心略盡綿薄,投身為文協社稷效命服務,猶記得常忙到披星戴月 地摸黑鎖門,這些年代雖屢歷兒女少年、父母老病的嚴重危機,憾力不足困而斷續,無顧 難以周全之唐突,謹將個人的悸動和文協交會擦出的火花及體會描繪,以賀文協中心25 週年和文協成立63年。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