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18 02:58:19瀏覽646|回應0|推薦15 | |
千年敦煌走進現代:哈佛CAMLab數字藝術音樂的融合之旅 轉發 波士顿中文网记者钱朗报道,石见摄影, 孙振竣编辑
敦煌研究院致力于利用数字技术再现敦煌洞窟文化,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为此,研究院与Doma Academy合作开发了一场沉浸式增强现实展览,以敦煌第285号洞窟中著名的天文图案为核心。展览运用了三维建模、渲染、游戏引擎和照明算法等技术,让观众尽可能真实地感受洞窟艺术的魅力。一组视听装置生动呈现了洞窟285中的天文图案和故事,而Taylor Radio的作品则借助机器学习技术,为壁画中的舞蹈人形赋予了生命,结合全息投影和模拟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制作的莫高窟舞蹈人形影像,模拟效果接近真实而引起观众瞩目
作为首批观众,我们有幸观赏了这次“数字敦煌”的精美装置艺术和充满真实感的“影洞”艺术。在黑暗中,佛像慢慢呈现于眼前,如铜镜闪耀又仿佛消逝于岩石之间,其宝相庄严,展现出敦煌千佛洞的宏大气魄和幽暗洞穴的宁静玄妙,令人瞬间心生敬畏。在浓烈的西域风情音乐陪伴下,我们仿佛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莫高窟的力量,几乎产生了冥想之意。观众们无不沉默,陶醉在敦煌独特的艺术之美。
此外,“数字藏经洞”项目通过一款提供英语和法语版本的在线游戏,让玩家能够探索洞窟17,那里收藏着成千上万的古代文献和艺术品。这些项目展示了历史保护与现代创新的融合,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敦煌文化与精神遗产体验。Doma Academy还带来了哈佛艺术博物馆的高分辨率壁画印刷品,并运用尖端的三维扫描技术,细致地捕捉了洞窟壁画的每一处细节。展览还包含一系列美丽的视频,探讨敦煌壁画的不同主题。展览将于9月4日至8日,每天下午2点至6点在Camera左侧的圆形建筑内展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沉浸于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中,所有活动均对公众开放,期待大家的参与。
敦煌的音乐会
敦煌音乐会展开一段迷人的音乐丝绸之路,探索敦煌艺术和文化中的丰富传统。通过结合古代旋律、现代作曲和互动数字艺术,演出将重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遗产,带我们回到那个传奇时代。
敦煌音乐会上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音乐家。翁慧教授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副教授,精通中国传统音乐,曾获中国金钟奖,是本场音乐会的首席音乐家。乌德琴演奏家阿尔米安·毛在亚美尼亚、希腊和中东活跃超过35年,擅长乌德琴和单簧管,并在塔夫茨大学教授相关课程。大提琴家艾伦曾与马友友等著名艺术家合作,创立了Urac合奏团,现正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疗法。安伯是“敦煌杯”国际琵琶大赛银奖获得者,曾在国家大剧院等场馆演出。土耳其歌手和电子艺术家马欣现任教于伯克利音乐学院,曾为土耳其国家电台独唱歌手。马修·戴维森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电子制作与设计系副教授,音效设计师和乐器顾问。法比奥·皮拉佐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打击乐手,活跃于意大利民俗乐团。
我们将进入下一章音乐篇章‘绿洲’,绿洲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这一篇章的音乐将唤起商人、朝圣者和旅客在丝绸之路上所经历的情感和经历。”
现场观众对莫高窟美丽的佛像及灵动的音乐极有兴趣
这场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敦煌音乐会,在大提琴、乌德琴、琵琶、古筝等中西乐器的巧妙融合下缓缓展开。舞台上的幕布不断呈现可视化图案,旋转出如云蒸霞蔚、如烈火奔腾,如菩萨飞天。音乐时而低沉呜咽,时而琴声高亢,伴随歌声吟咏,仿佛古丝绸之路上的宝石流光溢彩,黄沙弥漫,中亚粟特的撒马尔罕商队再次缓缓行进,携来了呼罗珊和白沙瓦的货物、宗教、文化与科技,最终抵达龟兹、于阗、高昌、楼兰、敦煌等传奇之地,经过嘉峪关、玉门关,与中华文明交融辉映,展现出汉唐盛世的开放与豪迈气派。
敦煌报告会
敦煌艺术展现场投影,莫高窟外景
九月三日下午2:00至8:00PM.敦煌文化报告会暨敦煌音乐会在哈佛 CAMLab艺术中心举行,由于敦煌及莫高窟文化的千年璀璨,丝绸之路的传奇,吸引了波士顿广大观众的注意,人们纷至沓来欣赏由敦煌研究院与CAMLab合作的敦煌佛教石窟投像艺术,与装置艺术。中国千年的敦煌莫高窟佛像,竟由现代数字影像及机器学习技术,自戈壁荒漠投影至新英格兰古典文化精华荟萃之地,哈佛中心。全场满是艺术界年轻学生,以及关心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波士顿观众,他们济济一堂饱览现代影像艺术,以及敦煌精美的复刻图片,使得敦煌展成为2024年九月波士顿的中西交流盛事。
哈佛CAMLab主理人,研究佛教石窟文化多年的汪悦进教授向全会场听众对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意义,艺术价值做了极其深情的回顾,并且介绍了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明。
汪教授以一段好莱坞电影片段“印第安那琼斯”开头,介绍了哈佛“印度安那琼斯”式人物与敦煌的渊源,汪教授说“我的前辈丹尼尔·沃纳曾是哈佛的一位教授。1924年,沃纳带领一批哈佛学生来到中国的敦煌。敦煌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分岔点,连接着南北两条路线。这里有492个洞窟,洞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艺术画廊之一。沃纳进入了许多洞窟,其中包括第328号洞窟。敦煌是一个伟大璀璨的洞窟,雕塑与壁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如果你查看当时的照片,会发现其中一些艺术品缺失(被盗),部分现在就陈列在我们的博物馆里。这是1924年的事情了。
我要明确表示,我无意为丹尼尔·沃纳的行为开脱。他的行为显然是不当的。这位争议人物却是最早在美国教授亚洲艺术的教授之一。因此哈佛大学亦是研究亚洲艺术的重镇之一,哈佛在亚洲佛教艺术的教学实力雄厚,事实上是整个西方世界中少数能够深入教授敦煌艺术之地。这个传统一直在延续,(八九十年代)我和学生们一起在敦煌洞窟里上课,其中有些学生现在已经成为教授了。
会场中精彩绝伦的敦煌佛教壁画复制品展出,引发观众瞩目
洞窟的意义非常深远。它是人类精神和艺术最早萌芽之处,是人类意识发源之地,公元500年左右的佛教故事”佛驯恶龙“能说明一二,恶龙(无明、贪嗔痴等种种)盘踞在娑竭罗(Sakya)”的洞窟作恶,释迦摩尼佛以无量的慈悲心和智慧降伏了恶龙。恶龙甚至希望他留下来,于是佛陀化为洞中的佛像。后来当法显和尚和玄奘大师等高僧来到洞窟,但玄奘却没有在墙壁上看到任何东西,因此他认为这是自己前世造了恶业,只能继续修行。因此,如果你在洞窟里没有看到什么,那是因为你的善业还不足;如果你能看到,那便是福报。无论如何,你会发现这些描述神秘体验的文本,实际上也是一种冥想的引导,因为这些文本可以用来指引人们如何冥想。洞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冥想的空间,让人专注自我内省。洞窟的黑暗使人更加专注,从而在黑暗中看到更多内在世界。
为何选择敦煌的洞窟?大多数研究人员可能都会专注于那些藏经洞中发现的珍贵手稿。
敦煌最吸引人的是它那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它的壁画和雕塑。让我用一幅画做例子。它大约创作于公元500年,描述了菩萨舍身饲虎的佛家故事,年轻的菩萨怜悯饥饿的老虎及其幼崽,从悬崖上跃下肉身饲虎。老虎因过于虚弱而无力进食,菩萨于是回到悬崖顶,用竹子刺破自己的喉咙,让血液流出,然后再次跃下,终于让老虎吃饱,而幼虎得以存活。其母痛悼儿子,即使伤心欲绝亦感受到佛家之伟力,在洞窟的壁画中得到体现。从艺术角度来看,这幅作品堪称奇迹。可看到菩萨身体的两个姿态,一个是他跳跃时伸展的姿势,另一个是他跳下岩的动态,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矩形,优雅动人。而菩萨身体的刚直与老虎身体的优美曲线相映成趣,使得这一悲壮的场景得到了艺术升华,传达深刻的情感。
汪悦进教授讲解之敦煌菩萨舍身饲虎图
这壁画确实引发了一些深刻问题。洞窟是由俗世为已故的家庭成员赞助的,在祭奠的家人——比如去世的儿子——的神龛中,为什么会看到一个人被老虎吞噬的画面?在现代神经科学发展突破的今日,佛教的冥想方式仍然便于让人理解和设想‘在头脑空间里’如何体验。随着再比如脑成像和脑活动读取等技术成熟, 尝试将大脑活动的图像投射。事实上,90年代的一项技术创新,‘Cave’视觉环境(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已导致我们现在希望通过数字技术创造虚拟体验,让你能够进入大脑的内部空间,去想象心智活动和行为模式背后的机制。
今夏,我们与‘Canna’项目的主管陈震,以及一些团队成员和学生在敦煌,开始探讨我们可能与敦煌研究院开展的合作项目。我们希望这将使敦煌文化周成为哈佛校园的常设项目,我们将与中国敦煌研究院更进一步合作。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苏博明院长和他的团队,与我们Canna团队共同努力,使这次活动得以成功举办。至少有三位中国敦煌研究院院长曾在这个讲堂发表过演讲,如段文杰院长,王旭东院长。我们和敦煌研究院长期合作。今天苏博明院长能够来到这里演讲。苏院长是现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则向会场对敦煌的历史价值,莫高窟的管理方法,国际合作做了极其详尽专业的报告。
首先,我想谈一谈敦煌研究院的职责。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宝库。我们就是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位于中国西北、建造历史悠久、艺术价值独特的石窟遗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在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同行的在数字化工作方面。特别是在美国,我们与洛杉矶盖蒂中心,梅隆基金会合作,并得到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协助,在美国还有敦煌基金会的支持。
敦煌莫高窟始建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结束,现存735个洞窟,其中壁画492个,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彩塑有2400多尊。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遗址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它符合世界遗产的所有六条标准,此类遗址在全球仅有两处,另一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甘肃省政府将其他重要的石窟遗址,如麦积山石窟和北石窟寺,也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我们的管理范围从甘肃的最西部一直延伸到最东部,总长度达1500公里。
莫高窟是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瑰宝。从建筑角度来看,莫高窟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洞窟形式,如佛堂窟、禅窟、大象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和涅槃窟等。莫高窟的洞窟虽然起初规模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窟逐渐扩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莫高窟拥有45000平方米的壁画,从北凉时期到元代,记录了中国美术1000年的发展历程,壁画风格多样,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资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内容,亦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如建筑、服饰、动物、农作物等。过去一个多世纪中,专家学者对莫高窟进行详尽1勘察和研究,尤其在彩塑方面,北魏、盛唐等时期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泥塑和彩塑的经典之作,其中45窟的彩塑更是被认为是亚洲艺术的巅峰之作。
敦煌研究院苏院长向大家讲述敦煌莫高窟珍贵的艺术文化价值
另外,敦煌石窟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发现——20世纪初,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编号为16窟的旁边发现了藏经洞,其中保存了七万多卷珍贵的古代文献,这些文献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自那时起,“敦煌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国际学科逐渐成型。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文物现在分别存放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如英国、法国等地。我们正在建设“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方式将散落世界的敦煌文物重新连接起来。
这些文物的价值非常高,除了不同宗教和民族的文献记录,此外,还有关于数学、天文学、中国的经史子集,以及中国最早的印刷品等文献,这些文献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这些文献和壁画反映了多元文化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交流与融合。举一个例子,最下角的一幅图是全天星图,记录了1300多颗星星。这幅星象图绘制于唐代,比欧洲类似的星图早了几百年。
敦煌的保护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批专家来到莫高窟时,莫高窟面临着大量破损的问题,如壁画裂缝、坍塌、风沙侵蚀、雨水渗漏等。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在20多年前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共同制定了《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这是中国国内较早按照国际文物保护理念和标准制定的保护规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非常专业的保护研究所,拥有门类齐全、仪器设备先进的研究设施。
多年来,我们与国内外各大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壁画和彩塑的保护和修复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对壁画问题的理解,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了长达30年,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我们运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修复了洞窟的本体。除了莫高窟,我们还负责管理榆林窟、西千佛洞、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等六处石窟遗址,总共开展了100多项文化文物的修复项目,大大改善了整体保护状况。
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国内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在长期的保护工作中,针对壁画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分类,研发出了针对性强的修复方法和保护技术。我们在环境治理、岩体加固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每年春季风沙侵蚀洞窟、雨水渗漏等问题,我们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防护和修复,使洞窟在自然环境下得以长期保存。
在长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壁画科学保护体系和标准操作流程,并发展出了预防性保护体系。通过现代技术和物联网,我们建立了监测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的传感器系统,确保石窟文物在安全的环境条件下保存。这些技术已应用于我们所管辖的全部六处石窟。甚至推广到东南亚如缅甸等地的文化遗址保护。
数字化技术是我们另一项重要的保护手段。我们与美国西北大学的数字化小组合作,在数据获取、整理、拼接、颜色校正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针对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技术体系,并将这些成果用于推广敦煌文化。2016年,我们推出了“数字敦煌”项目,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展示30个精美洞窟的数字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敦煌文化。我们及时推出了数字敦煌的网上开放素材库,最精美的图片都放在这些素材库,可以免费下载。我们这次带来了数字藏经洞以及电脑游戏的互动形式。我们希望通过营造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使大家更加生动的体验。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游客管理,这个小众模块。
通过3d投射,观众立时如置身于敦煌莫高窟洞穴内部,体验感极强
每年吸引着太多的中外游客来到莫高窟参观旅游,早在20年前,我们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也与跟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一起研究了莫高窟遗址的游客承载量,我们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为提高莫高窟的旅游量,我们用数字资源建立一个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放两部影片,一部是沉浸式展示敦煌壁画的影片,另有一部介绍敦煌历史背景的影片。游客先看影片,对敦煌的概貌有全面了解。之后去参观洞窟,一方面体验感增加了,一方面在洞窟滞留的时间减少了,线上预约数字展示加实体洞窟参观的模式,由此也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作为最佳案例。
敦煌研究院致力于利用数字技术再现敦煌洞窟文化,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为此,研究院与Doma Academy合作开发了一场沉浸式增强现实展览,以敦煌第285号洞窟中著名的天文图案为核心。展览运用了三维建模、渲染、游戏引擎和照明算法等技术,让观众尽可能真实地感受洞窟艺术的魅力。一组视听装置生动呈现了洞窟285中的天文图案和故事,而Taylor Radio的作品则借助机器学习技术,为壁画中的舞蹈人形赋予了生命,结合全息投影和模拟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制作的莫高窟舞蹈人形影像,模拟效果接近真实而引起观众瞩目
作为首批观众,我们有幸观赏了这次“数字敦煌”的精美装置艺术和充满真实感的“影洞”艺术。在黑暗中,佛像慢慢呈现于眼前,如铜镜闪耀又仿佛消逝于岩石之间,其宝相庄严,展现出敦煌千佛洞的宏大气魄和幽暗洞穴的宁静玄妙,令人瞬间心生敬畏。在浓烈的西域风情音乐陪伴下,我们仿佛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莫高窟的力量,几乎产生了冥想之意。观众们无不沉默,陶醉在敦煌独特的艺术之美。
此外,“数字藏经洞”项目通过一款提供英语和法语版本的在线游戏,让玩家能够探索洞窟17,那里收藏着成千上万的古代文献和艺术品。这些项目展示了历史保护与现代创新的融合,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敦煌文化与精神遗产体验。Doma Academy还带来了哈佛艺术博物馆的高分辨率壁画印刷品,并运用尖端的三维扫描技术,细致地捕捉了洞窟壁画的每一处细节。展览还包含一系列美丽的视频,探讨敦煌壁画的不同主题。展览将于9月4日至8日,每天下午2点至6点在Camera左侧的圆形建筑内展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沉浸于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中,所有活动均对公众开放,期待大家的参与。
敦煌的音乐会
敦煌音乐会展开一段迷人的音乐丝绸之路,探索敦煌艺术和文化中的丰富传统。通过结合古代旋律、现代作曲和互动数字艺术,演出将重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遗产,带我们回到那个传奇时代。
敦煌音乐会上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音乐家。翁慧教授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副教授,精通中国传统音乐,曾获中国金钟奖,是本场音乐会的首席音乐家。乌德琴演奏家阿尔米安·毛在亚美尼亚、希腊和中东活跃超过35年,擅长乌德琴和单簧管,并在塔夫茨大学教授相关课程。大提琴家艾伦曾与马友友等著名艺术家合作,创立了Urac合奏团,现正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疗法。安伯是“敦煌杯”国际琵琶大赛银奖获得者,曾在国家大剧院等场馆演出。土耳其歌手和电子艺术家马欣现任教于伯克利音乐学院,曾为土耳其国家电台独唱歌手。马修·戴维森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电子制作与设计系副教授,音效设计师和乐器顾问。法比奥·皮拉佐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打击乐手,活跃于意大利民俗乐团。
我们将进入下一章音乐篇章‘绿洲’,绿洲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这一篇章的音乐将唤起商人、朝圣者和旅客在丝绸之路上所经历的情感和经历。”
现场观众对莫高窟美丽的佛像及灵动的音乐极有兴趣
这场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敦煌音乐会,在大提琴、乌德琴、琵琶、古筝等中西乐器的巧妙融合下缓缓展开。舞台上的幕布不断呈现可视化图案,旋转出如云蒸霞蔚、如烈火奔腾,如菩萨飞天。音乐时而低沉呜咽,时而琴声高亢,伴随歌声吟咏,仿佛古丝绸之路上的宝石流光溢彩,黄沙弥漫,中亚粟特的撒马尔罕商队再次缓缓行进,携来了呼罗珊和白沙瓦的货物、宗教、文化与科技,最终抵达龟兹、于阗、高昌、楼兰、敦煌等传奇之地,经过嘉峪关、玉门关,与中华文明交融辉映,展现出汉唐盛世的开放与豪迈气派。
敦煌报告会
敦煌艺术展现场投影,莫高窟外景
九月三日下午2:00至8:00PM.敦煌文化报告会暨敦煌音乐会在哈佛 CAMLab艺术中心举行,由于敦煌及莫高窟文化的千年璀璨,丝绸之路的传奇,吸引了波士顿广大观众的注意,人们纷至沓来欣赏由敦煌研究院与CAMLab合作的敦煌佛教石窟投像艺术,与装置艺术。中国千年的敦煌莫高窟佛像,竟由现代数字影像及机器学习技术,自戈壁荒漠投影至新英格兰古典文化精华荟萃之地,哈佛中心。全场满是艺术界年轻学生,以及关心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波士顿观众,他们济济一堂饱览现代影像艺术,以及敦煌精美的复刻图片,使得敦煌展成为2024年九月波士顿的中西交流盛事。
哈佛CAMLab主理人,研究佛教石窟文化多年的汪悦进教授向全会场听众对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意义,艺术价值做了极其深情的回顾,并且介绍了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明。
汪教授以一段好莱坞电影片段“印第安那琼斯”开头,介绍了哈佛“印度安那琼斯”式人物与敦煌的渊源,汪教授说“我的前辈丹尼尔·沃纳曾是哈佛的一位教授。1924年,沃纳带领一批哈佛学生来到中国的敦煌。敦煌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分岔点,连接着南北两条路线。这里有492个洞窟,洞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艺术画廊之一。沃纳进入了许多洞窟,其中包括第328号洞窟。敦煌是一个伟大璀璨的洞窟,雕塑与壁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如果你查看当时的照片,会发现其中一些艺术品缺失(被盗),部分现在就陈列在我们的博物馆里。这是1924年的事情了。
我要明确表示,我无意为丹尼尔·沃纳的行为开脱。他的行为显然是不当的。这位争议人物却是最早在美国教授亚洲艺术的教授之一。因此哈佛大学亦是研究亚洲艺术的重镇之一,哈佛在亚洲佛教艺术的教学实力雄厚,事实上是整个西方世界中少数能够深入教授敦煌艺术之地。这个传统一直在延续,(八九十年代)我和学生们一起在敦煌洞窟里上课,其中有些学生现在已经成为教授了。
会场中精彩绝伦的敦煌佛教壁画复制品展出,引发观众瞩目
洞窟的意义非常深远。它是人类精神和艺术最早萌芽之处,是人类意识发源之地,公元500年左右的佛教故事”佛驯恶龙“能说明一二,恶龙(无明、贪嗔痴等种种)盘踞在娑竭罗(Sakya)”的洞窟作恶,释迦摩尼佛以无量的慈悲心和智慧降伏了恶龙。恶龙甚至希望他留下来,于是佛陀化为洞中的佛像。后来当法显和尚和玄奘大师等高僧来到洞窟,但玄奘却没有在墙壁上看到任何东西,因此他认为这是自己前世造了恶业,只能继续修行。因此,如果你在洞窟里没有看到什么,那是因为你的善业还不足;如果你能看到,那便是福报。无论如何,你会发现这些描述神秘体验的文本,实际上也是一种冥想的引导,因为这些文本可以用来指引人们如何冥想。洞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冥想的空间,让人专注自我内省。洞窟的黑暗使人更加专注,从而在黑暗中看到更多内在世界。
为何选择敦煌的洞窟?大多数研究人员可能都会专注于那些藏经洞中发现的珍贵手稿。
敦煌最吸引人的是它那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它的壁画和雕塑。让我用一幅画做例子。它大约创作于公元500年,描述了菩萨舍身饲虎的佛家故事,年轻的菩萨怜悯饥饿的老虎及其幼崽,从悬崖上跃下肉身饲虎。老虎因过于虚弱而无力进食,菩萨于是回到悬崖顶,用竹子刺破自己的喉咙,让血液流出,然后再次跃下,终于让老虎吃饱,而幼虎得以存活。其母痛悼儿子,即使伤心欲绝亦感受到佛家之伟力,在洞窟的壁画中得到体现。从艺术角度来看,这幅作品堪称奇迹。可看到菩萨身体的两个姿态,一个是他跳跃时伸展的姿势,另一个是他跳下岩的动态,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矩形,优雅动人。而菩萨身体的刚直与老虎身体的优美曲线相映成趣,使得这一悲壮的场景得到了艺术升华,传达深刻的情感。
汪悦进教授讲解之敦煌菩萨舍身饲虎图
这壁画确实引发了一些深刻问题。洞窟是由俗世为已故的家庭成员赞助的,在祭奠的家人——比如去世的儿子——的神龛中,为什么会看到一个人被老虎吞噬的画面?在现代神经科学发展突破的今日,佛教的冥想方式仍然便于让人理解和设想‘在头脑空间里’如何体验。随着再比如脑成像和脑活动读取等技术成熟, 尝试将大脑活动的图像投射。事实上,90年代的一项技术创新,‘Cave’视觉环境(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已导致我们现在希望通过数字技术创造虚拟体验,让你能够进入大脑的内部空间,去想象心智活动和行为模式背后的机制。
今夏,我们与‘Canna’项目的主管陈震,以及一些团队成员和学生在敦煌,开始探讨我们可能与敦煌研究院开展的合作项目。我们希望这将使敦煌文化周成为哈佛校园的常设项目,我们将与中国敦煌研究院更进一步合作。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苏博明院长和他的团队,与我们Canna团队共同努力,使这次活动得以成功举办。至少有三位中国敦煌研究院院长曾在这个讲堂发表过演讲,如段文杰院长,王旭东院长。我们和敦煌研究院长期合作。今天苏博明院长能够来到这里演讲。苏院长是现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则向会场对敦煌的历史价值,莫高窟的管理方法,国际合作做了极其详尽专业的报告。
首先,我想谈一谈敦煌研究院的职责。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宝库。我们就是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位于中国西北、建造历史悠久、艺术价值独特的石窟遗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在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同行的在数字化工作方面。特别是在美国,我们与洛杉矶盖蒂中心,梅隆基金会合作,并得到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协助,在美国还有敦煌基金会的支持。
敦煌莫高窟始建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结束,现存735个洞窟,其中壁画492个,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彩塑有2400多尊。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遗址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它符合世界遗产的所有六条标准,此类遗址在全球仅有两处,另一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甘肃省政府将其他重要的石窟遗址,如麦积山石窟和北石窟寺,也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我们的管理范围从甘肃的最西部一直延伸到最东部,总长度达1500公里。
莫高窟是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瑰宝。从建筑角度来看,莫高窟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洞窟形式,如佛堂窟、禅窟、大象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和涅槃窟等。莫高窟的洞窟虽然起初规模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窟逐渐扩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莫高窟拥有45000平方米的壁画,从北凉时期到元代,记录了中国美术1000年的发展历程,壁画风格多样,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资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内容,亦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如建筑、服饰、动物、农作物等。过去一个多世纪中,专家学者对莫高窟进行详尽1勘察和研究,尤其在彩塑方面,北魏、盛唐等时期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泥塑和彩塑的经典之作,其中45窟的彩塑更是被认为是亚洲艺术的巅峰之作。
敦煌研究院苏院长向大家讲述敦煌莫高窟珍贵的艺术文化价值
另外,敦煌石窟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发现——20世纪初,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编号为16窟的旁边发现了藏经洞,其中保存了七万多卷珍贵的古代文献,这些文献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自那时起,“敦煌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国际学科逐渐成型。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文物现在分别存放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如英国、法国等地。我们正在建设“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方式将散落世界的敦煌文物重新连接起来。
这些文物的价值非常高,除了不同宗教和民族的文献记录,此外,还有关于数学、天文学、中国的经史子集,以及中国最早的印刷品等文献,这些文献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这些文献和壁画反映了多元文化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交流与融合。举一个例子,最下角的一幅图是全天星图,记录了1300多颗星星。这幅星象图绘制于唐代,比欧洲类似的星图早了几百年。
敦煌的保护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批专家来到莫高窟时,莫高窟面临着大量破损的问题,如壁画裂缝、坍塌、风沙侵蚀、雨水渗漏等。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在20多年前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共同制定了《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这是中国国内较早按照国际文物保护理念和标准制定的保护规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非常专业的保护研究所,拥有门类齐全、仪器设备先进的研究设施。
多年来,我们与国内外各大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壁画和彩塑的保护和修复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对壁画问题的理解,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了长达30年,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我们运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修复了洞窟的本体。除了莫高窟,我们还负责管理榆林窟、西千佛洞、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等六处石窟遗址,总共开展了100多项文化文物的修复项目,大大改善了整体保护状况。
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国内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在长期的保护工作中,针对壁画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分类,研发出了针对性强的修复方法和保护技术。我们在环境治理、岩体加固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每年春季风沙侵蚀洞窟、雨水渗漏等问题,我们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防护和修复,使洞窟在自然环境下得以长期保存。
在长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壁画科学保护体系和标准操作流程,并发展出了预防性保护体系。通过现代技术和物联网,我们建立了监测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的传感器系统,确保石窟文物在安全的环境条件下保存。这些
数字化技术是我们另一项重要的保护手段。我们与美国西北大学的数字化小组合作,在数据获取、整理、拼接、颜色校正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针对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技术体系,并将这些成果用于推广敦煌文化。2016年,我们推出了“数字敦煌”项目,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展示30个精美洞窟的数字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敦煌文化。我们及时推出了数字敦煌的网上开放素材库,最精美的图片都放在这些素材库,可以免费下载。我们这次带来了数字藏经洞以及电脑游戏的互动形式。我们希望通过营造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使大家更加生动的体验。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游客管理,这个小众模块。
通过3d投射,观众立时如置身于敦煌莫高窟洞穴内部,体验感极强
每年吸引着太多的中外游客来到莫高窟参观旅游,早在20年前,我们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也与跟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一起研究了莫高窟遗址的游客承载量,我们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为提高莫高窟的旅游量,我们用数字资源建立一个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放两部影片,一部是沉浸式展示敦煌壁画的影片,另有一部介绍敦煌历史背景的影片。游客先看影片,对敦煌的概貌有全面了解。之后去参观洞窟,一方面体验感增加了,一方面在洞窟滞留的时间减少了,线上预约数字展示加实体洞窟参观的模式,由此也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作为最佳案例。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