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呂澂
2010/09/16 21:46:24瀏覽500|回應1|推薦0

近來又讀起呂澂先生的作品。

自己對先生的識見眼光與背後的深厚學養,依然極其讚賞!看似平凡道來,卻句句扣在關鍵,內容千錘百鍊,功力非常。

「行文樸實簡練,文字已入妙境,雖一生驚濤駭浪,經歷不可謂不豐富,然其為人毫不世故,為文更無江湖氣,從不東引一句、西抄一句,以炫耀自己博學。無論長篇短簡,落筆古彩斑斕,非老於文字者,難得其趣。」可惜,先生很少寫文章,個性淡泊不以著書立說為念,而環境的因素、動盪的時局,更有「雪上加霜」之效。

先生「嚴於律己,不計較名利得失,不因生活困苦而捨棄對佛學的研究,始終布衣素食,身居陋室,不改其志。」對此,自述一生的寫照是:「平淡無奇。」

呂澂,原名呂渭,後改名澂,字秋逸,又字秋一。

一八九六年一月十日生於江蘇丹陽,一九八九年七月八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先生從鎮江中學畢業後,考入常州高等實業學校農科,一年後轉入民國大學經濟系學習。兄長「呂鳳子」常到金陵刻經處聽楊仁山講經,歸來即為先生複述。從此,先生對佛法產生了興趣,並因購買經書結識了歐陽竟無,經常向其請教佛法,彼此書信往來不斷。

一九一四年,民國大學停辦,正值歐陽先生在金陵刻經處設立佛學研究部,呂先生便進入研究部,成為第一批學員。一年後,東往日本,進入美術學院專習美術。次年歸國,被劉海粟先生聘任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敎務長,年僅二十一歲。

任職的二年時間,結合敎學,編撰了多種美術專著:《美學概論》、《美學淺說》、《現代美學思潮》、《西洋美術史》、《色彩學綱要》等。相比弘一大師出家前在音樂、繪畫、戲劇方面的作為,呂澂先生這方面的貢獻倒顯得不為人知。

一九一八年,應歐陽先生的邀請,到金陵刻經處研究部工作,協助籌建支那內學院。從此,悉廢舊學,專心佛學研究。

文革後,先生的部分著述由他的學生加以整理出版。其中,較早有談壯飛整理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在臺灣,此二書被改名為《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與《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與張春波整理的《因明入正理論講解》。

這都是從呂澂先生課堂使用的講義,與學生抄錄的筆記中,整理成。

呂澂先生在佛典整理方面的貢獻,是費時十餘年校勘編印了《藏要》,共收書七十多種。先生透過自學通曉梵、巴、藏、英、日等文字,校勘除以漢文最好的版本爲底本,還參考現存的梵、巴、藏,以及漢文異譯本等內容。現今,藏要本之精審,仍為學界所推重。

校勘過程,呂澂先生還發現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第八十五卷至九十八卷,是《雜阿含經》的本母。這連玄奘本人也未曾知曉,要義幽沉,綿亙千二百七十六年纔被先生發現,寫成〈雜阿含經刊定記〉。

這一發現給研究瑜伽系的淵源和三乘的關係提供了有力的根據,亦讓釐清《雜阿含經》原本的編排品目方式,有線索可尋,在佛學史上的價值是極其重大的。

藍吉富先生曾就呂澂先生的風格、際遇,與對後世的實際影響說:「整個現代中國的大環境,似乎並不需要呂澂這樣傑出的學者......最令人感到悵然的,不只是整個社會對他的冷漠,也不只是其學術思想的後繼無人,而是他所竭力去廓清掃除他所認為的佛學上的『重重障蔽』與『錯誤思想』,迄今仍然百花齊放,盛行一時。」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151151&aid=4416572

 回應文章

流浪惆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不過
2010/09/22 12:32
現在看回來,這篇也挺好的不是?
我開始打算來個打印呂澂之旅,這樣好擺脫文藝青年。
‧(ch151151) 於 2010-10-05 21:33 回覆:
這樣就成了跨足佛教領域的文藝青年──還是文藝青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