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02 09:52:54瀏覽450|回應0|推薦15 | |
圖為苳的新油畫作品-胖石虎 上週某天喉嚨有點痛,去公司附近的耳鼻喉科看診。 排在我前面是一個阿嬤帶著孫子,目測孫子應該2歲多吧! 講話還不是很清楚,臭齡呆的階段。 我掛完號,坐在診間等待,整個診間都是阿嬤的聲音。 小男生說他好熱! 「熱我有什麼辦法?」阿嬤邊唸邊找有什麼可以煽風的東西,最後尋獲一旁櫃子的廣告DM。 她幫小男孩搧風,嘴巴繼續唸著。 「熱你幹麻穿尿布!你媽媽也在奇怪,出來不給你穿內褲,穿尿布幹麻?」 搧了一段時間,又想到了什麼。 「你昨天晚上有沒有發燒?燒到幾度?你媽也沒跟我說。」 「昨天叫你來看醫生你不要,你媽也不帶你來,真的很奇怪!」 她不停碎唸了五分鐘,我覺得無比漫長的五分鐘之後, 終於叫號到他們,診間重回安靜。 雖然小男孩看診時,哭鬧不停的聲音,也很難忽略, 但至少比阿嬤不斷抱怨的碎唸,要好一些。 在還沒有接觸心理學時,我應該只會覺得, 這個阿嬤,跟台灣許多老一輩的阿嬤一樣, 就是愛做又愛唸的那種阿嬤。 但我現在會多想一些, 關於這個阿嬤的成長經驗, 還有她過去可能受過的傷。 從醫生問診時的背景聽起來,這應該是三代同堂的一個家庭。 因此我想更多的是,對於這個小男孩, 當他這麼小,就長期夾在媽媽與阿嬤中間, 尤其當阿嬤會在他面前唸自己的媽媽, 這種情結,會如何影響他的未來。 最健康的家庭關係,就是家庭分化要做好, 手足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等等, 每一個都是完整獨立的次系統。 各自解決各自的問題,不要拉其它系統的人進到這個系統, 因為當某一個次系統超越界限,侵犯到另一個次系統時,就會造成問題。
這個概念聽起來很複雜,簡單舉個例子,就很好理解。 這是傳統台灣家庭,很常看見這種劇情: 夫妻吵架,其中一方跑去跟子女講另一方的不是, 說是抱怨也好,或是想找個第三人主持公道也罷。 但其實這對孩子來說,是最不好的方式。 接收太多,會讓子女默默成為其中一方的情緒配偶。 回到我前面所說的那位阿嬤,她對孫子媽媽的任何意見跟想法, 都應該直接跟孫子媽媽解決,而不是把問題丟給孫子。 或許我們也看得出來,她可能純粹是想碎唸跟抱怨, 但孫子無意之間就成為她情緒的垃圾桶。 這個家庭關係,長久下去, 必定就會出現問題。 曾經的我不清楚界限這件事, 被牽扯進到別人的系統裡,出了聲, 不但事情沒有更好,還惹得自己裡外不是人。 除了親情,在朋友方面也一樣。 大家應該有過,當你朋友感情上受到欺負, 你義氣相挺,陪著他哭、跟著他罵, 結果最後他們又重修舊好,剩你一人傻眼又尷尬的繼續跟他們做朋友的經驗吧? 因為有過多次經驗, 現在的我學會遇到很多事情,先緩緩, 尤其跨越系統時,應該要把問題回歸到原本的當事人身上。 這也是我近幾年,從心理學上學到的一點收穫。 如果喜歡我,請追蹤我的臉書粉絲團按讚搶先看,謝謝您 粉絲團連結:鍾小殷幸福玩樂趣 www.facebook.com/cetustar 自架站連結:鍾小殷幸福玩樂趣 https://cetustar.com/ tiktok連結: 鍾小殷幸福玩樂趣 https://www.tiktok.com/@cetus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