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4 13:50:30瀏覽6586|回應1|推薦20 | |
臭肉塭(魚部) 繁衍大宗棲海疆 細身膚上白銀光 莫將臭肉稱余類 料理多方君試嘗 臭肉塭(魚部),澎湖最知名魚種之一。 其為表層洄游性魚類,漁汛期每年4-10月,水溫二十度C最佳。成魚體長約15公分,夜間具趨光性。 臭肉塭(魚部),肉質多水,易腐敗發臭,乃得其名,澎區民眾,蓋生鮮煮食。若夫漁產豐饒,則多傷漁,賤價出售。或製魚脯、罐頭,賣錢亦可保鮮,不然煮熟曬乾、或不待炊煮即剖肚張開曬乾,可以燻烤,佐以蔥蒜醬油炒之,亦是另類食法,別有風味也。 臭肉塭(魚部),近海火繒最重要漁獲之一。農漁局統計,民國91年全國臭肉塭(魚部)產量1533公噸,澎湖1506公噸,佔90%。其高度不飽和脂肪酸,每100公克魚油,含10公克EPA及25公克DHA,有促進血液循環、抑制血栓作用,及防止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並可促進腦細胞發育、提高視網膜功能。雖營養高而經濟價值不高,於是,縣府與澎湖水產職業學校合作,由該校水產食品科加工研究,以調味日式佃煮法及調味傳統煮法,進行酥骨處理,消除臭肉魚之多骨細刺,及其腥味;更殺菌,軟袋真空包裝,將之轉型為觀光、休閒食品,帶動漁民商機、願景,有厚望焉!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