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3 | |
關於好人好事的報導 |
心情隨筆|雜記 2019/06/09 15:50:23 |
近些年, 各級學校很盛行將學校裡特殊的人事物抬上媒體, 在這樣一個重視門面、推銷的時代裡, 這樣的事其實也不足為奇; 只是要不要相信報導都是真實的, 我倒也持保留態度, 因為有些宣傳內容太過浮誇, 甚至到了把某些校長神化的狀況, 這種造神運動也是因社會氛圍而起, 也不必責怪某些有心人, 倒是家長們如果在看完這些報導後而決定讓孩子進入這些學校前, 還是建議貨比三家。 但有一種報導是關於學校裡學生的優異或特殊表現。在每次大考後, 教育局就會要學校填資料以供媒體報導, 對於值得被肯定的學生, 若能藉由這些報導而起肯定本人也鼓勵他人的效果, 在這個揚惡多於揚善的年代中, 真的是美事一件; 然而, 這些報導在許多年後是否同樣感動人心, 或是可能反而對當事人會變成困擾? 例如, 報導一個學生因父入獄、母親離家, 而由奶奶辛苦養大, 最後考上第一志願, 報導中甚至把學生的姓名、畢業學校都描述得十分清楚, 只是這樣的新聞並不誇張, 也可能是事實, 在這個學生成人後, 是否願意別人記得他有一個這樣的家庭背景? 身心障礙學生也經常成為報導內容。想像10年前的一個報導, 一個特教生雖然基測考不好, 透過加分進了某後段高中, 然後在高中努力3年, 成績表現亮麗, 報導中還描述這個學生因為障礙的關係, 會有某些特殊狀況, 例如人際關係不好、例如多疑、例如無法專注; 但終究故事有個很美妙的ENDING, 因為這學生很努力而上了頂尖大學; 這樣的報導在當時可以突顯這孩子的努力、學校教育的成功; 但當10年後, 在職場競爭中, 有人GOOGLE了這個名字, 發現了這名學生是個特教生, 持正向態度者仍會看到他的努力, 但也有人拿這個障礙來解讀他現在的狀況, 不帶友善態度的解讀; 我相信10年前的報導是美事一件, 但在科技讓保有隱私變得更困難的這個年代裡, 這樣的報導可能變成武器。 過去, 大家會說, 一舉一動”要留給人打聽”, 那也要有打聽的管道才做得到; 現在不一樣了, 我覺得學校在處理這些特殊人事物的報導時, 應該要更慎重, 一方面應該更真實呈現, 以免被打臉; 一方面應該確定這些報導不會為被報導者留下負面的影響, 尤其是關於學生的報導, 我們無法預知這些學生在長大成人後, 別人如何解讀他們的故事?
|
最新創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