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04 15:37:44瀏覽730|回應0|推薦16 | |
前輩: 收信愉快。茲因校務忙碌,疏於問候,祈諒。 非常高興您榮獲2013年第十七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做為將台灣大河小說推向新境地的東方白來說,獲獎確是實至名歸。此次贈獎典禮以及配合舉行的東方白文學學術研討會,由錢鴻鈞老弟擔任執行長,相信以其任事之勤,一定可以辦得圓滿成功。 雖然您表示欣然接受牛津獎,但透過真美回覆「因礙於近年身心皆欠安,無法遠行」,特指定我代為接受此項獎賞。代表您接受大獎,這是我的榮幸,當然義不容辭。不過,大家都深深期盼,您能夠親自返台接受這份崇高的榮譽,順道見見老朋友們。如果您能夠排除萬難回到台灣,那麼您所承諾的那一碗牛肉麵,我就可以如願嚐到了啊! 關於東方白文學學術研討會,訂於 又,隨函奉上歷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名單暨獎詞乙份,敬請留參。循例,得獎人都會準備一份「得獎感言」,這您應該可以寫寫看吧?當您順利返台,可親自致謝詞;若不克出席盛會,再由我代為宣讀。好嗎? 由於您的獲獎,2013年台灣文學的天空變得閃閃發光,十分耀眼呢!相信廣大的東方白迷,一定替您感到高興。 祝 平安 歐宗智 敬上 2013.6.4
【附錄】
真理大學台灣文學家牛津獎(1997.11.1-) 第1屆(1997年):巫永福(1913-2008) (獎詞:從殖民的夢魘到戰後的荊棘 ,您始終堅持文學的創作及參與,深刻探索人性的幽微與光芒,喚醒那些被支配被污辱的靈魂。) ◎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7設立台灣文學系 第2屆(1998年):葉石濤(1925-2008) (獎詞:在臺灣文學最昏暗的時刻,用鄉土點亮一盞燈,在臺灣文學最迷惑的時刻,用臺灣意識闢出一條路,用一生,為臺灣文學立座標) 第3屆(1999年):鍾肇政(1925-) (獎詞:首開戰後台灣文學史頁,是大河小說創作的先行者,也是培育台灣文學精英的導師,更致力於改造社會,投入民主運動,著作等身,體大思精,允為台灣之文豪) ◎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升格改名私立真理大學 第4屆(2000年):王昶雄(1915-2000) (獎詞:在皇民化的奔流中,您昂然的迎風屹立在現代化的渡口上,您是不舍晝夜的淡水河漣漪,多少的驛站風情,只要打開心內的門窗,都匯入Formosa共同的記憶) 第5屆(2001年):林亨泰(1924-) (獎詞:林亨泰 先生的作品,為了成形,在形式層次上,必須足夠意象化與結構化;為了耐讀,在涵義層次上,必須充分深層化與多義化。他的哲學思考,已成為台灣詩林之典範。) 第6屆(2002年):陳千武(1922-2012) (獎詞:陳千武一生孜孜不倦於文學,橫跨詩、小說、隨筆、兒童文學、評論、文學翻譯等創作領域。他書寫的的作品題材寬廣,內涵深刻,不只表現了歷史時代中的大主題,也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他對文學的國際交流也不餘遺力,貢獻極大。不愧是最優秀的台灣本土文學家。) 第7屆(2003年):詹冰(1921-2004) (獎詞: 第8屆(2004年):錦連(1928-2013) (獎詞:錦 第9屆(2005年):廖清秀(1927-) (獎詞:戰後第一代以中文寫作的台灣作家先鋒,五十年來創作從未間斷。以熱誠的心,冷靜的眼,關照台灣歷史與社會。文章風格嚴謹而深趣,寓諷刺於幽默;堅毅、刻苦、樂觀、進取,是您的人生哲學,亦是您的文學主題。) 第10屆(2006年):黃靈芝(1928-) (獎詞:在死神的追隨下,像蟹般地……於是,您的固執,創作了精湛的日文小說,您的堅持,創導了臺灣俳句,孤高奧妙,幽默諷刺,玄機。您,戰勝了自己,因為你是「異端者」,一朵,台灣文壇的奇葩) 第11屆(2007年):黃娟(1934-) (獎詞:理和的雨,震撼了您,於是,如蓓蕾般地,打開了您的文學首頁,灰燼、曇花、枷鎖,楊梅三部曲,人性的光明面,輝耀在您的筆尖,弱勢的代言者,傳統女性的發言人,為您歡呼一聲:讚!) 第12屆(2008年):杜潘芳格(1927-) (獎詞:十字架裡的母親,血的震撼,喚醒了您,詩中的解脫,極度的凝聚,神秘的芙蓉花,幽幽的相思樹,喚起靈魂的故鄉,大翻身的女鯨,母語的覺醒。於是,您的春天永遠--遍地開花) 第13屆(2009年):鄭清文(1932-) (獎詞:靜默而微笑的紳士,語言如冰山下的沉寂,巨大的騷動後 心中的大火,燃燒,靜靜地把脈,冷冷地握劍,溫文的現代英雄凝視三腳馬的殘缺與無奈,秋風秋雨,淋不溼您的傑作) 第14屆(2010年):李喬(1934-) (獎詞:在大愛與大恨中翻騰,走出蕃仔林 跨越人性的隘口,寒夜漫長從不曾迷惑,文學是恆定的北極星,數百萬文字如雨降落,在台灣的土地匯成巨流,哲理思辨曲折彎繞,死亡苦難穿越而過,您的智慧是海,廣闊,且是最終的救贖) 第15屆(2011年):李魁賢(1937-) (獎詞:在世界地圖的長卷以詩守候,島嶼黃昏的意象以詩祈禱,水晶的形成以詩見證,赤裸的薔薇永久的版圖,與時間獨處在淡水的庭院,在南港詩抄的日夜以詩栽植缪斯的枇杷樹,以詩越境伊斯坦堡、德意志、印度、羅馬尼亞、烏蘭巴托,以詩鐫刻台灣心聲) 第16屆(2012年):趙天儀(1935-) (作品特色:文學創作近60 年,不但是詩的創作者也是文學評論家和兒童文學家。在學術上研究哲學與美學為主,後更跨足臺灣文學與兒童文學的研究,他的評論亦圍繞著現代詩與美學,而開展更寬廣的整體世界。) 第17屆(2013年):東方白(1938-)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