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印度之旅》的殖民與被殖民
2011/06/14 09:59:06瀏覽4973|回應0|推薦16

﹝改編電影﹞

英國小說家E.M.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是典型自由主義者,長篇小說《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堪稱反映其一貫思想之代表作。

出身劍橋的佛斯特,對英國統治印度的「帝國主義」深感不滿。一九二二年,他再訪印度,對英國之殖民與印度之被殖民,有了更深入的觀察和感受,隨即在一九二四年完成以英國殖民印度為情境的傑作《印度之旅》小說透過人物的塑造與情節的推展,呈現出殖民∕被殖民、西方∕東方、基督教∕回教、回教∕印度教、文明∕野蠻、高貴∕卑微……等之二元對立,充滿多元的象徵意涵,其中又以殖民與被殖民的二元對立最為鮮明。

《印度之旅》的小說場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強德拉波城,年輕的印度人醫生何吉茲帶市長母親摩爾夫人以及市長未來的妻子何德蕾小姐看真正的印度,詎料陰錯陽差,遭何德蕾控告非禮,引起軒然大波,造成種族間的緊張。幸因何德蕾良心發現,承認誣告,才使何吉茲得以釋放。

《印度之旅》眾多人物之互動,可以看出英國人的「高高在上」和對印度人的輕蔑,以及印度人在殖民統治之不得不低頭和內心的不滿。《印度之旅》殖民與被殖民的二元對立之外,較特別的是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摩爾夫人和費爾亭校長。

摩爾夫人是市長羅尼的母親,對種族沒有成見,擁有一顆開放的心,願意真誠和印度人接觸、溝通,跟一般旅印英人的保守、驕傲、頑固、優越、自以為高人一等形成對比。她告訴兒子羅尼,應善待印人,「因為印度是地球的一部分。而上帝把我們放在地球上,是為了彼此友善。上帝……是……愛。」又說「上帝把我們放在地球上,是要我們愛鄰居以及表明這種愛,而祂是無所不在的,甚至也在印度,看看我們做到什麼程度」。當何德蕾控告何吉茲非禮,摩爾夫人未跟其他英國人一樣盲目地隨之起舞,她相信自己的判斷,不願做出不利於何吉茲醫生的證詞。再者是政府大學費爾亭校長,四十歲,未婚,也是少數沒有種族優越感的英國人之一。費爾亭個性坦率,直言無諱,費爾亭親近印度人的態度,受到同胞的鄙視與敵對,在英國人俱樂部中,他是不受歡迎的理想主義者。後來發生非禮事件,為了還何吉茲醫生清白,費爾亭四處奔走營救,更不惜與英國俱樂部正式決裂。這同情印度被殖民處境的費爾亭,無疑是作者佛斯特思想的化身。

由於摩爾夫人和費爾亭校長的人物塑造,使《印度之旅》在殖民與被殖民的對立之外,增添新的視角,也使小說的主題意涵為之向上提升,創造更高的藝術價值。

原本在殖民統治下,似乎是「忍辱偷生」的何吉茲,在遭受誣告事件的屈辱之後,終於在身分認同上徹底覺醒,認清自己畢竟是個「印度人」,他不想再和英國人為伍。當費爾亭再度來到印度,何吉茲不再畏畏縮縮、隱藏自己的想法,他直截了當告訴費爾亭:「印度應該自成一國!不要有任何外國人!印度教,回教和塞克教等信徒以及其他人應該團結一致。」面對激憤的何吉茲,費爾亭深感無奈,問道:「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做朋友?」只是,小說結束之前,同遊山林的何吉茲和費爾亭,雙方坐騎都轉身離開,無法並肩而行,象徵著彼此還不能交心為友,顯示佛斯特對於因殖民而扭曲的國家關係之下,民族間平等對待交往之悲觀。直到次世界大戰結束,一九四七年八月印巴獨立,這才為解開種族心結提供了可能性吧!

畢竟,種族不應依膚色、語言、文化等來斷定優劣。回顧歷史,近代臺灣有著被日本殖民半世紀的痛苦經驗,對於《印度之旅》所呈現之殖民與被殖民的二元對立,必然心有戚戚焉。當然,到了二十一世紀,臺灣面對越來越多的外籍勞工,所抱持的態度是否也如同《印度之旅》的殖民者?值得我們深加反思。※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pou&aid=532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