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雲中誰寄錦書來──談作家書簡的重要意義
2011/05/03 09:58:42瀏覽690|回應0|推薦14

書簡是應用文,也是常見的文體之一,大則論政、論道、論學、論文,小則日常細故,曲折微情,無不可於書中言之。書信之論說者,姚鼐《古文辭類纂》將之歸為「奏議」及「書說」類。此外,抒情真摯、敘事生動、措詞妥適自然者,每使讀者引發共鳴,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等,皆為傳世之書簡名作,可視為「文學性濃的發聲原音帶」。西洋方面,美國的梭羅、霍桑、郎費羅,法國的莫泊桑、福祿貝爾,英國的拜倫……等,這些文學家,莫不擅於寫信傾訴衷曲,譜奏文學之歌,鋪展出無數美麗的風景。至於流傳下來的書簡集,如《曾文正公家書》之類,國人均耳熟能詳。而近人出版之書簡集,顯然以「情書」占大宗。當然諸如胡適、陳寅恪等知名思想家、學者,或是政治家、科學家、宗教家等,出版文集或全集時,仍常會收錄其與友人之來往書簡,即使缺乏所謂的商品價值,而且只能算是「文學半成品」,不過這每每提供了政治、學術、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豐富而有價值的史料,也足以引起研究者的興趣。

至於書信的寫作特點,係建立於距離的法則上,惟有雙方之間存有距離,當對方缺席或不在場之時,才有寫信的必要。寫信時,心情是沉澱的,思維是重整的,真實的面向是自我與對方的關係。換言之,除了書信作者以外,書信作品至少還有一位與其通信的讀者,不時交換彼此作者讀者的角色,這是書信和其他採第一人稱敘述之日記、自傳、回憶錄等最大的不同之處。胡錦媛謂,在「讀者意識」的作用下,書信作者將對方的心態與閱讀情境都予以考慮,融入彼此所傳達的訊息中,而這個傳達出去的訊息也蘊含在對方的來信中,自對方的信簡反轉回來。這種「折疊反轉」就是「書信溝通理論」的要義,同時也創造了書信延展的空間,使信件得以不斷書寫下去。不過,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新世代以世俗價值為導向的年輕人在該書寫時每每透過話筒,該訴說時卻又往往借用「即刻書寫」、「天涯若比鄰」的電子信件,所謂「雪中誰寄錦書來」、「尺素表寸心」、「家書抵萬金」之寫信行為,已不復得見。平心而論,電子郵件輕率為之,易流於只是「打字」而已。在現今文明衝擊之下,書信的個性、可讀性都大不如從前,乃是不爭的事實。

但一般來說,作家通常愛好寫信,也會收藏對方的片紙隻字,珍惜此種充滿溫熱感情的書寫。作家間來往的信簡,由於文字之美與內容之精采,特別是絕大部分作家一來一往的書簡,自始並無公諸於世的想法,是以無「樹敵惹怨」的顧慮,於是可能在完全不設防的情況下,比較沒有壓力,不論是對人對事或對文學,都可以更自由、更率直地抒發己見,吐露平時不為人知的心聲;正因為毫不造作,當然更值得一看了。只可惜這些寶貴的書信經過漫長歲月之後,往往由於種種因素而散佚不存,如非有心之士廣為蒐羅、整理,後人必難有機會一睹作家們的書簡集,而文學研究者也就面臨資料不足的困境。

臺灣當代作家中,寫信多,回信勤,又能將來往信簡保存完好者,當非文壇大老鍾肇政莫屬。黃玉燕說,單是鍾老回覆文友的信就已超過八百萬字。鍾肇政首開臺灣大河小說先河,除著作等身外,早期還曾聯絡臺灣作家油印《文友通訊》、協助鐵血詩人吳濁流編輯出版《臺灣文藝》雜誌、受邀擔任民眾日報副刊主編、籌劃臺灣作家全集……等,堪稱「臺灣文學的推手」。他工作即使再忙,也會利用空檔寫信或回信,結果留下來一捆捆的書信,所幸又有文學研究者張良澤教授、物理學博士錢鴻鈞和莊紫蓉女士的幫忙整理,重新謄抄,我們才得以一窺鍾肇政相關書簡的真貌。目前問世的鍾肇政相關書簡集,包括與鍾理和通信的《臺灣文學兩鍾書》與張良澤通信的《肝膽相照》及跟東方白通信的《臺灣文學兩地書》,以上三種皆另收入桃園縣文化局出版的《鍾肇政全集》。《鍾肇政全集》之書簡集系列,還包括了鍾肇政與李喬通信的《情深書簡》、與鄭清文、李秋鳳通信的《情真書簡》、與林瑞明、呂昱通信的《情摯書簡》,另外,正在編輯中而尚未印行者有:與江文雙、朱真一、林國隆通信的《情誠書簡》;與葉石濤、黃娟、謝里法通信的《情純書簡》,而鍾肇政與東方白通信的《臺灣文學兩地書》續集,亦有整理出版之議矣。

這些作家信簡都是依日期先後,一來一往編輯成書,猶如流水般的另類臺灣文學史。但最痛惜的是,《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經錢鴻鈞編輯出版,為臺灣文學留下了寶貴的史料,而「有信必回」的鍾肇政,依書信一來一往之常理判斷,鍾肇政寫給比自己大二十五歲的吳老的信,理應也等量齊觀,甚至於超過,估計至少在三百封以上,然如今卻隻紙未留,是以無法相互對照,怎不令人扼腕!

無論如何,由於作家信簡的陸續面世,豐富了臺灣文學的史料,可謂別具意義。在此,我們要再一次向長期以來,投注大量時間精力,整理這些作家信件而樂此不疲的幕後英雄──張良澤教授、錢鴻鈞博士、莊紫蓉女士,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pou&aid=516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