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31 19:57:27瀏覽14750|回應2|推薦22 | |
﹝村上春樹作品﹞ 村上春樹(1949-,むらかみ はるき,Murakami Haruki)被推舉為最具都市感受性、最能掌握時代特色與節奏感、既充滿歐美風又強烈地擁有東洋思想性和生死觀的「和魂洋裝」作家,咸認是日本「80年代文學旗手」,無論是在文壇或是文壇之外的其他領域,都備受討論與關注。臺灣方面,村上春樹的小說、散文也一直深受年輕人歡迎,成為出版社長期熱銷的套書;讀村上春樹作品甚至於成為一種時尚與潮流的指標,他更為此撰寫專文向臺灣讀者表示感謝。 我一向不愛追流行,當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成為話題,頻頻締造暢銷紀錄之際,我依然無動於衷。直到素來欣賞的歌手伍佰和王家衛導演在作品中一再向村上春樹致敬,冷感的我終於忍不住好奇心,找了村上春樹處女作《聽風的歌》和短篇小說集《遇見100%的女孩》來看,對於村上春樹以數字或記號來詮釋現代人莫名感受的寫作風格,以及描述現代都會男女內在的寂寞、孤單、虛無與悲哀,有了初步的認識,但仍僅僅點到為止,並未進一步深入研讀。 直到村上春樹一再入圍諾貝爾文學獎,雖然其作品別具風格,卻因中產階級色彩濃厚,比起其他有時代、性別或種族、社會衝突議題的作家,顯得不夠「政治正確」,小說主題內容又較「輕」、較「弱」,批判性難以望其項背,長期以來,一直在「純文學」與「大眾文學」之間的歸屬問題上備受爭議,於是年年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變成每年10月諾貝爾獎揭曉的熱門話題;村上春樹不堪其擾,特於《身為職業小說家》一書撰寫專文予以回應。其實,村上春樹作品文句簡短清爽,鮮少使用過度困難的漢字,但又「好像看一幅抽象畫一樣,無法一眼看穿他在說什麼」的修辭特色,大受歡迎,更透過出色的外譯,風靡了眾多不同母語的讀者,形成文化氣候,在在證明村上春樹文學之魅力。相較於普遍寂寞的寫作者,村上春樹可以無憾矣。村上春樹大可不必為了得獎而刻意改變,就照自己的方式去寫吧! 經過數次諾貝爾獎關於村上春樹落榜「明年再來」的報導,最近幾年,才陸續把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一本一本看完,由《海邊的卡夫卡》到《刺殺騎士團長》,並未按照其寫作出版順序來閱讀,於是常在後來閱讀的作品中找到先前出現過的小說人物,這種小說人物的延展性,為小說的閱讀過程增添了不少映照的趣味。 古往今來,文學藝術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荒誕、怪異的成分,現代藝術在這方面的表現更為鮮明突出,在小說範疇中,又以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寓言體作品最具代表性,每每想像奇詭,被視為存在主義文學的源頭;他洞察人類存在本質之脆弱性,表現出內心對於未來的恐懼,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變成無意義的虛無,凸顯人生的「荒謬」、「孤絕」、「痛苦」,以及事實與想像無法跨越的距離,對於生命的意義不斷地提出質疑。其作品就像預言,內容莫不意涵如「謎」,卻對後來的作家們影響長遠。村上春樹就毫不掩飾自己對卡夫卡的偏愛與崇仰,索性將第十部長篇小說命名《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作品的確很「卡夫卡」,傾向非現實性、非合理性與非邏輯性,其《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發條鳥年代記》、《海邊的卡夫卡》、《1Q84》、《刺殺騎士團長》……等,莫不充斥種種怪異的人物以及無法理解的事件、情節,小說洋溢超現實色彩,著重主題象徵卻又往往語焉不詳,乃至於晦澀難解,欠缺耐心的讀者往往無法終篇,沒能真正走入村上春樹的文學世界。整體言,村上春樹的文學基調是空虛、徬徨、孤獨、失落與悲哀,充斥捉摸不定的疏離感,其所描寫人類本質的那種孤立之主題,深深打動讀者,引起共鳴,不斷在心中繼續思索,探尋著自我的存在與價值。 儘管村上春樹表現意識上的絕望,無法逃避的空虛,小說人物多麼孤獨與無奈,但他總是賦予悲憫與同情,包容一切的達觀,讓讀者感受到溫暖,為每個受創的靈魂提供精神救贖的出口,從而提升了小說的意涵。當然,充滿現代感的獨特文字風格,創造出一種具有英語調子的日語書寫,讀起來彷彿翻譯文體,是村上春樹作品之所以深深吸引年輕讀者的主因。他在評論時,曾經提到「打字體(Typewriting)」語言,一般說來,意識的集約、集中是普遍「書寫體」語言的本質,而「打字體」語言則為意識的分斷、擴散。村上春樹進一步指出,作家應該在他所寫的語言之下,留下某些東西,也就是空白,以便表達某種普遍性,此即所謂的「打字體」。由此觀之,村上春樹應認為,在逐漸解體成片斷的現代都市生活裏,唯有以「意識的分斷、擴散」為本質的「打字體」語言,才能具體掌握現代的氛圍,村上春樹在寫小說時亦身體力行。尤其村上春樹喜用數字或記號來表現一種狀況或概念,用以具體掌握現代的氣氛,此種修辭方式放諸世界文壇,堪稱一絕。 村上春樹抗拒小說的連續性,不刻意表達什麼主題,只將片段化的都市日常生活,以「心情愉快」及充滿印象派的斷章方式去呈現,如同把一些碎片不經意地任其滾落一地,並不追求統一的小說結構,這日常片段所喚起的氣氛,依然讓人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不過,村上春樹小說敘事結構的缺失,畢竟顯而易見,有些小說人物突然現身,但下場並未交代清楚,留下一個又一個謎團,沒頭沒尾,一切全交給讀者去想像,難免一頭霧水。又,因為村上春樹個人對音樂、戲劇、哲學的偏好,小說中每見插敘諸多相關的議論,難免招來「太過於賣弄」之批評;這樣的敘事方式,有時會讓人感覺突兀,而有時作者欲言又止,最終亦未進一步暗示或指陳其所代表的意義,變成可能只是故弄玄虛罷了,這是村上春樹作品敘事結構普遍受到訾議之處。 綜觀之,村上春樹無疑是日本當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無論褒貶,不管得不得獎,他已在日本文學史乃至於世界文壇,寫下了難得的一頁。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