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6 20:06:03瀏覽164|回應0|推薦7 | |
本文引自網路
欲達心源淨,須知我相空。 形容何虛實,念處本無從。 豁爾靈明現,翛然世界通。 真金開伏藏,赫日出暝曚。 試將心比佛,與佛始終同。 ~~~唐 澄觀 撰 譯述: 海雲繼夢 若想達到心地的究竟清靜,首先必須瞭解我相的空性。 形相不是虛幻或真實所可談及的,心念與思慮也是沒有基礎的。 若能瞭解到這種真實性,心靈的朗照就能頓然顯現,內心與外境就能通達無礙,而無內外之隔; 純金之礦來自潛伏的寶藏,朗照的陽光出自暝曚的黑夜,而真金與伏藏、赫日與暝曚,它們之間無法分隔,是一體的。 這是佛的境界,但若能把心調到這裡,即可了知自始以來,心體即是佛,眾生與佛也始終是無分別的。 =================================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究竟圓滿的真理,是表達由心所展現出來的一切森羅萬象,而心所展現的能力與本質是來自心的清靜,不受意識形態的污染,以及意志的執著,這樣的「無住心體」是自然現前的。雖然它是最原始的,但是相應於一切境界卻是無所不知的,沒有一種狀況能夠超出這個「無住心體」的範圍。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 所謂「無住心體」,它的本質與狀態就是「本來的樣子」,也就是「就是這樣」而已;雖然這個「本來的樣子」看似靜態,卻包含有無邊的「性德」與一切「妙用」。這個「就是這樣」的「無住心體」融匯了一切內在、外在的森羅萬象;它向外廣及無邊,向內深至無盡,而又內外交融一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無法分割任何的局部。這個「無住心體」不屬於「空」,也不屬於「有」,它是永恆的存在;它不屬於物理的「生」、「滅」範疇;它的永恆存在不是任何意識的追求所能夠企及,也不是想要遠離它就可以拋棄的東西。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廉徹。 若不能了知這個「無住心體」的實際狀況,那麼在人生與社會的旅途中,一切疑惑與痛苦將紛至沓來。若能瞭解到「無住心體」的真實本質,則在面對一切境界時,將能洞徹源頭,以至生命充滿光輝、人生充滿朝氣。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雖然「無住心體」的「本來樣子」就是佛,但是這種境界只有證得的人才能如實了知。可是若論「有證得」或「有了知」的立場,那麼智慧的朗照,將因著於「有」而消沈不彰。反之,若以「無智照」或「無覺知」的立場觀知,那麼昏昧的迷惑雲彩,亦將遮蔽「空性」的真實義。 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照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 但不起心作意,不生妄念,生命一如流水,滾滾向前,不刻意駐足,不妄想攀緣,前後之間,了了分明,此時能照的無住心體,才能完整的彰顯出來。那麼萬象與我合一,天地與我交融,並且各自都能維持其「本來的樣子」,而不再被意識的波浪所混淆。如是直達心性的本源,則無有主、客對立的二元化。因此,沒有智慧不智慧,也沒有得不得的區別,更沒有取不取、捨不捨的對立分別,以及對緣與造修的內外分野了。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而影滅。 其次,迷與悟是互相依存的,去一存一是不可的;真與妄也是互相對待成立的,捨一取一無有是處;這恰如白天與晚上之間,無法有明確的界線可以劃分。所以,若想求得真體而去掉妄境,就好像在陽光下要逃避影子的跟隨一樣,將只有徒勞形骸而無功。反之,若能體會到「妄境」就是「真如」,兩者是一種統一的圓融體,那就好像站在陰暗處,影子自然會消失,而不須任何努力就會有的自然狀態。這恰如白天是晚上的開始,晚上是白天的一部份,兩者融為一整體,無可分別與區隔。 若無心忘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圓起。 若能不用意識來分別物我對立的作用,那麼人生中的一切煩惱、挫折、妄想、無奈、恐懼,乃至是非、得失、名利、毀譽之心與種種現象,都將全部捐除;若能瞭解到無住心體的本來樣子,而能隨著生命的洪流~自然前進,不假意志的造作,那麼「美麗新世界」就會自然現起,一切是那麼的完美,有開花、有葉落、有旭日、有夕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無欠無缺,恰到好處。 放曠任其去住,靜鑑見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豈離法界。言止則雙忘智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不可示人,說理非證不了。悟寂無寂,真智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前。 灑脫的生命花朵是隨著生命本來的樣子而任其自在來去的,在這當中~不以意志、理念來左右生命的自在飛舞;而在靜心的覺知觀照中,能知其來去的根源與過程。在字裡行間、在語默之中,都能不失其精微玄妙的本來面貌,何況在動靜之中,那有什麼能夠在這朗照的心境之外? 若論「心靜」,則智照與本體兩相忘懷;若論「心照」,則心體與能觀之智全顯;若論「證得」,這種境界又無法向人說明;若要「說理」,則又非有證之人無法闡明。這種心性本體的作用是全體的,不是部分的、是總體的,不是個體的。所以,不是一般片面的意識推理或語言表達方式所能達到的。 當悟到本寂之體時,則沒有本寂之體可以形容,而真實的智慧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加以表達。若能以真實的智慧與本寂之體無二無別的統一心體,來契入真空與妙有雙融和諧的中道,才能顯現生命的本質,以及正常的人生觀。此時,心中不攀緣、不執著;不是捲藏,也不是逃避;是非、黑白等等的對立性全然消失;主、客對立的二元化心態完全消除;甚至連這種消除的心境也泯滅了。這時,真實的妙智慧、能所一如的妙觀智才能全顯出來。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見,實由般若之功。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終兩體雙絕,證入則繆覺圓明,悟本則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國。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炳然齊致。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志懷虛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鏡像,照而常空矣。 智慧不是由心外來的,心體也是本來就存在而具足的,但是無住心體自己不能見到,必須假智慧的明照才能了知它的存在。這個能照的智慧與無住的心體,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因對立而存在的;能照的智慧與無住的心體,自始至終就不是為了存在而存在。證入此境,則兩者通透無別,絕妙無比;若悟此本源,則因互為交融而一齊現前。若能念念都在覺悟的境界中,則無有一念不是覺悟之心;若於一切處境,都能體會個體與全體交融一體、無二無別的真實境界時,則無有一個塵境不能與佛國的全體,互相交融無礙。此時,真妄、物我的主、客二元對立性,就全部融入那不可思議的圓融一體中。能照之心、覺悟之體與迷惑的眾生,在此時也完全融為一體,一現一切現,完全沒有軒輊之隔。 若是迷惑在二元對立的情境中,那麼對於將隨於外境森羅萬象的遷移,而人人不同;若能悟到這種統一圓融體的境界,那麼外境的現象,人人皆有統一的認知,此時就能融匯宇宙中的一切森羅萬象而一致。 當語言用到極盡處、心慮用到盡頭時,那有什麼果報、因緣可以談論及思慮的?心性的本體本來就是寂靜而無聲息的,對於任何境界沒有任何的呼籲或躁動,哪有什麼相同不相同、這個或那個的區分呢?唯有虛懷若谷、心境朗照而沒有意識型態拖累的人,才能因這種訊息的爆發,在人生的生命洪流裡,引發無邊的妙用。就好像在清澈水中的月亮或花影,雖然是虛幻的,但是朗然可見;無住心體的鏡中像也是一樣,雖然照得清清楚楚,卻永遠是空空的鏡子。 ============================ 後記: 一、若原文(藍字)部分,能懂,就別看翻譯。說實話,此翻譯之人,翻譯的不盡然是好的,尤其黑字部分。 二、翻譯者亦有著相之處。 三、對於紅字的翻譯,我也不覺得翻譯的好。反而原文易懂多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