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書分享】教孩子,可以不生氣!
2011/04/12 09:32:40瀏覽150|回應0|推薦4

為什麼喜歡孩子比孩子還要困難?


  當父母
的人在面對孩子時,也許親情上感覺十分滿足,但生活上卻可能搞到精疲力盡,甚至被沉重的挫折感所折磨。我知道,當孩子不受教,而你頻受打擊時,實在是令人
非常煩惱。面對親子間的衝突,你甚至可能感覺完全束手無策,但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只要改變態度、想法、管教方式,終會撥雲見日。本書後續各個章節將提供各
式有效的教養策略和練習,請用心學習,對你一定會有幫助。


  蘇珊是我輔導過的一位母親,她育有一位十一歲的男孩。當她來找我的時候,心情非常煩躁、渾身顫抖,顯然飽受「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PFS)的痛苦折磨。


  她跟我
說:「傑佛瑞博士,湯姆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發生,我受不了了。」她的痛苦彷彿找到了出口,渲洩而出:「像今天,他一直不停地辱罵我。到後來,我也火大了,
對他大發脾氣,他居然吼我是『最糟糕的母親』。更糟的是,他還不斷地騷擾他弟弟。」蘇珊的遭遇,在其他父母身上也時有所聞:「我每天勞心勞力地為他做牛做
馬,他竟然還說我很糟糕。我如果用像他這種態度跟我父母說話,一定馬上被甩耳光。我小時候,不管父母怎樣無理,當小孩的都不敢這樣沒禮貌。他真的是個被寵
壞的小鬼,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透過猛烈的抨擊,蘇珊總算稍微紓解了嚴重的挫折感:「傑佛瑞博士,有時候


  我真的很受不了湯姆。可是,像這樣討論孩子的問題,也讓我感覺糟透了。但是,


  他這次真的讓我氣炸了!對於他,我真的已經身心俱疲、毫無辦法了。甚至,開始討厭、不喜歡他。我竟然會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我是不是瘋了?」


  我跟蘇
珊保證萌生這種念頭是正常的,她沒有瘋。接著,我們開始處理蘇珊面對湯姆時所抱持的負面想法和感受,並且開始學習自我控制。學習的重點在於,如何讓蘇珊在
了解孩子的困擾之後,能夠迅速抑制不喜歡孩子的態度和行為的感覺,並避免日後再度發生,而這也恰是你將要學習的重點。經過訓練,現在即使湯姆又胡鬧,蘇珊
也能夠保持情緒平穩,不讓自己陷入情緒抓狂的狀態。突破了這個障礙後,蘇珊不僅變得更開朗,親子關係也逐漸變好。恭喜你,如果你正為教養孩子而煩惱,本書
將協助你勝任父母的角色。


  據我所
知,在其他醫學和心理學的教科書中,你找不到「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這個用語。但是,這個用語的確能傳神地描述父母親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真實問題。當做父母
的人感到不知所措,對教養子女的工作、孩子的態度與行為感到心灰意冷時,往往就會產生「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









備受「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之苦的父母很可能出現下列這些情況


‧出現中度到高度的挫折感。



對孩子的惡劣行為和不知感恩態度憤恨不平,也為他們的反抗行為感到氣憤。


‧中度到重度的傷心或憂鬱。


‧對孩子的生活前景,感到悲觀。


‧想逃避家庭的壓力。


‧質疑自我的價值。


‧認為自己孩子的反抗行為比親友的孩子情形更嚴重時,內心有很大的無力感。


‧對於孩子經常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感到困惑不已。


‧少有喜悅的心情。


‧對生活現狀不滿,認為眼前的家庭生活不符合期待,內心充滿灰心與自責。



  雖然「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真的很令人頭痛,不過好消息是,只要能夠認真而堅定地運用本書所提供的策略,一旦出現「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即使沒有治癒,也能獲得有效的控制。


  你是否有「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的問題呢?如果你曾經或目前正有下列這些感覺的話,那麼,你可能已經有「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的問題。









你的「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有多嚴重呢?


當孩子搞得你暴跳如雷時,控制好情緒、不亂發飆會對接下來的教養工作有所幫助。根據經驗,大多數備受挫折感困擾的父母在不同的時期,都可能出現以下的狀況。


請誠實檢視自己,下列陳述中或有符合你的情況者,請打勾。


□難以應付的孩子常把你和家人搞到精疲力竭,對此你會感到忿忿不平。


□對於能否有跟人家一樣的生活品質,你簡直已經絕望了。


□你覺得眼前的情況根本不可能會有任何改善。


□你無法了解為什麼你的孩子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很乖巧,在你的面前就不行。


□你已經精疲力盡了。


□你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你已經很努力在當個好爸爸(好媽媽)。


□你感覺受到孩子的操弄。


□你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為什麼要生下他。


□你對婚姻已經失去昔日的激情,並且傷心不已。


□你變得暴躁易怒,甚至常因為強烈的挫折感而自責。


□身為一個單親父母,你覺得你簡直無法保持神志清明。


□你認為就父母的角色來說,你似乎是失敗透了。



 上述這些與「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有關的現象,是整理過後,我們認為較具


  代表性的部分,並不代表全部。不過,即使這些表現令人痛苦,有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的家長只要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就會好過些。因為除非你能先控制自己的想法,否則,將很難控制你的孩子、你的感受與生活上的其他事物。


  閱讀《 教孩子,可以不生氣!》這本書,你將學到如何消除自己對孩子的有害想法,並體驗到親子關係發生良好的改善。你將不再感到精疲力竭,也能避免沒結果的權力衝突。


  以我自
己為例,當我正在撰寫本章的某一天,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做了一個很大的薑餅,想當然爾,薑餅完成後,廚房也彷彿遭遇到大爆炸一樣。看到現場慘烈的廚房,頓
時,尖銳的、爆裂的「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整個大爆發。多年以來,我一直很努力運用「不聽不聞」的方式和孩子相處,也對自己的堅持感到很驕傲。因此,看在
孩子們玩得很開心的份上,儘管廚房一團糟,我還是努力安慰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是個了不起的老爸,我絕對能接受孩子們的任何作為。」


  不過,
細查過廚房的狀況,我實在無法不注意滿屋子的髒亂,想到後續的整理,我就頭皮發麻。當我看到糖罐滾過流理臺邊緣掉落在地板上,灑了滿地的糖粉時,血壓立刻
飆高,我聽到自己用緊繃的聲音說:「我怎能一邊這麼愛你們,又一邊覺得快氣炸了?」我的孩子俏皮地回答:「老爸,這不就是你寫書的原因嗎?」


  我的孩子說對了。我正在寫一本可以幫助跟我一樣對孩子又愛又氣的父母的書。本書將幫助你敞開心胸,了解令許多父母自責的問題──我們怎能對自己的孩子有如此負面的想法和感受。沒錯,本書將要帶領父母親探討這些問題。現在,請


  先做個深呼吸,再繼續閱讀下去。


  我知道
你曾經感覺孤立無助。你不了解:「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沒想過要了解自己怎麼會對孩子產生灰色的想法和挫折感?為什麼不想深究自己究竟不喜歡
孩子的哪些部分?」你甚至會感到疑惑:「難道是人家的孩子不像我們家的小孩一樣,生來專門跟父母對抗?是這樣嗎?」我敢跟你保證,事實絕非如此,幾乎所有
做父母的人都跟你有同樣的感受,面對同樣的挑戰。因此,我將幫助你發掘究竟是什麼因素引燃你和孩子間的情感衝突,更重要的是,我也會告訴你如何回應。請繼
續閱讀下去,你很快就會知道因應之道。


教養子女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你無法辭退


  教養子女是一件很艱苦的工作,尤其在今天這個充滿焦慮、競爭的世界,光


  是說到
照顧和養育孩子就已經令人心生畏怯、壓力很大。但我還是必須說:一旦有了孩子,就別無選擇,非得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是以欣喜和歡樂的
心情期待孩子出世、邁向養育子女的旅程,而你也會從扮演父母的角色中獲得許多喜悅和歡樂,可是,相對的,你也會對不得不面對的親子問題及衝突而大感苦惱。
除了親職上的壓力外,工作與婚姻關係,以及維持平靜生活的努力在在賦予


  你莫大的壓力,以致你終於發生了「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你知道自己有多愛孩子,但愛孩子卻沒能為你帶來總是快樂的體驗。


請看看以下這張充滿幽默感的告示。這張告示是一位家長交給我的一則關於誠徵父母職啟事的「工作說明」。









誠徵父母職啟事


◎職稱:


老媽(媽、媽咪、媽媽)老爸(爸、爹地、爸爸)。


◎工作說明:


1.必須能接受挑戰的長期團隊工作人員,常要在吵雜的環境中不停地工作。


2.必須具有極佳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願意承擔不定時的工作,包括晚間和


周末的加班,有時候會有二十四小時的輪班工作,必須隨傳隨到。


3.有時會需要過夜的出差旅行,旅行費用不能報帳。


4.必要時,得承擔勞力性質的僕從工作。


◎責任:


1.終身制。


2.必須忍受被討厭,也許是暫時的,直到有人跟你要了五塊錢。


3.必須一再後悔失言。


4.必須具有騾子般的體能與耐力。


5.必須過濾往來電話、維護日常記錄,以及協助完成指定的團體作業專案。


6.必須有能力規劃和組織社交聚會,與會的客人可能來自各個年齡層,而且會


有各種想法。


7.必須願意前一分鐘還是不可或缺的人,下一分鐘卻很尷尬的人。


8.必須永遠抱持著最好的希望,但隨時做最壞的打算。


9.必須為負起產品品質最後、最完全的責任。


10.必須負責地板的維護以及所有設備的守衛工作。



  我認為這一份誠徵父母職啟事的內容相當有趣,希望你也這麼認為。事實上,身為父母親,當我們越有這樣的幽默感,就越容易面對教養工作的壓力。這不是開玩笑的,「當父母」真的是一份工作!


  用一種比較嚴肅的說法,「當父母親」需要幽默感和冷靜力量的時候,這些重要的特質卻往往無法適時地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反而會冒出一堆負面想法。更遺憾的是,有時候這些負面想法還會不經意脫口而出。


 


2010-10-21_135252.jpg  


出處書名:《 教孩子,可以不生氣!
作者:
傑佛瑞.伯恩斯坦
譯者:鄭清榮
出版社:新手父母出版社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tv282h&aid=508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