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15 14:20:13瀏覽852|回應2|推薦8 | |
這個月好幾次去過臺北市立美術館。 總是去匆匆回匆匆 心裡一直惦記著早在3月份就一直想看的展覽「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 幾年前看過王雅倫著<<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 : 攝影與歷史的對話>>一書, 內容多引用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的攝影作品。關注對臺灣歷史的朋友一定對這位台灣早期影像很有貢獻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不陌生。 只要花30元的門票,就能欣賞到近271件關於臺灣的影像作品。 看到這些精彩的照片,真的有種莫名的感動,攝影師用鏡頭所留下的影像記錄,帶領我重新認識或溫習這塊經過歲月及戰爭的摧毀、物價高漲、民主抗爭的土地。幾乎站在每張影像前面,就被捲進去參與其中時光般的催眠狀態。 其中幾張介紹如下: 攝影者/作品名稱/作品年代/說明 1. 鳥居龍藏 / 鄒族 (阿里山區) / 約1900年3月4~5日
我的介紹:想知道原住民的弓箭、長鎗、魚叉、盾牌的樣子的朋友。 看看這一張照片準沒錯! 2. 李悌欽 / 小憩 (應該在台北 )/1964 我的介紹:路邊兩、三位上班族及著短裙雙腳夾緊坐著小凳子車掌小姐喝杏仁露。(杏仁露或許是當時很熱門的下午茶喔!) 這有什麼好看?有!早期的杏仁露是攤販肩挑著賣,用瓷碗放在玻璃櫥內。超有味道!看得我也想蹲在那邊喝一碗! 3. 翁庭華 / 迎娶 (基隆市友蚋) / 1965 我的介紹:一整張的畫面有上下不同景象,照片上方一台公車在橋上往右邊方向急駛:照片下方有兩位車夫(暫且如此稱呼)抬著喜轎,穿著跟現代很像的輕便型雨衣在雨中往左急走。身前的雨衣縮到很短貼著身體,身後的雨衣被風吹得蓬起來。很有動態感。 4. 翁庭華 / 龍臨鄉間 (貢寮區) / 1966 我的介紹:這張從高處往下拍,類似民間的廟會舞龍,行經彎曲稻田(田圭),看起來龍真的在飛在鄉間。 5. 顏倉吉 / 愉快的磚廠 / 1964 我的介紹:如看到老街上的壁磚或廟磚上總能看到一條條黑黑的,主要是因為磚送進窯燒時,因為堆放交錯關係,總有空隙被煙燻到黑。以往聽到這一段總很難想像那是什麼情景,看到這張才恍然大悟!照片中有2~3位小朋友開心的在磚廠內奔跑。(好快樂的童年啊~) 6. 駱香林 / 提攜哺乳(花蓮) / 1954~1977 我的介紹:哺著嬰兒的母親頭上綁頭巾(就是薄薄的毛巾)印有「三民主義」。 7. 作者不詳 / 鐵騎遊街祝總統生日快樂 / 1960’s 我的介紹:民眾開心的將總統(蔣公)的照片上在鐵馬的上面歡欣慶祝。看到這一張不禁起電影「父後七日」,女主角將沖洗好的父親遺照送到靈堂,一開始放在機車踏板上怎麼也擺不好,心生一計:將遺照背在背上,後面的車子便看得到照片。 8. 吳金榮 / 大閹雞塔 (桃園縣楊梅鎮) / 1969 照片說明:「敬義民爺奉飯」的廟會,行經楊梅老街的信眾隊伍中「大閹雞塔」的供品十分奇特。 9. 葉清芳 / 台北 / 1982 我的介紹:小孩透過玻璃看著籠子裡面的動物,角度不偏不倚,玻璃反射著小孩的身體,說不出是何種動物的臉。 10. 姚孟嘉 / 淡水 (淡水區) / 1973 我的介紹:青年攤販右手挑著扁擔,左手扯著鈴(叫賣,類似冰淇淋就用叭噗)照片左上角有門牌:淡水鎮中正路140號。 11. 林權助 / 哺育 / 1955 我的介紹:母親與嬰兒躺在戶外工寮或涼亭午睡,小孩的左手蓋住了母親的”點點”。 12. 黃子明 / 成功嶺最後大專集訓 (台中烏日) /1999 及 淡水最後列車 / 1988 我的介紹:若說專寫台灣第一(如第一位女醫師、第一張信用卡)是莊永明先生,不知黃子明先生能稱專拍「台灣最後xxx」呢? 13. 林國彰 / 中式速食(台北速食) / 1986 我的介紹:這是一家小吃餐廳,由於地形的關係從照片看來畫面像被切割,上面的的工人在吃食,下面的師傅在煮食。下面是廚房看起來像是在地下室,但又不完全是地下室,應該是路基墊高旁邊原一樓的房子就像是地下室。 14. 王信 / 「再見 蘭嶼」第一部之三十二 / 1974-1975 我的介紹:記得作家林文月女士曾在<<午後書房>>中,寫一篇『我讀「蘭嶼 再見」』中寫道:「在她(王信)拍攝蘭嶼漁夫的生活時,曾經訊問漁夫們何時出海?漁夫們答以沒有一定的時間。「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蘭嶼的日子原是不必用月曆的,更遑論鐘錶了。對於當漁夫而言,該出海的時候便出海,該回航時便回航,事情就是這麼自然而簡單。」 由於事情入此簡單自然,王信便準備了各種攝影器材,守在漆黑荒涼的海邊。她警惕自己,不敢睡覺,以便在微明的晨曦中補得漁民歸來的鏡頭。她當然也苦候著漁船出海。夜以繼日,整整兩個長夜的等候與工作,展現在若干照片上。 王信說「蘭嶼 再見」。她所要說的實在是這令人憂慮又無可奈何的告別樸質生活。 展期 :2011/03/26 - 2011/06/26 臺北市10461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886 2 2595 7656 今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配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所規劃之系列活動,本館策辦「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展,邀請資深攝影家莊靈及張蒼松先生共同策展並選件。這次展覽的內容涵蓋自1871年(同治10年)4月,蘇格蘭籍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來臺灣所拍攝的珍貴臺灣紀實影像,至2010年的當代數位影像作品。預定展出117位攝影家及271件關於臺灣的影像作品。 「時代之眼」除了是照相機的「機械之眼」,同時也代表攝影者在不同時間,對外在世界的眼光與觀點,甚至是個人內在的「心底之眼」,將自己的思緒情感與影像合而為一。因此影像客觀記錄也主觀呈現了臺灣不同時代及地域的種種面向、生活記憶與生命感受。 展覽從1871年4月,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從廈門搭船來臺灣探險攝影,在高雄、臺南、木柵、六龜等地拍攝的人物及風景照拉開序幕。隨著淸領時期(1871-1894)、日據時期(1895-1948)、國民政府時期(1949-2011)等三個時代的影像,透過140年來生活在這島嶼的原住民、漢人、客家人、傳教士以及近來的新住民等各個不同的族群,從霧峰林家等名門望族、一般常民乃至於弱勢族群,共同經歷大時代改換下的衝擊、民間信仰的活力與風貌、以及天災人禍下的悲憫與重生。透過攝影者的鏡頭,紀錄臺灣先民生活及社會人文發展的軌跡,並生動呈現對時代的責任、生命的尊重、環境的關懷以及追求更為進步與人性的社會願景。 本館自1991年首次在臺灣將攝影作品列為典藏對象,範圍涵蓋早期至當代重要攝影家作品,目前已是臺灣重要的攝影收藏中心。「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展出的271件作品中,包括本館78件典藏的攝影精品與193件借展作品,呈現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的本質、發展與脈絡,包括:六○年代的鄉土沙龍以及「現代攝影」的啟蒙、七○年代的報導紀實攝影、及八○年代以來的心象攝影、美術攝影、影像裝置及360度數位影像作品等。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