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語言的暴力:巴黎暴動與詩人恐嚇事件
2005/11/11 19:37:21瀏覽587|回應0|推薦3

語言的暴力:巴黎暴動與詩人恐嚇事件

從巴黎的暴動與台北的詩人恐嚇行政院長事件,我們看到了什麼?

巴黎在過去十來天中發生規模相當大的暴動,起因於兩名分別只有十五歲及十九歲的青少年為逃避警方追捕,翻牆誤觸變電所變壓器而死亡,引起民眾憤怒。加上後續法國內政部長沙克吉強硬的語言暴力激發民怒,暴動一發不可收拾(指稱滋事者為「人渣」,宣示「絕不寬貸」並表示將以強硬手段對付滋事者的脫序行為,「讓他們害怕」。)

同時間,台灣執政當局以外資結構的理由,要求一家批判政府的媒體提出說明,姿態之強硬,使用語言之威嚇,一樣引發了民眾的不滿。民眾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繼續探底,並且發生退休教師與詩人打電話恐嚇行政院長與新聞局長。

這兩起事件,大抵上可以看成是民眾面對國家機器的權力所採用的暴力回應。不同的是,發生在法國的底層因素是種族問題、階級問題,是長期以來少數族群在政府資源分配的漠視下所做的回擊。發生在台灣的事件,則是夾雜著統獨立場、政治立場的歧異。不過,相同的是,國家機器都擁有強大的監控力量,顯而在外的警力,隱而未揭的社會監控力(錄影監視器、電話追蹤、身份記錄檔案、轄區員警的監視訪查),以及透過媒體表述的發言權。兩端的力量在都會空間中碰撞,引發對峙與衝突,而政府機器的應對方法,似乎只有千篇一律的採取更強大的語言暴力來回擊少數份子的語言、肢體暴力。
 
法國內政部長的語言暴力無異於另一種形式的暴力,其語言中區分「他們」與「我們」、「暴民」對「市民」、「好」與「壞」這樣二元對立的語言,其撕裂社會的力道,或許不輸給憤怒民眾的汽油彈。法國的例子證明,語言暴力以及政府機器強大的監視能量並無法解決對立與衝突,更無法解決都會空間中龍蛇雜處的異質空間必有的潛在衝突。以巴黎為鑑,後現代的都會空間勢必會是龍蛇雜處的都會景象,新移民、海外勞工、統獨立場對立、貧富階級差距逐漸加大,這些因素必然會使台灣的都會空間日漸趨向混雜。

掌握國家機器的當局,是否也應該思考,除了二元對立、非我即敵的語言邏輯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應對策略?除了迅速破案之外,面對這樣的衝突可否能以更寬闊的思考與施政思維來面對?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meralover&aid=1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