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14 08:13:26瀏覽282|回應1|推薦9 | |
我在校園的一張木長椅上享用下午茶和點心的同時,靜靜的觀察路過的人。 例如許男生喜歡穿牛仔褲搭配襯衫和球鞋或皮鞋、女生的變化較大也很多元、但是有些女生總是背著名牌包,縱使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是真品,而多少是贗品。 有些甚至高談闊論對名牌的認知,以及價格是多少。 A女:「這是C牌的限量包包,你知道很多大明星都選這個款式嗎?」 B女:「你有感覺來到天堂嗎?聞聞空氣有時麼不同,早點換香水吧!」 C男:「穿這A牌西裝有沒有感覺到大企業家的氣勢和明星的瀟灑?」 D男:「你知道我工作這麼久,就是為了買這款P牌機車。」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想背名牌,那些會名留青史的人難道歷史都會記載他在某個時期拿H牌的包包,帶S牌的手錶? 在歷史中,個體的價值取決於精神。所謂的精神就是在歷史中做了哪些事情,並且對該民族或是國家的精神發展有了何種程度的貢獻,對人類的幫助和進步又有多少。 當然帶領人類服飾進步的人也不例外,他們共有的特點依然是在於將自己走在尖端的審美品味與大眾分享,簡言之,即對人類有幫助。所以由這些人的審美觀而來的作品,就容易演變成名牌。但是名牌為什麼會淪為許多人爭相追逐的對象? 「名牌的魅力在何處?」這個問題或許很重要,但是「它真的有這麼重要嗎?」這個問題應該更重要。 假設一個情境,在高級飯店前有一輛L牌側刀門跑車駛入,然後下來了一位穿著得體,手上帶著名錶的男士,帶著眾人稱羨的目光走進飯店。 這時候服務生上前詢問他需要什麼服務,他居然一開口就是粗話,同時態度囂張跋扈。 這時候誰還會注意到他身上的名牌? 轉換情境 一位女士穿著並非名牌,雖然款式普通,但是整潔乾淨。對人總是微笑,並且很有禮貌。 也許旁人對他的穿著並沒有印象,但是卻總是會記得他是有教養的人。 從這簡單的兩個情境不難看出來,人們總是會遺忘視覺的細節,留下的卻是概念性的印象。 所以他使用名牌和他有沒有教養,這兩者帶給大多數人的感覺教養的正面性總是比使用名牌正面。 那人們卻又不斷買名牌因素是什麼,我是將它理解為對自己的信心不足,沒有勇氣把價值建立在自己身上,所以就建立在經過別人挑選過的基礎。 簡單的說,就是把價值建立在客體或是表象上。 這時候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客體總是運動變化的,所以它不會是靜態的。 它動了,你建立的東西就要隨著它跑,你就只能永遠在它後面追著,永無止盡地追。這就是一般追求時尚名牌的人所抱持的態度。 品味是一種對於美的鑑賞態度。 使用名牌不是一種自己的品味,只是自己選擇一個別人的品味去追隨。如果你因為買了名牌,而說你有品味,那個品味只是從別人那裡剽竊或是交易來的品味,不是你自己的品味。 自己的品味也稱做個人風格,建立自己的品味和個人風格就是自我價值的呈現。 在個人風格未成氣候,或是引起許多人的反感時,可以嘗試用名牌中的基本款來訓練品味。 但是淪為對名牌價格或數量的追求時,名牌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在你身上也會顯得很突兀,並且充滿暴發戶氣息。 這裡再換個比方,你的名牌包包掉在失火的屋子,熊熊的烈火必然會將你的名牌包化為灰燼。若是你進去救你的包包,則無法活著出來。如此你會怎麼選擇? 也許我們應該要選擇「個人風格變成品味」,而非「他人品味變成個人風格」的價值取向。 用最淺顯的方式來說,就是大家要將焦點放在內在而非外在,找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要讓其他人知道,我就是名牌,就是有品味。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