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孔子:『鄉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孔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善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二四)。
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全鄉的人都說他好,都喜愛他,怎麼樣﹖孔子說﹕這個人未見得是個真正的善人。如果一鄉的人都厭惡他,怎麼樣呢﹖孔子也說﹕他未必是個壞人。
那麼,他是個怎樣的人呢﹖孔子接著說﹕「他比不上好人喜歡,惡人憎惡的人。」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人不可以是個四面討好,八面玲瓏,人人說「好」的人。他應該是個善者喜歡,惡者厭惡之人。
衛靈公篇有同樣的思想:「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我們給的解釋是﹕大家都厭惡的﹙人地事物﹚,一定要審察是非,因為善惡都會有正反兩種迎拒,人人都厭惡的,一定有它的原因;反過來,人人都喜歡的也一定有問題,所以也要察清楚。
(孔子網路開示)
《不卑不亢,俯仰無愧;內外兼修,福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