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16 09:53:49瀏覽1413|回應1|推薦7 | |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白居易長篇樂府詩《琵琶行》,流傳甚廣的兩句詩。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貶謫九江郡。翌年,楓葉荻花秋瑟瑟,送客至潯陽江頭,欲行未行之際,忽聞水上琵琶聲。一探訊,原來曾是京城頗負盛名的歌女,紅顏褪去,老大嫁作商人婦。主客不忍就此離去,趕緊命人重新擺酒,請她過來暢快彈幾曲。曲畢,歌女緬懷春華,回想少時歡樂,感慨如今憔悴漂泊,落魄江湖。一番話,說得原本隨遇而安的白居易,頓時傷感不已,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之嘆。一曲琵琶又了,在座所有人都忍不住掩面哭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白居易自稱江州司馬,以官位來表明身份,那為何還特意寫出青衫溼?青衫非一時隨意穿著,而是與其地位相匹配的象徵,既反映了唐朝官員的服飾文化,也點出了白居易左遷後的官階。唐代三品以上著紫色官服,四品深緋色,五品淺緋色,六品深綠色,七品淺綠色,八品深青色,九品淺青色。這一規定持續到了唐亡,甚至傳到了宋朝。高官們不僅身著紫色、紅色服飾,家中門扉,所用車馬,也都塗成紅色、紫色。這也是為何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以朱門來代表有權有勢富貴人家。詠懷王昭君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則以紫台比擬漢家宮闕。對照之下,八、九品官員著青色,可見白居易此時官位之低下。琵琶歌女前塵往事上心頭,勾起了白居易今昔對照之悵惘。憶昔冠蓋滿京華,仙樂風飄處處聞,而今謫居臥病潯陽城,終日不聞絲竹聲。人世之無常,際遇之無奈 ,不由得悲從中來,淚流滿面,溼了衣衫袖。 《御賜小仵作》忠實地體現了唐朝的官員服色。尚是翰林學士的薛汝成去江山殿見皇上時,一襲紅袍,被宦官擋在了屏風外,「您官職不夠,進不去,就在這兒候著吧。」等他接了兵部尚書,升了官,換上了紫色朝服,終於可以站到屏風前看著唐宣宗說話。同樣的,安郡王和位高權重的景閣老俱著紫色,大理寺少卿景翊聽命於安郡王,穿朱袍。最為位卑的黔州關嶺縣鄭縣令,一身綠色官服,一邊對著安郡王和景翊前倨後㳟,一邊也不敢得罪身著紅袍的黔州刺史。
最為位卑的黔州關嶺縣鄭縣令,一身綠色官服,一邊對著安郡王和景翊前倨後㳟,一邊也不敢得罪身著紅袍的黔州刺史。 現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成語,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即源於唐朝的服飾文化。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游藝的官員非常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步步高㫒,所著官服自青而綠而朱而紫,謂之大紅大紫。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現在則主要用來形容一個人突然走紅,知名度迅速提高。然世事無常,盛極則衰,大紅大紫、紅得發紫之際,不也隱隠意味著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現代美學,紫色是綺麗曼妙、典雅高貴的。一如吹著南風的鄉間小路,盛開著等待愛情花語的薰衣草花海,淡淡芬芳,流溢徜徉。然先秦時代,紫色卻不登大雅之堂。何故?周朝祟禮,也以顏色定貴賤。顏色有正色和間色之分,正色為貴,間色為賤。青、赤、黃、白、黑為正色,類似於今日的原色、純色。而由正色混合而成的五種顏色,紺(青紅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則為間色。尊禮重樂的孔夫子就告誡君子,衣服鑲邊不能用青紅色,紅色(淺紅色)或紫色不應該拿來作家居便服。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這時的孔夫子,說得和顏悅色。之後不知受了什麼重大刺激,直接把紫色打成亂綱常的顏色。「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痛心疾首,莫此為甚。 然物以稀為貴。紫色雖被視為間色,因染製工藝繁複,造價昂貴,久而久之,不免為高官顯要拿來標新炫耀。首開風氣的,是早於孔子、未曾聆聽過他敎誨的齊桓公。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個齊國開始風靡紫服。供不應求,一匹紫色布,竟然抵得過五匹生絹的價格。當時管仲尚在世,齊桓公頭腦還清醒,看到這種現象,不免有些擔憂。管仲就趁機勸他不要再穿紫衣,還未變成老番顛的齊桓公也聽進去了。短短三天,風行草偃,齊國上上下下再不見有人穿紫色衣服。 齊桓公打破了禮法框架,將紫色推上了時尚殿堂,而將之發揚光大的,則是道教。 道敎偏愛紫色,以為紫色象徵著祥瑞和尊貴,這可能和他們視老子為道祖有關。傳說中,老子因對周王室失望,決定辭官西行。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看到有紫氣從東而來,認定必有聖人到來,趕忙出來迎接。果然,一位老人騎著青牛徐徐而來,正是老子。此為成語紫氣東來之由來,比喻祥瑞降臨,迎來吉祥,帶來好運。關令尹款待老子數日,請他留下講學,老子推辭不掉,於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道德經》。道敎遵奉老子李耳為神,李唐又自承為老子之後,道敎在唐朝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而道敎祟尚的紫色成為高官顯要服飾之顏色,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現代美學,紫色是綺麗曼妙、典雅高貴的。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