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最近突然興起一個念頭,想來交代一下我們家十幾台相機個別的身世,我不想聊太多技術的操作,只是想稍稍回憶一下與它們相遇的經過。
這些相機中,有些我自己使用過,有些買來後就一直放在架上,有些到現在仍然是活龍一尾,有些則已經東缺西少了....
不過無論如何,每次看到它們,就有一段很久的故事可以聊。
開始
CANON QL17,根據官方網站的記載,它於1965年出廠,比小賴的年齡稍長一些。
二十多年前,小賴還在唸專科時,有段時間迷戀地想成為背著相機,到處流浪,紀錄社會生活百態的報導攝影師,也加入了學校的社團,每天趁著中午休息時間,或在學校住宿期間的晚上空檔,巴著學長學習拍照與沖洗照片,翻箱倒櫃地找來舊底片來洗,或研究其他人的拍攝技巧,相當快樂!但...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相機.....,總不可能拿著股東會送的小相機來拍吧?以現在來想,當然也不是不行,因為攝影還是拍攝者本身對環境的體認與感動比較重要,只是在那年輕又注重面子的年紀,總覺得這樣完全遜掉了.....,但一台這麼貴的相機,實在不容易買下手....
小賴的大舅在當時算是很流行的人,早早就開始把玩相機,在看到身為姪子的小賴正在學攝影,而且沒有相機可用,於是慷慨地將他的另一部二手相機送給小賴,也就是這台「CANON QL17」,它也成為小賴這輩子的第一台相機,也從此踏上這條迷戀拍照的不歸路。
這台相機完全是手動對焦,連光圈快門都必須看一下天氣,再參考一下底片包裝外盒上的建議曝光數值,調好後才可以拍攝,而且出來是否會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完全無法預測,最致命的是,它的底片絞盤會將底片卡住,造成前一格底片與下一格底片重疊,等到沖片出來後,才發覺.....完了,這捲又毀了.....。雖然它的缺點不少,與現在的單眼自動對焦相機或數位相機完全不能比,不過卻也讓小賴對於光圈快門的搭配組合更有概念,也漸漸地開始「玩」相機。
小賴記憶中曾經用它拍了1988年雙十節的總統府夜景;也與弟弟拿著它到淡水拍了一系列自認瀟灑,有如你歌伴唱帶中憂鬱模特兒的黑白沙龍照;也曾經用它拍的三峽祖師廟照片參加大專杯的攝影比賽,還興沖沖地跑去大同工學院看評審評分;也有許多與很久以前的女友的美好回憶,然後想著「唉呀!年輕真好!」。
雖然這二十多年來不斷地有機會買更好、更厲害的相機,不過有些回憶卻是無法替代地深深印在這台相機的隱形底片上,等著我的回憶去幫它顯影。
規格
CANON QL17
底片:35底片
鏡頭:Canon SE 45mm
光圈:f1.7~f16
快門:1/500~1秒,有B快門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網站,還有1965年當時在日本上市時的平面廣告ㄛ
http://www.canon.com/camera-museum/camera/1955-1969/data/1965_ql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