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交平台為何成為萬人迷?
2009/06/27 23:02:01瀏覽1575|回應1|推薦18

有人表示,《財訊》與《商業週刊》先後報導了社交平台,諸如facebooktwitter等(不知道有沒有報導plurk),而在實質上,它們只是增加了交流上的「便利性」,而非「必要性」,但卻造成一股風潮,隨而請教筆者社會學的解釋。

對此,從基礎的社會學概念來看,社交平台的流行也是一種集體趨鶩現象,也就是在某段特定的時間內,社會大眾忽然盛行使用一些來自網路科技的社交平台,由於受到新聞媒體的影響,任何網路科技產品的使用都牽扯到個人身分地位的認同,也就是不使用的人會是跟不上時代的,因此它的使用算是一種「時尚」。

從比較早的blog,到現在的plurkfacebooktwitter等,新聞媒體都意圖將它們的使用行為,定義為跟得上時代潮流,甚至進一步將不使用它們的行為決策定義為落伍,而以台灣來講,新聞媒體的任何論述都是很容易被社會成員,不假思索地內化到自己的價值體系中,於是也就將這些社交平台的使用視為一種品味。

換句話說,blogplurk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也可能就跟時裝一樣,背後都有一套流行時尚的社會制度,在指導著人們的參與行為,而新聞報導、商業廣告、雜誌敘述則是這套社會制度最具權威性的論述者,在它們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個人可能發自內心地,做出這類社交平台使用的從眾行為。

不過,光是這樣或許還不足以解釋,這類社交平台風靡的現象,進而,從社會學理論當中,帕森思對社會關係、互動情境提出之「模式變項」的觀念看來,這種社交平台之所以風行,八成是因為,它們的使用者或參與者間,可以輕易建立情感投入、歸屬、廣泛性義務、特殊性對象判斷法則的社會關係或互動情境。

具體而言,由於社交平台裡頭的社會關係與互動情境,完全憑個人的喜好去構築,故相對於構築依據比較制度化的現實生活世界,社交平台的參與者投入比較多的感情,交朋友多半是以對方能使自己有歸屬感為依據,彼此之間的關係總是情感成分遠多於交換成分,對人的判斷與評價也僅適用在當下的社交夥伴。

由於以上社會關係建構與互動情境營造的特點,再加上社交平台多半允許個人憑自己的想像去建立一個「身分」、一個「角色」,而非由既定的社會規範與制度去授予,比傳統的溝通媒介多了幾分體驗功能,因此,雖然社交平台只是社會互動媒介的部分選項,而不是必要的工具,但它卻仍然成為一種受到喜愛的產品。

總而言之,由於社交平台一來讓使用者完全以自己個人的喜好去建立社會關係,二來又允許使用者憑想像去建立「虛擬社會角色/位置」,而有體驗感,三來它又被社會建構為個人流行品味之身分認同的依據,故會廣受大眾的喜愛。


《圖解刑法:國家考試的第一本書》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8380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3081711

 回應文章

專宰小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社交平台?就像是肥皂箱一樣.可以讓大家百家爭鳴
2009/07/01 20:46

    社交平台?好處就是可以百家齊放,百家爭鳴.但是絕對不會有,大批鬥,大鬥爭出現.

   其實,雅虎的知識頻道,也該算在內吧

 

天蠍浪子(blues1112a) 於 2009-07-05 00:40 回覆:
我覺得UDN部落格和城市的社交功能還比這些平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