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30 13:48:45瀏覽125|回應0|推薦0 | |
「當季」和「當地」 - 王文華 我們這些出過國留學的人,都很假仙。也只不過在國外待了幾年,回到台灣後,卻喜歡用舶來品。我們都有一種成見,只要包裝上有英文或日文,品質一定較好。還會說花多一點錢沒關係,我們重視「生活品味」。 對於沒有包裝紙的東西,我們當然會追查它的身世來源。蘋果,要吃日本的。梨,要吃韓國的。牛奶,要喝紐西蘭的。巧克力,要吃法國的。我對自己這樣的行為一直不以為意,你說我臭屁我不在意,反正我是雅痞。一直到我學了「食物里程」的觀念,才恍然大悟。 「食物里程」 ("Food Mile") ,指的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里程高,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隨之而生的二氧化碳,破壞了環境。 沒想到吃什麼東西,還跟二氧化碳扯得上關係!「食物里程」要低,大家要盡量吃「本地生產」的食物。夏天的芒果,台灣最好,很少人會去吃進口芒果。會買進口水果,是因為想吃當季台灣沒有的東西。所以要減少「食物里程」,首先要吃「當季」的東西。當季的食物新鮮、便宜,何苦違背自然,折騰荷包,去吃大老遠跑來的祭品? 快樂的秘訣,是做最自然的事。很多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違背自然。半夜不睡覺、冬天打赤膊、一男劈二女、與陌生人 3P 。生命有它固定的節奏,最舒服的姿態是跟著它一起流。 鄰家的青梅竹馬很美,幹嘛去追俄羅斯的美眉?順天應時,你活得白白胖胖。扭轉乾坤,你會害死了很多人。 「當季」和「當地」,除了新鮮和少污染,另一個好處是活絡了本地經濟,改良了都市與農村的關係。「愛台灣」不用上街頭,在家裡吃台灣水果就可以。 「低食物里程」的另一好處,是減少了進口商、經銷商等中間人的加成,讓食物鍊的兩端:農人和消費者,都能夠得到最好的待遇。 英、美兩國對「食物里程」算得很精。 2005 年7月,英國政府統計,每年因為運送食物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總量的 1.8% 。這 1.8% ,豈不是「冤大頭」的污染?要餵飽人類的肚子,當然要消耗能量。柏克萊大學教授 Michael Pollan 估計:製造食物所消耗所有的能量,只有 1/5 是發生在農場,另外 4/5 都發生在加工和運送過程。 所以不想製造冤大頭的污染,我們得多吃沒有加工、就近生產的食物。 用嘴投票 在美國,許多學校發起「農場直達餐廳」運動。讓學校的午餐,不再是大量製造的冷凍食品,而是鄰近農場送來的鮮美佳餚。 我們也許沒機會去美國的學校,但在美國各大城,都可以逛到「農家市場」 (Farmers' Markets ,最有名的在 L.A. , 1934 年開張 ) 。食物由當地的農家直接拿到市集來賣,不再大費周章地送到經銷商的中央倉庫。 每個周末,紐約的工會廣場 (Union Square) 都有農家市場。來自紐約州的農家以便宜的價錢賣新鮮的蔬菜水果、花草樹木、麵包餅乾,以及人情溫暖。在大太陽下,我跟農人買東西,聊生活。在充滿日光燈和冷凍庫的超級市場,很難有這種感覺。 美國各地都有類似的市場。西北部的奧勒岡州講究環保,大城波特蘭有一家「新季節」 ("New Seasons") 超市,所有的肉和蔬果都標明原產地, 27% 是當地生產。為了讓民眾易於辯識便於購買,「當地產品」都貼上黃色標籤。 「新季節」甚至把一些瀕臨絕種的食物,如紅鯛魚,貼上紅色標籤,規勸消費者不要購買。甚至讓消費者免費試吃不同魚類,證明黃標和紅標一樣鮮美。 這樣一來,「食物」,變成了新型態的「選票」。你買什麼食物,表達了你的政治立場。那些政府沒做到的事情,一般老百姓可以用食物購買來解決。政府沒照顧好農民,老百姓買農民的食物彌補。政府沒管理好食品衛生,老百姓就買有機食品。「有機食物」,在全球是 9,600 億台幣的產業。 9600 億若換成選票,不知有多少。 「用嘴投票」,當然不會有政府的政策來得有效。但當政府的政策遙遙無期,消費者至少可以先靠自己。 食物的「民族主義」 在台灣,「食物里程」的觀念還不普遍。但我最少可以做的,是在鄰近的市場、買本地的蔬菜水果。「肥水不落外人田」,用在食物上最為貼切。當你買本地的食物,你買到新鮮、健康、更少的油錢、更好的空氣。同時,你也默默地幫助了那些,從未謀面、卻一直「養」你的農民。 除了消費者直接跟農場買東西,很多餐廳也開始直接跟農場交易。永豐餘生技從事有機農業很多年。他們在宜蘭有一大片有機農地,雞、豬、菜、豆腐,什麼都有。永豐餘在台北開了一家「齊民有機火鍋」,餐桌上的食材,自然是農場中的作品。 學會「食物里程」後,我收斂了歸國學人的臭屁,努力尋找產地最近的東西。 經過水果攤,看到那些豐滿的梨,我還是會問:「哪裡產的?」老闆大聲叫:「韓國的!」他也許以為這是最好的賣點,殊不知這對我是最深的痛處。「哎,韓國的。」我把玩許久,忍痛放下,就像離開一個豐滿的美女。唉,我不能愛你。因為在食物上,我有了民族主義。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