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7 04:54:36瀏覽1605|回應7|推薦117 | |
引用文章瑪麗亞香膏冥想曲—致Baudelaire
前言 欲讀格友翔任的文章,尤其是他的詩歌,必須要認識一些住在他腦子裡的文學及文學史的資料庫、圖書館,否則很容易錯失他詩歌字句的美麗以及內涵的深意。他2009年3月26日發表的[瑪麗亞香膏冥想曲 - 致Baudelaire]一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篇詩歌之後隱藏了一個關鍵思想:波希米亞。 波希米亞這個字源自15世紀法國人對來自捷克波希米亞地區的吉普賽人之稱呼,直到18世紀後半期受到盧梭思想及藝術界反平民化思潮之影響,使波希米亞這個字升格為藝術從事者對自己的稱呼,進而推廣到文學界。 可以這麼說,波希米亞思潮源自19、20世紀,由於知識份子對工業社會把個人特異性抹滅的現象深覺不滿,遂醞釀一股堅持個體自由空間之潮流,用挑釁方式抗議傳統在日常生活以及道德、政治觀念上的偏見,並反對平民化,亦即認為平民化相等於敵視藝術,愚蠢,貪慾,假道德,狗腿子個性....。雖然波希米亞思潮主要是一個社會性的思潮,但是受這個思潮影響的文學、藝術作品卻無計其數。 生於1821年死於1867年的法國文人Charles Baudelaire在他剛進入大學讀法律系時,就游動於波希米亞文人藝術沙龍圈裡,在當時被人(例如他的繼父)視為頹廢份子。他1857年出版的重要著作[邪惡的花朵](黑月暫且如是翻譯)裡,收集了百首他自1848年斷續寫成的詩,其中六首,因受檢舉並被法庭判以侮辱公共道德之罪名,而被迫刪除了,但是這六首詩後來又重新出現在第二、三版裡。他的詩歌風格基本上混和了絕望、悲觀、憂傷等羅曼蒂克風格以及醜陋、病態、分裂等非羅曼蒂克風格。 格友翔任在[瑪麗亞香膏冥想曲 - 致Baudelaire]文中,在在表達了波希米亞的虛無、放棄、破壞之精神,正如他所說的,寫這首詩的去年,[時值生命的大慌落、大淵陷]。 看待詩人絕不能用任何單面價值觀(譬如個人或大眾的道德觀)來評價他的作品,我們必須容忍一個詩人,有若一株攀繞的豌豆樹,日夜迴轉著朝上升長的希望,希望脫離凡土提昇自我,尋找那隱藏在雲霧之上的他的幻想中的完美天地。 ===================================================== = 黑月對[瑪麗亞香膏冥想曲 - 致Baudelaire]一文所做的文字遊戲 = 一如對祭品賜死的至高無上的權力 讓我們一起把世界搗爛好嗎 巴黎街頭1848的2月革命 當妳親手砸破玉瓶 瑪麗亞 揮霍成一片芳香濃郁的慵懶汪洋 教宗皇帝政客商人兀自忙碌操煩 尚且不如天上的飛鳥和野地的百合花 讓漂流腐朽的棺木也甦醒了 親吻若短命的一日蠅蟲吐死婚姻 是否只剩下愛情和末日 我們的生命才承受得起無端的純粹餽贈 踩破黃金笑容的上帝面具 不懂安息日就是不懂妳的主 而妳也需要我不事生產的美麗狂想 追尋著沒有的足跡遊蕩於印度洋的白日夢 因為我們熱愛的正是世界的毫無用處 整個羅馬帝國最偉大的波希米亞人 終於在巴黎的沙龍?醒來又睡去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