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8.共作一天花雨 : 小資與詩歌
2009/02/21 17:04:03瀏覽416|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1 / 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太 乙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003/3/7 下午 11:56
(上)

上個周末應台安電機公司之邀去菲律賓的蘇比克灣(Subic Bay)講了三天的課。據該公司同仁告訴我,菲律賓多年來因為領導者貪污腐敗,沒有遠見,使得該國經濟建設嚴重落後。如今人口增加,但失業率高漲,國民所得才四百美元不到,可以說是民生凋敝了。看到蘇比克灣內的大型旅館,上千個客房門可羅雀、陰陰森森,仿佛就等著時間將之侵蝕腐朽,一片荒涼的景象。想當年菲律賓曾是亞洲最富有的國家,只因領導出了問題,造成今天的衰敗,令人不勝噓唏。

在飛回北京的飛機上,翻到最新一期的《亞洲周刊》(11/25-12/1),主題是〈中國小資崛起-領導十三億人消費潮流〉。幾篇文章中提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將以建設「小康型社會」為目標,使得「小資產階級」興起,「小資」於是成了追求生活品味、強調個性解放的新一代人的代名詞。然而「小資」的特色是什麼呢?文章中引用了某上海學者批評小資的話:「精神生活是越來越粗鄙化了,除了金錢和時尚,別的一概沒有興趣,不讀詩歌,不習慣沉思。」但是我根據臺灣走在前頭的經驗,並不認同這樣的看法。我比較同意其他人關於小資傾向正面的觀察:譬如,小資認真追求知識、學習英語,是上網最大的族群;小資談吐大方、尊重異性,是全球化的模範市民;然而更重要的是:小資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象徵了人有捍衛個性的自由,這個對傳統僵化社會的挑戰,無疑地將是推動中國成為新國家的最大動力。

回到了北京清華校園之後,「小資不讀詩歌」的印象一直縈迴於心中。「詩歌是百花之蜜、知識的精華、智慧的本質、天使的言語。」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人托馬斯(Thomas Nashe,1567-1601)的名言,也是同時代的英國人對於詩歌的普遍態度。我確實相信「欣賞詩歌」是人性中追求美的本能,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消失。基於「起而行」的衝動,我在星期天的下午用心體會翻譯了英國女詩人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1830-1894)的另一首〝十四行詩〞(sonnet):"Remember",原詩如下:

Remember me when I am gone away,
Gone far away into the silent land;
When you can no more hold me by the hand,
Nor I half turn to go yet turning stay.

Remember me when no more day by day
You tell me of our future that you planned:
Only remember me; you understand
It will be late to counsel then or pray.

Yet if you should forget me for a while
And afterwards remember, do not grieve:
For if the darkness and corruption leave
A vestige of the thoughts that once I had,
Better by far you should forget and smile
Than that you should remember and be sad.

你要想起我已離去,
去到那寂靜的遠方;
你不能再拉手留住我,
我也不能再欲去還休。

你不能再日復一日地
向我傾訴心中的憧憬;
你也只能夠想我了,
因為我已無法回應。

即使你一時忘記了我,
隨後再想起也別哀愁;
如果死亡能留下
僅有的一絲牽掛,
願是你忘記時的笑容,
而非你想起時的悲傷。
 
(轉貼)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2 / 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太 乙傳送時間: 2003/3/7 下午 11:57
(下)

究竟小資是些什麼人呢?根據該期《亞洲周刊》的分析,中國目前的小資具有中等以上的教育水準和專業知識,月薪在3000元至15000元(人民幣)之間,年齡約23-35歲,總人數不到一億。由於中國的大資(即資產階級)曾是中共專政的鬥爭對象,因此小資也揹負著許多歷史和社會的禁忌,多年來成為躲藏人性的防空洞。但是當中共十六大強調要追求「小康型社會」時,就等於宣佈這些長期隱藏的人性可以合法地重見天日了。小康(即中產階級)雖然不等於小資,但是替小資的崛起舖下了經濟的基礎。改用一下哲學家羅素所說的話:「一個人要飢餓到什麼程度才願意為了肚皮而放棄品味呢?」由於只有「敢於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和品味」的小康才有資格成為小資,因此小資們喜歡把自己叫做BoBo(Bourgeois布爾喬亞,資產階級 + Bohemian波西米亞,不合傳統)。

小資追求生活品味的方式當然會衝擊傳統消費市場的改變,然而他們「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其實才具有更大的意義。因為「自由」(free)雖是人類幸福的終極價值,「個性化」(individual)卻是通往自由的唯一起點:一個不允許個性化的社會是永遠達不到自由的。但是在「自由」和「個性化」中間還需要一座橋樑,那就是「解放」(liberal,根據牛津字典其義為tolerant and open-minded, free from prejudice)。這讓我想起了去年在澳洲雪梨和一位加拿大教授的論辯:他認為人要先有自由才能選擇解放("One has to be free to be liberal."),我認為人要先能解放才能確保自由("One has to be liberal to be free.")。這場談話在雪梨劇院的階梯前用掉了半個小時的午夜時間,最後以他一句話作為終結:"Maybe you are right."一年後我重訪雪梨,他仍然記得我們當時的談論。

現在回想起來,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有道理。他把自由當成一種心理狀態,所以強調「解放」是一種自由心意的結果。而我把自由當成一種行為狀態,因此注意到缺乏「解放」做基礎的自由必定會引發外來的約束,結果反而是更少的自由。他最後的結論-"Maybe you are right." 豈不是非常的liberal,因此容許了我們各自保持原來想法的自由嗎!

小資作為一種抗拒傳統和集體主義的象徵,它的下一步應該是解放,還不是自由。解放代表的是寬容的心胸、祛除自己的偏見、和尊重他人的自由。當多數人在心靈上解放了自己,社會自然就會有最大的自由。如果許多人像政客一樣堅持「錯誤都是別人的,自己永遠是對的」,那就算披上民主的美麗外衣,也只代表更多的亂象,整個社會的自由總和反而更少了。

這樣想起來,小資喜不喜歡詩歌又有什麼關係呢?「北京小資們閱讀昆德拉、卡爾維諾、張愛玲的小說;看王家衛、侯孝賢、布努艾爾的電影;吃哈跟達斯冰淇淋;喝卡布奇諾咖啡;注重生活格調;享受名牌;喜歡自助旅遊」等等;都是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我還掛心他們喜不喜歡詩歌,反顯得自己不夠liberal了!藉此向小資們說聲對不起:我應當更尊重你們捍衛個性的自由。


回覆
推薦  留言 3 / 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8/8/21 下午 02:37
中國的小資尚徘徊、挣扎于中产阶级与贫民之间。在社会学上尚缺少独立的意义。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基本上受制于经济地位。自由、时尚对于多数中國小资来说还是奢侈品。至于对诗歌偏好,好象也与他们贫富没有必然的联系。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j1565&aid=267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