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71.萬點落英 :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
2009/02/17 06:26:52瀏覽1257|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 / 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005/1/10 下午 06:14

摸魚兒》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爲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
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
春且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
怨春不
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
蛾眉曾有人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
君莫,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
閑愁最
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


【鶴林玉露卷一】辛幼安晚春詞“更能消幾番風雨”云云,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使在時,甯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然終不加罪,可謂至德也已。

譚獻評詞辨卷二】權奇倜儻,純用太白樂府詩法。“見說道”句是開,“君不見”句是合。

【藝蘅館詞選丙卷】梁啓超曰:回腸蕩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回覆
推薦  留言 2 / 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心之影傳送時間: 2005/1/10 下午 06:54
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
 
危樓莫倚斜陽落
煙柳何似情關破
君見塵土惹閒愁
幾番風雨無信諾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 / 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5/1/10 下午 08:53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在他出生的前十幾年,他的家鄉就已經淪陷金人之手。但他出生在一個有愛國傳統的士大夫家庭,辛棄疾從小就受到忍辱待時,伺機報國的思想的教育,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二十二歲時,辛棄疾率領兩千人馬,加入了 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開始抗金救國的活動。但是,不久以後,耿京爲叛徒所殺害,辛棄疾激憤萬分,以五十騎人馬,直闖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突破金兵包圍,馳奔宋朝。這就是他後來回憶的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鷓鴣天》)的情景。

辛棄疾智略超群,深謀遠慮,當時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諸葛(劉宰《賀辛待制棄疾知鎮江》)。但是辛棄疾回歸南宋以後,卻受到了種種的猜忌和排擠。他給朝廷上《美芹十議》、《九議》,具體闡述複國中興大計,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採用。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基本上都在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擔任地方官職,而沒有機會參與政事,更說不上實現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理想了。辛棄疾積極進取的精神,抗戰複國的政治主張,與當時的以苟安爲救時之策的朝臣們格格不入,而且他傲岸不屈、正直敢言的作風,也常常引起南宋權臣們的嫉恨和不滿,所以,他曾經三次被罷官。42歲的壯年,就被彈劾去職,居住在江西上饒農村十年。52歲被起用,三年後又遭到誣陷 ,被迫丟官,賦閑八年。一生中寶貴的近二十年的光陰,就是在閒居中度過的。功業成爲泡影,只能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在宜醉宜遊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以家事付兒曹,示之])中消磨歲月。南宋政府也深知辛棄疾其才任重有餘,蓋一旦緩急之可賴1207年,爲了借重他的威望來挽救北伐敗局,任命他爲試兵部侍郎。辛棄疾此時年老體弱,且對北伐不抱希望,因此決然力辭,回歸鉛山,這一年的九月,辛棄疾在鉛山故居含恨齎志而歿,終年68歲。

辛棄疾平生以功業自許,但英雄失路,短燈檠,長劍鋏,欲生苔。雕弓挂壁無用,照影落清懷。(《水調歌頭》),只得轉而在詞壇上縱橫馳騁,筆作劍鋒長(《水調歌頭·席上爲葉仲洽賦》),在詞中抒發他的人生追求、實現他的人生理想。正如前人所言: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鬱無聊之氣,一寄之於詞。(《詞苑叢談》卷四引黃梨莊語)他也終於成爲南宋詞壇上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大英雄,而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緬懷。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5/1/10 下午 08:54
主戰主和,是貫穿南宋始終的兩條路線,辛棄疾因爲堅持抗金,和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意見不合,他爲官方正剛直,不避權貴,不阿諛奉承,所以必然爲南方官僚階層所不容,於是招來了種種誹謗。他曾經深深感受到自己陷身於不爲衆人所容,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淳熙己亥論盜賊劄子》)的孤危處境,於是,他改變了詞作的風格,經常採取幽微曲折的比興寄託的手法,來寄寓他的愛國情懷,將一腔悲憤收斂於內,從千回百轉中倒轉出來(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摸魚兒》就是這樣一篇作品。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5/1/10 下午 08:55

作者用象徵與比興的手法,借惜春、留春、怨春,把對南宋局勢的憂慮、失望、又力圖挽回頹勢的心情,作了層層深入的揭示,再以美人遭妒,佳期無望,比喻抗戰派在權奸和群小的打擊下,申訴無門的悲憤憂傷。詞中既有對時間流逝、建功立業的佳期被一誤再誤的悲情,又有對妒賢害能、不以國事爲重者的怒斥。全篇曲折迴旋,怨中有怒,有力如虎。梁啓超說此詞回腸蕩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藝蘅館詞選》引)陳廷焯評此詞爲沈鬱頓挫,筆勢飛舞,千古所無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j1565&aid=265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