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在他出生的前十幾年,他的家鄉就已經淪陷金人之手。但他出生在一個有愛國傳統的士大夫家庭,辛棄疾從小就受到“忍辱待時”,伺機報國的思想的教育,“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二十二歲時,辛棄疾率領兩千人馬,加入了 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開始抗金救國的活動。但是,不久以後,耿京爲叛徒所殺害,辛棄疾激憤萬分,以五十騎人馬,直闖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突破金兵包圍,馳奔宋朝。這就是他後來回憶的“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鷓鴣天》)的情景。
辛棄疾智略超群,深謀遠慮,當時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諸葛”(劉宰《賀辛待制棄疾知鎮江》)。但是辛棄疾回歸南宋以後,卻受到了種種的猜忌和排擠。他給朝廷上《美芹十議》、《九議》,具體闡述複國中興大計,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採用。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基本上都在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擔任地方官職,而沒有機會參與政事,更說不上實現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理想了。辛棄疾積極進取的精神,抗戰複國的政治主張,與當時的以苟安爲救時之策的朝臣們格格不入,而且他傲岸不屈、正直敢言的作風,也常常引起南宋權臣們的嫉恨和不滿,所以,他曾經三次被罷官。42歲的壯年,就被彈劾去職,居住在江西上饒農村十年。52歲被起用,三年後又遭到誣陷 ,被迫丟官,賦閑八年。一生中寶貴的近二十年的光陰,就是在“閒居”中度過的。功業成爲泡影,只能“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在“宜醉宜遊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以家事付兒曹,示之])中消磨歲月。南宋政府也深知辛棄疾“其才任重有餘,蓋一旦緩急之可賴”。1207年,爲了借重他的威望來挽救北伐敗局,任命他爲試兵部侍郎。辛棄疾此時年老體弱,且對北伐不抱希望,因此決然力辭,回歸鉛山,這一年的九月,辛棄疾在鉛山故居含恨齎志而歿,終年68歲。
辛棄疾平生以功業自許,但英雄失路,“短燈檠,長劍鋏,欲生苔。雕弓挂壁無用,照影落清懷。”(《水調歌頭》),只得轉而在詞壇上縱橫馳騁,“筆作劍鋒長”(《水調歌頭·席上爲葉仲洽賦》),在詞中抒發他的人生追求、實現他的人生理想。正如前人所言:“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鬱無聊之氣,一寄之於詞。”(《詞苑叢談》卷四引黃梨莊語)他也終於成爲南宋詞壇上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大英雄,而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