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最后的一首诗 □洪梅
鲁迅先生一生中写下的最后一首诗,是赠给好友许寿裳的《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
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薄尽,
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
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首诗写于1935年12月5日。这一年的5月,反动腐败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再次屈服于日寇的淫威,与日寇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将察哈尔省的主权大部让出。贪得无厌的日本帝国主义并未就此罢休,紧接着又于11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唆使汉奸殷汝耕等拼凑“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妄图将整个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当此亡国灭种的惨祸迫在眉睫之际,我党中央于8月1日在长征途中发表宣言,号召停止内战,集中全部国力抗击日寇。但一心只顾“剿共”的国民党反动派却置若罔闻,继续丧心病狂地调集重兵,围追堵截红军。10月,红军主力胜利抵达陕北。11月13日,中共中央再次发表宣言,重申救亡图存的主张。鲁迅先生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写成的。
诗中,鲁迅一方面抒发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一方面表达了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曙光在前头的殷殷至意。
全诗的大意是:我曾经惊骇于日本帝国主义犹如秋天的肃杀之气降临在中国的大地上,哪里还敢将恬静的心绪流露于笔端呢?面对这风波险恶沧海样的人世,虽然百感交集,却又无处倾吐;在萧瑟的落叶西风之中,大批国民党官员正栖栖惶惶地溃逃。我已近衰迈之年,想寻个安身立命之处,竞连以菰为食,以蒲为席的地方也没有;我梦见自己好像掉入弥天的云雾里,连牙齿和头发都感到寒冷。虽然听不到报晓的鸡鸣,但我却看到了北斗已经横斜,天就要亮了!
这首诗的结尾“起看星斗正阑干”,表达出他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憧憬,对中国人民的救星———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崇敬和信赖。
鲁迅先生在那样的环境里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信心,这对于生活在充满希望的今天而反倒意气消沉的人,是很有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