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禱告為何上帝不垂聽?
2019/02/21 19:49:19瀏覽754|回應0|推薦0

基督徒剛信主的時候,幾乎禱告都會蒙神垂聽,因為那時尚是嬰孩,上帝特別照顧。但當靈命逐漸長進之後,可能會遇到失業找不到工作,婚姻破裂而離婚,或是生病沒有得醫治,在這時就會面臨信仰的危機。

    如今我看到一些佈道家用耶穌「祈求就得著」的經文告訴大眾:上帝沒有難成的事,只要祈求就會得著。」讓我覺得是不誠實的說法,只是屬靈的鴉片。

但實際上,我在兩次牧會中,卻看到會友遭遇上面所說「不幸」的情形,也納悶為何上帝不垂聽信徒正當的禱告?

     上面佈道家的教導其實是不正確的,保羅身上的一根刺,上帝並沒有醫治他,只說祂的恩典夠保羅用。

     我曾經問以前我就讀的神學院退休的老院長:「上帝垂聽信徒的每一個禱告嗎?」他回答說不是,他說有些禱告很久卻沒有答案,並不是犯罪的原因。

     老院長告訴我:「我以前帶我的學生到國外去開刀,上帝沒有聽我的禱告,不但學生沒有得醫治,卻反而死了;回天家,我也想問上帝這件事。」

     神學家巴刻在《生命的重整》一書中:「停下來!看啊!聽啊!這個例子正好說明一種屬靈的迷惘心境,﹙我敢斷言﹚是每個神的兒女早晚都會經歷到的。請留心忠告:這種困惑可使你極度痛苦,如果你沒有心理準備,它會使你非常難受、意志消沉,甚至很大程度地毀掉你,這可以說是撒但的目標,每次都是。

結果你感到神在跟你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祂給你希望,使你振奮,現在好象又粉碎了這希望,把你拋落深淵。祂讓你有所倚靠,現在又突然收回你可倚靠的東西,你便立刻往下沉。你的感覺告訴你,祂在嘲弄你,打擊你,要你感到苦惱,祂便幸災樂禍。祂畢竟是個冷酷無情的惡魔。你終於整個人垮下來,也難怪你的。
   這種例子俯拾皆是。例如一個基督徒工作者,也許是平信徒,也許是牧師,他深信蒙神呼召去承擔一項職務﹙牧養教會、帶領聖經班、開展新的事奉,諸如此類﹚,因而期望看見神的賜福與事奉果效。但是他遇到的只有失望與挫敗。事情出了岔子,人們行徑乖張,他遭受愈來愈多人的反對,同工的表現使自己失望,事奉工廠變成災區。或者,例如一對男女,在主裏結成夫婦,誓言同心事奉祂,立志奉獻家庭、財富以及日後的兒女為主所用,換來的卻只有煩惱 ── 健康問題、經濟困難、與親人及姻親不和,或許還有自己子女出現問題﹙這是最痛心的事﹚。基督徒父母致力把兒女教養成為合神使用的人,卻看見兒女放棄基督教信仰,還有什麼比這更讓這些父母傷心呢?別說這些事情永不會發生在真正忠心的信徒身上;你十分清楚是會的。這種事情臨到時,若感到神已離棄你,並正在極力粉碎祂曾經在你心中播下的希望,你就越發痛苦。」

巴刻上面的話指出基督徒的一生不是盡都順利,也會遇到禱告無法解決的難題。

  《堅持一生的禱告》一書的作者傑瑞席哲,遭逢一生最大的禱告危機是,上帝讓他的妻子、母親、女兒遭致嚴重的車禍,一家三代女性同時死亡,讓他重新思考聖經的信仰。

傑瑞席哲本身就是神學院教授,後來他深入思考「禱告不蒙垂聽」這個問題。他說:「如果我們的禱告都蒙垂聽不是只有一些垂聽,而是全部垂聽,尤其是我們最好和最值得蒙垂聽的禱告,我們會成為怪獸,比希特勒或史達林更壞。」

他說最後人會變得有名有錢有權(大家都來找你禱告,因都會垂聽),人就會開始腐敗。

他說禱告不蒙垂聽反而是上帝的禮物。他說不蒙垂聽的禱告保護我們、破碎我們、深化我們、暴露我們,並轉變我們。

上帝確實是無所不能,但祂不一定垂聽每一個人的都有每一項禱告。

我們對神要有信心,也相信禱告會蒙垂聽,這基本上是對的。但不能隨便引用寡婦切求的例子,來套到每一個禱告上,說只要懇切禱告,上帝「一定」會答應。

席哲最後書上結論說:「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神為什麼不回應我們的禱告,----,可是祂還是神良善、有力、並明智。」

他現在還是繼續禱告而沒有放棄禱告。

    本文的用意,希望基督徒在禱告沒有回應時,不要灰心,仍要相信上帝的良善並繼續禱告。

   萬一你的禱告沒有得到回應,也不要自認為有罪,因為約伯並沒犯罪,也有為他的兒女禱告,但兒女仍因撒旦的攻擊而死亡。

   禱告是基督徒的權利和義務,要常常禱告(不住的禱告),是聖經的教訓(帖前517),但要將禱告的答應的主權交給上帝。

   無論禱告是否蒙垂聽,皆有上帝的美意,因為上帝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

   再敬虔的人,一生也有禱告不明垂聽的時候(如信心偉人慕勒的兩任妻子死亡),盼望基督徒不要在禱告不蒙垂聽時就懷疑上帝,甚至離開上帝,反而要相信上帝有祂美好的意旨。

   基督徒常常禱告,就知道有時讓上帝要我們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勝過禱告蒙垂聽。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blewu&aid=12496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