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2012/11/25 21:36:51瀏覽56493|回應2|推薦0

斯蒂芬·科維 (Stephen R.Covey)

殺鵝取卵到何時?
伊索寓言《鵝和金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很窮的農夫在鵝窩裡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蛋,更讓他喜出望外的是這個蛋是純金的。這之後,農夫每天都可以從鵝窩裡拿到一個金蛋。然而,當他日益富有的時候,他也越來越貪婪,以至於沒有耐心等待每天只有一個金蛋,他想一次拿到鵝身體裡的所有金子,於是他殺了這隻鵝,但結果卻是什麼都沒得到。
在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中,常常有像愚蠢的農夫那樣以犧牲產能(鵝)的代價來提高產出(金蛋)的事。我們往往更關心的是效率而不是效能,為了提高效率而忽視效能,這使我們破壞了取得成果的能力。而惟有產出與產能取得平衡,才能達到卓越的效能。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證這個道理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曾經因為想多做點兒事而徹夜不眠,結果弄得精疲力竭,身體不適;但倘若是好好睡一覺,第二天則可以精力充沛地做更多的事。產出與產能平衡是效率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準,也是成功者七個習慣的基礎。

簡介

美國企業界和政府管理部門的一本“聖經”,作者斯蒂芬·科維(Stephen R.Covey)是美國時代周刊“25位最有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人類潛能導師。1989年首次出版,全書名:《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被譽為美國公司員工人手一冊的書,美國政府機關公務員人手一冊的書,美國官兵人手一冊的書,美國企業界和政府管理部門的一本“聖經”。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是史蒂芬·柯維最著名的一本著作。他研究過去兩百多年東、西方文獻和傳記,分析得出古今中外傑出人士都普遍共存七個重要習慣。自1989年問世至今,曾高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7年之久,在全球70個國家,以28種語言發行,總銷量超過了一億冊。甚至當俄文版《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在莫斯科上市時,連總統普京也向俄羅斯公民大力推薦閱讀這本書,他對媒體不無感慨地說,俄羅斯應該出現這樣偉大的思想家。

主要內容及觀點

作者在書中提出“全面成功才是真正成功”的新思想。書中列舉了達到“全面成功”的七大準則,而其中的本質就是人類“從依賴到獨立,又從獨立到互賴”的心靈成長歷程。這本書告訴我們,走向全面成功需要具備怎樣的信念(或基礎)。諸如:

亟須重新探索自我,培養從依賴、獨立到互賴的人際關係。

光是事業成功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惟有兼顧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人生其他層面的圓融和諧,才是真正的成功。

書中的好多原則,與在“卡耐基訓練”的某些原則正相吻合。例如: 不該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 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彼此的不同點。 人際關係不是擺佈他人的花招。人與人相處可以是對二人皆有益處的狀況,也就是雙贏(win—win),而非輸贏的關係。 應從他人的角度來瞭解事情原委(這一點寫得最精采),愈有自信的人愈承認與尊重他人的存在。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人都想有所改進,也就是跟以前不一樣。由於習慣的牽制,有時實在非常困難。然而,只要堅持原則,採取行動(瞭解與同意還不夠),一定可以改變。

從修養內在品德出發,由內而外開啟改變之門,從個人的成功到人際關係的成功,進而達到全面觀照生命的境界。如果說人生最佳的投資,就是“自我投資”,那麼本書中提及的七大習慣,絕對值得我們每個人投資。

1.怎樣將自己造就為高效人士?

柯維認為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高效人士,必須由內而外全面塑造自己。

首先,從自身的品德做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也發生了改變,由重視“品德”轉而強調“個人魅力”,即成功與否取決於個性、社會形象,以及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圓熟技巧。這種思潮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看重人際關係與公關技巧;一是鼓吹積極進取心態。過分的強調個人魅力有時甚至不顧及道德原則,毫不避諱地鼓勵玩弄手段,欺騙他人,柯維對這種現象痛心疾首,提出在短暫的人際關係中,有時你的確可以憑藉個人魅力暢行無阻,但是,“光有技巧還不夠”,相對於一些次要優點, 只有道德才是溝通的利器。事實上,很多具備次要優點的人,也就是社會公認有才華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道德。內在的本質比外在的言行更具有說服力,惟有修養自己的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恆久的快樂。

其次,要認識自己的“心靈地圖”。

柯維說,人腦海裡有許多的地圖,但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兩類:一是關於現實世界的,一是有關個人價值判斷的。顯然,第二種說法只是“地圖”一詞的引申意義,是指心靈的地圖。 我們以這些心靈的地圖詮釋所有的經驗,但從不懷疑地圖是否正確,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個人的所見所聞就是感官傳來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實情況,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又從這些假設中衍生而來,所以思維決定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

一旦我們對自身的基本思維(柯維所說的“心靈地圖”)以及經驗加諸我們的影響力,有了更多的認識,就越能夠對自己的思維負責,並加以檢視。同時,對別人的看法與思維也越能夠接納,這樣才能獲得更客觀的看法。

再次,確立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什麼才算是正確的“心靈地圖”,大概不同的人有不盡相同的說法。柯維也認為人的思維會受到具體、多變的外在環境的影響而經常轉換,這也是我們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成長所必然出現的結果。但這些轉換並不都能保證我們接近成功,有些甚至還會導致人生的滑坡。所以,柯維主張以原則為思維的中心,怎樣的轉變都不能 脫離原則的引力。

些人生的原則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是指向成功圓滿的一盞明燈。堅持原則,就不會使自己成為無根的浮萍;堅持原則,就會使自己最終達到成功的彼岸。

又次,遵循成長和變化的原則。

人生有很多成長的階段,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無法繞開,所以我們必須尊重這些階段,寬容自己暫時的無知,將自己的成長看做是一個攀緣的過程。

想不勞而獲、一蹴而就,不但違反自然,而且也寸步難行,只會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有些華而不實的“暴發戶”式的論調,就是在鼓勵我們去不勞而獲,縱使達到目的,也只不過是暫時的僥幸而已。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投機取巧卻徒勞無功的例子,企業界尤然。不少企業主管試圖通過強有力的演說、微笑訓練、施加壓力,或善意或敵意的購併,來達到提升生產力、士氣與改善品質和服務水準等目標。它們雖然心儀企業文化,卻忽略瞭如此玩弄權術,難以建立互信的氛圍。而一旦這些手段效果不明顯,他們又會求助於其他 技巧。其實,惟有在自然而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才能發展出高度信賴的企業文化。

2.什麼是“七種習慣”?

當我們環顧四周、審視內心,發現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製造了許多問題之後,才會深深地瞭解到,有些根本問題不能以膚淺的方式解決。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更深人的思想標準,也就是一套正確的行為準繩。這就是柯維所說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它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進行能達到個人效能和人際效 能的“由內而外”的修煉。

習慣一:積極主動 Habit 1: Be Proactive (即"當責")

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根據情緒和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變革的催生劑,他們放棄被動的受害者的角色,不自卑,不怨懟,發揚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知、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積極主動,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

別指望誰能推著你走
如果你不向前走,誰又會推你走呢?因此,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實現個人願景的原則。
我們常說:「我不會……,因為遺傳……」、「我遲到,因為……」、「我的計劃沒完成,因為……」我們總是在找藉口或是抱怨,在不滿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正是人能主動積極地創造、實現夢想,來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所以,有效能的人士為自己的行為及一生所做的選擇負責,自主選擇應對外界環境 的態度和應對方法;他們致力於實現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地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通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身的關切範圍和影響範圍。
積極的心態能讓你擁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雖然不能控制客觀環境,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客觀現實做何種反應。積極的涵義不僅僅是採取行動,還代表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而非外部環境,並且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

習慣二:以終為始 Habit 2: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即"目標管理")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先是在腦海裡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專註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創造出一種文化。

忠誠於自己的人生計劃
我們經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為什麼人,想做些什麼,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明確地寫出,以此作為決策指導。因此,「以終為始」是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這將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並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們將這個書面計劃稱之為「使命宣言」。
任何一個存在的社會組織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也不例外。「使命宣言」需要階段性地評估以及持續修正和改良。
確立目標後全力以赴,就是我們所說的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並把事情做對。為什麼很多人成功了反而感到失落?許多人在埋頭苦幹時,尚未發掘人生的終極目標,只是為忙碌而忙碌著,未曾洞悉自己心靈深處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審視過自己的人生信條:你到底要做什麼?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麼?只有確立了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標,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恆地付諸實現,才有可能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

習慣三:要事第一 Habit 3: Put First Things First (即"時間管理")

要事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和時間。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及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

選擇不做什麼更難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即你覺得有價值並對你的生命價值、最高目標具有貢獻的事情;要少做緊急的事,也就是你或別人認為需要立刻解決的事。消防隊的最大貢獻應是做好防火工作,而不只是忙於到處救火。因此,「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能的人只會有少量非常重要且需立即處理的緊急、危機事件,他們將工作焦點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來保持效益效率的平衡。
「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點管理。先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自己掌握住重點並時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左右。要想集中精力於當前的要務;就必須先排除次要事情的牽絆,要勇於說「」。

習慣四:雙贏思維 Habit 4: Think Win/Win (即"賽局理論 more... ")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爭取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工作伙伴或家庭成員則更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要求協助對方找到互惠的解決方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遠離角鬥場的時代
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鬥場。一般人遇事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給了每個人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並非自己之失。因此,「雙贏思維」成為人們運用於人際領導的原則。
我們從小就參與各種比賽、考試,培養了一種你贏我輸、你死我活的競爭心態。試想一下,誰又甘心在競賽中認輸呢?樹立雙贏思維就是要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尋求互利,以達成雙方都滿意並致力於合作的協議計劃。
具有雙贏思維的人,往往有三種個性品格:正直成熟富足心態。他們忠於自己的感受、價值觀和承諾;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覺,能以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待他人的想法及體驗;相信世界有足夠的發展資源和空間,人人都能共享。
利人利己觀念的形成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為基礎的。豁達的胸襟源於個人崇高的價值觀與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肯嘗試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寬廣的選擇空間。

習慣五:知彼知己 Habit 5: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即"同理心傾聽")

當我們捨棄焦躁心,改以同情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的瞭解。對方獲得瞭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和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誠面對,雙方相互的瞭解也就更加順暢自然。彼此需要仁慈心;知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換位思考的溝通
如果一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鏡讓病人試戴,其理由是:「我已經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裡還有一副。」那麼,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如果醫生還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在病人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的同時,醫生還反覆說:「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 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們常說遇事要將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則。
這位醫生尚未診斷就開處方,誰敢領教?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因此我必須強調:「瞭解他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瞭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 瞭解自己,才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要改變匆匆忙忙去建議或解決問題的傾向。
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瞭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干擾和博采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台階。

習慣六:統合綜效 Habit 6: Synergize (即"雁行理論more... ")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採取遠勝過個人之見的第三種方案。這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彼此理解,甚至是稱許、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智慧。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獲得1+1>2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會揚棄敵對的態度(1+1=1/2),不以妥協為目標(1+1=1或1/2),也不僅止於合作(1+1=2),追求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3或更多)。

1+1可以大於2
統合綜效是對付阻礙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則消極、不合邏輯、情緒化和不自覺。不設法消 除阻力的後果就等於向彈簧施加作用力,結果還是要反彈。如果將雙贏思維、換位溝通與統合綜效原則整合,不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為助力,「統合綜效」就是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許多自然現象顯示: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不同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相互纏繞,土質會因此改善,植物比單獨生長更為茂盛;兩塊磚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單獨承受力的總和。這些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人,但也有例外。只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時,才能眾志成城。

習慣七:不斷更新 Habit 7: Sharpen the Saw (即"自我管理")

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個人及組織而言,不斷地更新及不斷地改善,使之不致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路徑。

過著身心平衡的生活
身心和意志是我們達成目標的基礎,所以有規律地鍛鍊身心將使我們能接受更大的挑戰,靜思內省將使人的直覺變得越來越敏感。當我們平衡地在這兩方面改善時,則加強了所有習慣的效能。這樣我們將成長、變化,並最終走向成功。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生活與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愛的財富。工作本身並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有永遠的經濟保障,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3.七種習慣怎樣影響我們的人生?

柯維認為人的成長歷程雖是漸進的,效果卻是革命性的。前三個有關個人成功的習慣,可以大幅度提高你的自信。你將更能認清自己的本質、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個人獨特的才幹與能耐。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的人,就能產生自尊、尊重和自製力,並且內心平和。你會以內在的價值標準,而不是個人的好惡或與別人比較的結 果,來衡量自己。這時候,事情對錯的尺度已經無關乎是否會與別人的看法一致。

你會意外地發現,當你不再介意別人怎樣看待你時,你反而會去關心別人、關心他們所處環境以及與他們的關係。你不再讓別人影響自己的情緒,反而更能接受改變,因為你發現了一些恆久不變的內在本質,可以作為你的精神支柱。

第四至第六種習慣,能夠重建以往惡化、甚至斷絕了的人際關係。原本不錯的交情則更為穩固。

第七種習慣可加強前面的六個習慣,時時為你充電,一步步地達到真正的獨立與成功。

柯維認為七種習慣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愈是積極主動(習慣一),就越能掌握人生的方向(習慣二),有效管理人生(習慣三)。能夠不斷砥礪自己的 人(習慣七),方懂得如何瞭解別人(習慣五),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習慣四、六)。同理,一個人愈獨立(習慣一、二、三),就愈善於與人相處(習慣四、 五、六)。不斷地磨煉自己,則可以提升前六種習慣的境界。

找到你自己的心聲,並激勵他人去尋找他們的心聲。 向“卓越”的目標努力,意味著你不再僅僅著眼於自己做一個高效能人士,而是要整合所有的個體,與別人共同實現卓越目標,意味著三個維度的交疊

書目

前言 如何善用本書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七個習慣 —— 概論

第二部分 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第三章 習慣一:積極主動 —— 個人願景的原則

第四章 習慣二:以終為始 —— 自我領導的原則

第五章 習慣三:要事第一 —— 自我管理的原則

第三部分 公眾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第六章 你不是一座孤島

第七章 習慣四:雙贏思維 —— 人際領導的原則

第八章 習慣五:知彼解己 —— 將心比心交流的原則

第九章 習慣六:統合綜效 —— 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第四部分 全面觀照生命

第十章 習慣七:不斷更新 —— 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第十一章 再次由內而外造就自己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rry1964&aid=7073594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06:59 【udn】 比價後還有更便宜!七個 習慣 成功 有約比價

 回應文章

仔仔
2019/03/09 09:31
哇!

谢谢分享。

серверное Конфигуратор сервер

百利Barr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三則銘言
2012/11/26 10:36

“Sow a thought, reap an action; sow an action, reap a habit; sow a habit, reap a character; sow a character, reap a destiny.”
“種下思想,收穫行動;種下行動,收穫習慣;種下習慣,收穫性格;種下性格,收穫命運。”

Habit is the intersection of knowledge (what to do), skill (how to do), and desire (want to do).
習慣是知識(做什麼)、技能(怎麼做)、願望(想要做的)的交叉點。

To learn and not to do is really not to learn. To know and not to do is really not to know.
學習而不做,是真的不學習。知道而不做,是真的不知道。